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文化
鄒族由來
鄒族亦稱曹族︰「曹」是譯自日語的發音,「鄒」則直接譯自鄒語的Tsou(意即︰「我們這群人」)以別於異族人。
習慣上人類學家將鄒族分成南鄒群和北鄒群,南鄒包括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群和沙阿魯阿群(Saalua);北鄒包括阿里山地區的特富野社(Tfuya)、達邦社(Tapaytt)、伊努茲社(Inutsu)以及南投信義鄉久美村的魯夫都社(Luhtu)等。惟南鄒二群自其語言、風俗、祭儀等文化現象觀察,與北鄒差異甚大;北鄒四社中伊努茲於民國初年廢社,南投魯夫都社也因日人將布農族遷址至該地區而人口減少,並同化於布農,已呈廢社狀態。
從鄒族的神話傳說中可和族人的起源、歷史都與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洪水神話即認為玉山是族人的發祥地,族人雖然也曾行蹤至嘉義、台南等大平原,但族人殘留的生活祭儀、生命禮俗、歌謠藝術、狩獵文化、空間觀念等,都在詮釋族人與山林間的依賴情感。族人最重要的祭儀都與耕作、狩獵、征戰有關,如戰祭(Mayasvi)、播種祭(Miapo)、收成祭(Hommeyaya)……等。
鄒族為台灣原住民少數民族,在台灣九族中,鄒族人數即較他族為少,又分為南、北鄒,分別有三種語言,而位在高雄縣的桃源、三民二鄉的為南鄒的沙阿魯娃群,而位在三民鄉的為卡那卡那富群。
卡那卡富族是以父系為中的氏族社會,父權相當集中,在過去,是屬於剽悍、剛猛的民族,由於日化政策及平埔漢人的侵入,漸漸縮減其勢力範圍,其民族性格便趨溫和。
卡那卡邢富族的部落管理以長老會議為主,頭目由最大的氏族長老擔任,為部落會議的召集人,所有部落中之事宜,均須在部落會議中通過後才可行。鄒族的精神象徵為大社中的「會所」,為平時訓練青年和部落活動的中心,只有在大社中才可設立,一般村落中不能設立
;會所中有象徵部落的敵首籠和火具箱,這些象徵器物都和戰爭有關,一旦戰事發生,戰士們可隨時取出。
生活情況
卡那卡那富族人早期以山地耕作為主要生產方式,兼以狩獵、捕魚及飼養家畜,農作物以小米、旱稻和芋頭為主,平日嗜粟酒、藷酒及煌草。在傳統工藝方面,製陶及紡織均為女性工作,可惜巳漸為失傳,至於藤竹編籃等工作,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而卡那卡那富族特有的皮革和製革,也已十分罕見,惟在慶典之中,才可看見鄒族的男子穿出的傅統皮製服飾。此外,鄒族的刺繡物亦以男子所用的胸衣與胸袋為代表作品。
鄒族獵祭慶典
鄒族的成年禮,有一項很重要的儀式,即是由長老為行成年禮男子戴上皮帽,鄒語稱作「cepguno hici」,戴上皮帽之後,就成為部落的大丈夫,開始受人的重視和尊敬。
皮帽象徵的意義,第一是代表已經是成長的族人,第二是代表責任與意志。鄒族的皮帽樣式,絕不同於其他民族,它可以是族人的標誌之一,換句話說,看到這樣的皮帽就可以確定是鄒族人。皮帽非任何鄒族男人可以戴上,未成年男子因體力、膽識不足,行為還很輕浮,無法擔當部落及家庭生活的重要工作,這樣是沒有資格配戴皮帽,經由長老授與皮帽之後,等於是一個男子能承當部落及家庭所給予的社會責任。
卡那卡那富族人所信超自然的存在,有死靈與衹,概稱之曰UTSU:粟作祭儀以神為對象,象徵行為以祈祝為中心,本族諸神均在農耕努儀中受祭﹔除農耕祭儀外之大祭僅有獵祭與敵首祭,此等巫術要素濃厚,全無祭神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