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三顧茅廬都請不出的隱士

三顧茅廬都請不出的隱士

  歷史上只有一個諸葛亮,本欲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結果沒想到卻成了千古一相,流芳百世。歷史上也只有一個劉備,能卑躬屈膝,三顧山村野夫於茅廬之中,成就一段君臣魚水情。可是在三國這段令人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意氣風發的歷史之中,並沒有太多的諸葛亮式人才,他們或因沽名釣譽終於被歷史所淘汰,或因性情古怪而無所作為,又或因忠臣不事二主而提前退場。總之能與這些隱士才堪匹配者並不足貴,這些人大多有經世之才,並有報國之志,但卻因遇不到劉備這樣的主公,亦或者終身不願出山,甘為農夫最終成為了一代名隱。
  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使讀書人嚇破了膽識,也讓他們對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喪失了最後的信心。董卓入京之後,許多讀書人棄官歸鄉,有年少者索性不再過問世俗之事。一時之間,歸隱成風。在這樣的背景下,衍生出一大堆的三國隱士。在這些隱士中最出名的要算是大名鼎鼎的荊襄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字德操,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龐德公送他雅號水鏡先生。因別人向他推薦名士時,他總是說「好、好、好」,故而又被稱作「好好先生」。相傳劉備入荊州時曾聘請司馬徽為官,但司馬徽並沒有應允,反而向劉備推薦「臥龍」、「鳳雛」二人。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時徵聘司馬德操,而令人惋惜的是,此時司馬徽卻已因病逝世。雖然司馬徽才華橫溢,但是其才華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不過,經司馬徽教授的學生之中卻有許多不凡人物,諸如向朗、劉廙、李仁、尹默等人。
  還有一人名叫龐德公,也是荊州名士。時任荊州刺史的劉表邀請他出山做官,可是他堅辭不受,劉表只好登門造訪。劉表說:「一個人不做官,只能保全自己,而不能保全天下。」龐德公卻說:「有一種叫鴻鵠的鳥,築巢於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棲;有一種叫黿龜的動物穴於深淵之下,使其夕而所得宿。人們的趨捨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可是面對龐德公的斷然拒絕,劉表依舊不屈不撓的問:「先生您辛苦的在田間勞作卻不肯擔任官職,那麼等你百年之後又能將什麼留給子孫呢?」龐德公接著回答說:「當官之人只會把危險留給子孫,我把勤勞、善良的品質和安貧樂道的心態留給自己的子孫。這樣只是所留下的東西不同而已,卻不能說我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呀!」劉表見難改其志,只好歎息而去。雖然,龐德公作為隱士始終不願出山,但是他的兒子卻娶了諸葛亮的二姐,他的侄子更是大名鼎鼎的龐統,而這位英才則是龐德公一手培養並推崇之至的。雖說後人並未能見識到龐德公的才華,但是從諸葛亮和龐統之才中必然能看出幾分德公遺風來,也算是對這位大隱的最好的見證。
  胡昭,字孔明,穎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他比諸葛亮年長二十歲,以八十九歲高齡得到善終。胡昭常年隱居深山之中,終生不仕。但他手下卻出了一位聞名於世的弟子,他就是遺臭萬年的野心家司馬懿。司馬懿的長子名「師」,次子名「昭」,便是寓意師從胡昭之意。
  管寧,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是三國時代著名的隱士。平原人華歆慕管寧之名,千里來訪,二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鋤園得金,管寧視之如瓦礫,棄於一旁。還有一次,二人同席讀書,有位達官顯貴坐著豪華的轎子從外面路過,他置若罔聞,依舊專心致志地讀書,而華歆卻面露羨慕之色,跑出去觀看。華歆回來後,管寧把席割開,與華歆分開坐,並說:「子非吾友也。」此即傳為佳話的「割席斷交」、「鋤園得金」。
  三國時代因為時局之動盪導致的群體性「隱居」,既有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還有大隱隱於朝。司馬徽、龐德公就是著名的「小隱」。而劉巴、阮籍卻是隱居於朝的「大隱」。不過,這些人之中大多熱衷政治、喜歡高談闊論,而那些世外隱士自然在史書上籍籍無名,那麼這些不隱之「大隱」自然也就成了眾星捧月的對象。在這之中,具有表率性的龐德公、司馬徽、管寧、胡昭等人自然也就成了「三顧茅廬」請不出山的三國「大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