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美少女文化
從古代「公主」到現代蘿莉,日本人對美少女情有獨鍾。中日關係磕磕絆絆,中國人對待日本的情感潮起潮落,「日貨」不時在激憤的民情下遭遇抵制。但是有人調侃地說,即使最堅定的中國「憤青」,也不會把日本美少女列入他們抵制的名單。究其原因可以說,在櫻花、相撲、插花、茶道之外,「美少女」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經濟、人性的重要符號。
常接觸日本當代流行文化作品的人,往往會驚異其中的美少女文化,即這類作品中充斥著各種美少女的形象和元素。她們或是作為具有特殊屬性或超能力的女主角,在虛擬的時空中大殺八方或是作為男主角身邊不可或缺的重要「配搭」奔前跑後,或是作為情節、畫面中引人矚目的「重要道具」被著意渲染。她們是女學生、女忍者、千金小姐、古代公主、魔法學員,甚至其他奇怪的身份。
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她們大多具有大大的眼睛、姣好的面容、可愛的造型、相對感性和單線條的思維模式以及被戲稱為「聖母情節」的氾濫同情心。更重要的是她們幾乎都是介乎女孩和成熟女性之間的高中女生年齡,日本稱之為「高校生」。簡以言之,無論動漫還是影視作品中,嬌小可愛的童顏萌妹子是最大賣點。對日本美女來說,嫵媚、性感都屬於劍走偏鋒,蘿莉才是王道。只要身材嬌小、童顏粉嫩、一雙大眼睛如夢如霧,最好再帶點兒傻乎乎的天然呆,那就是人們最愛的自然萌了。
維基百科上說,日本創世之初,父神伊奘諾尊曾言:「喜哉,遇可美少女。」美少女一詞則是來自20世紀上半葉日本作家太宰治的短篇小說《美少女》。在此並無詳細考證但可以說明的是,作為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人物之一的太宰治,寫《美少女》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把自身鎖定為處於「排除與反抗」時期的市井小說家。這種潛在的排除與反抗或許構成後來日本美少女文化的潛質之一。通俗地說,美少女文化是一種用美色、異色、青春之色奪人眼球,憑此顛覆舊有觀念、情感、秩序的文化。
日本打造美少女文化是從娃娃抓起。國民美少女大賽是日本全國性的挖掘和培養明星的權威賽事,從25年前開始不定期舉辦,近年基本穩定在每3年一次,參賽人員限定在12歲-20歲之間。據不完全統計東瀛列島擁有千餘種選美比賽。從區域看,除了全國性的「日本國際小姐」、「日本小姐」和「日本環球小姐」三項頂級選美賽事以外,還有北方的「冰河小姐」、南方的「芙蓉小姐」等。國有國選,縣有縣選,市有市選,甚至兩三百人的小村莊裏,還有「最美村姑」評比。從年齡段看,小學裏有「甜美小天使」,中學裏有「最美少女」,大學裏有「校花」,半老徐娘們也不甘落後,參加「美熟女大賽」。日本最有人氣的偶像組合AKB48,就由全國海選出的幾十名14歲左右的青春美少女組成,被譽為日本第一國民女子天團。
讓無數粉絲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星更是多有美少女,星野亞希、佐佐木希、小倉優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火了十數年的早安少女組,每期成員都是十幾歲的女孩;新近爆紅的網絡紅人瀧澤蘿拉,靠著一張蘿莉面孔和可愛的自拍照,成為日本的國寶級美女。這種文化還一直在輸出。中國香港曾流行的電影「逃學」系列,臺灣地區的《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等學園少女戲,以及眾多韓劇高校戲,都可追溯到日本美少女文化的根子,有些甚至是痕跡明顯的照搬照抄。
日本美少女文化之所以能夠流行,有歷史的因素,最早可以追溯到《源氏物語》(1001~1008)時期甚至更早。日本古代的貴族、武士普遍蓄養大量後宮,渲染宮廷和「大奧」生活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貴族、武士的家宅成為美少女聚集的場所,被傳統雅文化津津樂道。這也成為苦於生計、成家立業無著的貧民和渴望往上爬的野心家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由於懸殊的等級制度,貴族、武士後宮的真正場景,以及美少女們的真實面目,普通人其實很難得知,因此憑想像渲染後宮場景的「俗文學」在市井不脛而走,思而不得之下,那些讓美少女「走入民間」的公主落難或女忍者故事,也就成為「俗文化」裏的重要章節。
一些最終爬到高位的小人物一旦有了條件,就會迫不及待地「搜集」高貴美少女的「真身」。筆者查看資料,發現一些貴族、武士的妻子多是10歲左右結婚。大名鼎鼎、出身寒微的豐臣秀吉,爬上關白高位後,便娶了許多年紀幼小、身份高貴的美少女。德川家康30歲出頭就當了祖父,年逾六旬還由一位10多歲的側室添了一個兒子。
明治維新後,日本大力推行西式教育和衣著,少女進入學校,並且以近乎統一的、水兵服變種的校服形象示人。和傳統日本女性厚實嚴密的衣著不同,高校女生校服清新大方,「暴露」較多,容易引起男性的豐富聯想。而在西化背後,日本視婦女為男性附屬品的傳統文化並無根本改變。婦女雖獲得更多讀書、就業機會,但社會仍習慣性認定其結婚後的最終歸宿仍是丈夫和家庭。因此「制服時代」就成為青春文化甚至情色文化自由度最大的時段。
進入現代,日本流行文化的讀者乃至許多作者,本身要麼是高中、大學學生,要麼對這個階層的生活十分熟悉。對他們而言,將「水兵服少女」設定為幻想系文化的女主人公,既容易接受,也是最熟悉的創作元素。流行文化說到底是商品文化,既然商品的客戶群和製造者都是對「高校少女」最為熟悉的群體,出現美少女文化潮流就成為必然。這和美國當代流行文化裏常出現搖滾青年造型,香港TVB劇中刻畫出色的女性角色往往帶有中環白領女性特質,道理是共通的。
從社會心理看,我們以往都認為日本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但是,正如美國學者埃德溫·奧·賴肖爾在《當代日本人》一書中所說,「日本婦女的地位其實比日常所看到的更重要。……現代日本家庭的核心是母親而不是父親,起主導作用的也是母親而不是父親。……男孩非常依戀和依賴母親,是日本人的一個重要心理。」這或許也是日本美少女文化的社會基石之一。
禦宅族的出現、「電車之狼」的流行、獨特的秋葉原文化和漫畫文化,也都對這種美少女現象推波助瀾。她們會改頭換面,出現在架空、玄幻、情色、打鬥、魔法等諸多平臺,但「水兵服少女」的本質卻宛然可辨。
在這一點上《參同契》似乎又回到了儒家的子嗣論上去了或是一種浪漫主義醫學觀點。《參同契》還在性交技術上花費了大量筆墨,它強調「火候」和「方寸」,重視陰莖在陰道中抽插的力度、次數、頻率和時間長短。它對男上女下這種最常見的性交體位有非常有趣的說法。因為人溺死在河中的話,浮屍往往是男的面朝下,女的面朝上。基於此,它認為男上女下的性交體位是順應自然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