凱撒大帝被刺殺前的各種詭異預兆
兩千多年以來,西方人一直把每年的3月15日看作是一個不祥的日子,正是在公元前44年這一天,西方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凱撒大帝在羅馬元老院議事的時候,被人用短劍刺死。他的遇刺,看似是古羅馬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一個突發事件。不過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凱撒本人在臨死前曾多次收到一些關於他即將遭到謀殺的預兆,甚至還有一些明顯的不祥之兆向凱撒預示他將被殺,而且他的不少部將和朋友也勸他要留意元老院的陰謀行動,要謹慎處世,加強戒備。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關於凱撒遇刺的預言最終證明,並非空穴來風。
中國古人曾說道「天垂象,見吉兇」,意思是說自然天象和事物之間是息息相關的,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古人認為:每當人類社會發生一些大災難和變故的時候,上天都會做一些警示。據說在凱撒被刺殺的前夜,當時人們曾經注意到,有一個碩大的流星隕落在西北方向,在當時,巨星隕落被看做是大人物將遭到不測的警示,而西北方正是凱撒當時的府邸所在,於是當時有不少流言,認為凱撒即將遭到不測。無獨有偶,在此前的幾個月裏,凱撒曾經派遣一批羅馬人民往卡普亞去開拓殖民地,當時為了建造一個廣場,他們拆除一些比較古老的墓葬,他們意外發現墓穴之中居然藏著大量的財寶。
於是他們越幹越起勁,正當他們為這筆飛來橫財所激動時,他們在附近一個據說是卡普亞的創建者卡普斯的墓葬中發現了一塊青銅書板,上面用希臘文刻著一段銘文,大體意思是說,一旦卡普斯的遺骸遭到暴露,尤裏烏斯家的一個子孫將死於自己朋友之手,而且不久之後整個羅馬受到史無前例的報復。而凱撒正是尤裏烏斯家族的人,他死後甚至被敕封為「神聖的尤利烏斯」,這個預言顯然是針對凱撒的。另外有記載說,在凱撒臨死前幾天,有人向他報告:他在渡過盧比孔河時獻給盧比孔河神的馬群,怎麼也不肯吃草,並且時常淚如泉湧,顯然它們預見到了有什麼不幸的事情即將發生。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凱撒被刺殺的前一天,凱撒和他的親信騎兵司令雷必達等人一起外出打獵時,不知什麼緣故竟然談起了一個真正應該選擇的死亡的方式。當時,凱撒突然向自己的愛將雷必達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一種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最後,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凱撒表示,他願意突然而死,當時大家都對於他的這種表現很是不解。誰料想,第二天他的預言就應驗了。據說凱撒在被殺前的那個夜裏,他夢見自己在雲端與當時的羅馬天神朱庇特(朱庇特在羅馬神話的地位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攜手飛翔;他的妻子卡爾普爾尼婭幻覺,他們家的屋頂坍塌了,丈夫被刺死在自己的懷裏。
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凱撒的一個朋友連出事日期都算準了。凱撒有一位叫斯普林那的朋友,是當時羅馬境內著名的占卜師。有一天,當他們一同參加完一個祭神活動之後,斯普林那突然將凱撒拉到一邊,悄悄地告訴凱撒他正身處大難之中,而且這場死到臨頭的大難在3月15日之前不會過去,他尤其提醒凱撒要注意在3月15日這天加倍小心謹防危險,但是凱撒在表面上不置一詞地笑了一下,但是在私底下他對於斯普林那的這個預言很是不以為然,甚至諷刺斯普林那有些杞人憂天。
不知不覺中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這天到來了,由於出現了太多的不吉利的現象,凱撒大帝內心也一直在犯嘀咕,並一直猶豫著自己是否參加元老院原定召集他去參加的那次會議,但是,凱撒大帝終於在他的乾兒子也是這次刺殺活動的主謀布魯圖斯的勸說下,離開家門,前往元老院。據說,在路上,凱撒又遇見了預言師斯普林那,他開玩笑似的跟普林那說道:「3月15日可是已經到了!」斯普林那卻告誡凱撒大帝:「沒錯,3月15日的確來了,可是還沒有過去。」
但是凱撒並沒有聽從斯普林那的再一次勸告,繼續前往元老院。在凱撒快到元老院的時候,又收到一張揭發元老們密謀刺殺凱撒的告密書,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或許是凱撒命該如此,凱撒因為其他事耽擱了,並沒翻開這張告密書。最後當凱撒到達元老院之後,包括他的幹兒子布魯圖斯在內的許多羅馬貴族都將自己的匕首刺向他凱撒,最終因寡不敵眾倒在了血泊之中。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最終凱撒倒下的地方還印證了另外的一個預言,早在凱撒打敗龐培後,羅馬就有「凱撒笑,龐培哭」的說法,意思是說凱撒和龐培是對手,兩人勢不兩立,而凱撒最終身中幾十個創口倒下的地方,恰好安放著一尊龐培的雕像。
儘管凱撒多次收到自己即將遭受不幸的信息,但是他本人卻仍然是無力回天。但是至於為什麼包括凱撒在內的許多人都預料到凱撒將會遭到不測,尤其是凱撒的一個朋友斯普林那出事日期的預言為什麼會實現,幾千年來這一直是縈繞在學者和凱撒崇拜者心頭的一個謎團。那位佔蔔師難道真的能預知未來嗎?凱撒死在龐培雕像旁真的只是巧合嗎?有不少學者拒絕幹脆拒絕承認預言的存在,認為這些預言是一派胡言,只不過是後世一些無趣之人的附會;但是還有一些人試圖對於凱撒的死作為一個較為科學的解釋。他們認為凱撒死於謀殺,而這些預言只不是凱撒本人和朋友對於這次陰謀活動的察覺而已。最終真相如何?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