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將韓信為何被殺

大將韓信為何被殺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也是第一個被殺的功臣。那麼韓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一個什麼樣的出身呢?
  《史記》為韓信作過一個傳叫《淮陰侯列傳》,列傳一開頭就說,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好帶刀劍。這些話告訴我們這樣一些信息:第一,韓信曾經是布衣。什麼叫布衣呢?就是沒有官職的人,有官職的人可以穿錦,而沒有官職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請大家注意,這布可不是現在的純棉,因為那個時候咱們中國還沒有棉花,這個布是麻布。第二,韓信沒有錢。貧,古代的貧是沒有錢財的意思;窮是沒有官職的意思。在上古的時候,「貧」、「窮」兩個字是兩個概念。我們現在看到,韓信是既沒有錢也沒有官職,所以可以說他是貧窮。第三個信息告訴我們,韓信好帶刀劍。那麼他是帶刀還是帶劍呢?結論是韓信帶的是劍。為什麼呢?因為古漢語為了好聽,往往要用兩個字,而第一個字又往往是虛指的。比方說緩急,沒有緩,只有急;所以「刀劍」則是沒有「刀」只有「劍」。而且在後面司馬遷還寫道,項梁項羽起義以後,韓信「仗劍從之」拎著一把劍就參軍了,可見韓信平時是帶劍的。這個信息又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韓信有貴族身份。因為在那個時候,只有有貴族身份的人才有資格帶劍。當時冶金技術並不高,鑄一把好劍很不容易。我們去看一些古代文獻或者看一些古代故事,往往說一把寶劍鑄不出來之後,非得有一個人跳到爐子裡面去,才能鑄出來一把好劍,所以劍是很高貴的。我們看武俠小說,裡面大俠大多用劍,你看有沒有一個大俠用斧頭或是用兩把鐵錘的?那不成體統。只有一身長衫,手上拿一卷書,這兒佩一把高貴的劍,才顯得風流瀟灑。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韓信可能是個破落貴族。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為一個破落貴族,韓信的少年時代是怎樣度過的?他又有一些什麼遭遇呢?
  司馬遷告訴我們,韓信這個人有著貴族身份,還有一把劍。這劍可能是祖傳的,韓信他肯定買不起。卻既沒有什麼德行又沒有什麼本事,史書上的說法叫做「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就是說韓信他沒有什麼良好的社會表現,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級公務員的時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後又說,韓信不能治生商賈。什麼叫商賈呢?商就是流動著販賣商品的人,賈就是開一個店舖有固定地址賣東西的人,這叫做行商坐賈。韓信他沒有這個本事,不會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賈,那他該怎麼吃飯呢?韓信是從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家裡去混飯吃、蹭飯吃,所以人多厭之者,就是當地的人都很討厭他。一個大男人,整天挎把劍,啥也幹不了,到處混飯吃,這樣一個人會討人喜歡嗎?
  韓信經常去混飯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長,亭長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呢?當時的制度叫做十里為亭、十亭為鄉,就是十個村子合起來叫做一亭,十個亭合起來叫做一鄉。那麼可以推測出來亭長比鄉長低半級,比村長要高半級,這人是這麼個職務。這個亭叫南昌亭,並不是我們現在江西省的南昌市,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個南昌亭長大概多少有點錢,韓信就老到他家裡去混飯吃,天天去吃,吃得這個南昌亭長的老婆一肚子氣。最後,南昌亭長的老婆就想了一個辦法:半夜起來做飯,天亮之前把飯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韓信早上起床,搖搖蕩蕩來吃飯,一看飯已經吃完了。韓信當然明白了,人家是討厭他了,他一賭氣,就和南昌亭長絕交了。
  然後他跑去幹什麼?跑到河邊去釣魚。你想想他這種沒本事的人,我估計那魚大概也是釣不上來的。正好,河邊有幾個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那個時候絲綿的棉絮要到河裡面洗一洗。這些漂母每天來洗絮的時候都自己帶飯,其中有一個一看韓信沒飯吃,可憐他,就把自己帶的飯分給他吃,每天去洗絮就每天分飯給韓信吃。有一天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韓信說,明天我就不來了,以後吃飯的問題你自己想辦法吧。韓信說,謝謝大娘,將來我一定厚報您。漂母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還說什麼厚報?我不過是同情你罷了,你還說這種大話?
  所以,此時的韓信是個不討人喜歡的人。因為他不討人喜歡,大家就都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會來羞辱他。有一天,淮陰市面上一個地痞無賴就跑來羞辱韓信說:「韓信你過來,你這個傢伙,個子是長得蠻高的,平時還帶把劍走來走去的,我看啊,你是個膽小鬼!」他這麼一說,呼啦就圍上來一大群人看熱鬧。這個傢伙氣就更盛了說:「韓信你不是有劍嗎?你不是不怕死嗎?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劍來刺我啊!你敢給我一劍嗎?不敢吧?那你就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
  大家都看著韓信。是殺啊?還是爬啊?韓信怎麼樣呢?司馬遷用三個字來描寫:「孰視之」。這個「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是通用的。「孰視之」就是盯著他看,看了一陣子,他把頭一低,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爬過去了,然後趴在地上。看到這個場面,一市人皆笑,整個街上的人都笑,這就是有名的韓信遭受「胯下之辱」。胯下之辱對一個男人來說那是奇恥大辱啊,而我們前面講過韓信是一個破落的貴族,是一個士,誰都知道一句話:「士可殺而不可辱」。韓信為什麼接受這樣一個奇恥大辱呢?他還是不是個士?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呢?
  其實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這其中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丟掉了靈魂,「撲通」一聲跪下來,這是懦夫;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後往上一蹦,因為人只有蹲下來以後才能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將來跳得高些蹲下來一下,這是英雄。如果是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算是什麼?是螃蟹。
  韓信肯定不是螃蟹,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引用蘇東坡的觀點來說明。這篇文章叫做《留侯論》,論的是誰呢?論的是張良,不是韓信。但是《留侯論》開頭的一段話可以用在韓信身上。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就是說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點侮辱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拔刀子或者掏拳頭。我說這個不算勇敢,這叫什麼?這叫魯莽,這叫盲動,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勇敢是什麼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麼事情,神色不變,並不驚慌失措,別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為什麼這麼說呢?「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樣的人,他懷著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標,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韓信這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什麼呢?要麼殺了這個傢伙,要麼爬過去。殺了這傢伙的結果是什麼?你也要被殺頭,將來遠大的理想還能不能夠實現呢?不能實現了。而一個懷有遠大理想的人是能夠忍受的。司馬遷就是這樣的人,他遭到宮刑這也是一個男人的奇恥大辱,是一個男人不能接受的東西,他還不是忍下來了?為什麼要忍下來?他是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而韓信同樣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視之」盯著那個無賴看了很久思想鬥爭很厲害,最後為了自己的遠大理想犧牲了眼前的榮辱。我想韓信當時心裡面一定有一個聲音在對自己說,韓信啊韓信,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這就叫做忍辱負重。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韓信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這樣的一個英雄,絕不會滿足於那樣的生活,蠅營狗苟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為!那麼,韓信有著怎樣的作為呢?他又是怎樣走上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呢?
  韓信既然是英雄,而且「所挾甚大,其志甚遠」,那麼他在這個各路英雄大顯身手的時代就不會無所作為。韓信是怎樣成為風雲人物的?他從軍後,在項羽和劉邦那裡都不得志,他的命運又是怎樣發生轉變的?韓信終於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這就是「時勢造英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鬥爭。
  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了一支義軍,於是韓信拎著他的寶劍參軍了。韓信參軍以後先跟著項梁,後來又跟著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韓信這個時候的情況司馬遷用了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當時韓信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於是又投奔了劉邦。劉邦讓他當什麼呢?劉邦讓他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就是公關先生。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這個時候韓信的狀態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那麼,有一次韓信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一二三四五六... ...一口氣殺了十三個。輪到韓信了,劊子手把韓信叫出來,要殺他,這時候韓信一抬頭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夏侯嬰。夏侯嬰是什麼人呢?夏侯嬰是劉邦的哥們兒,從小就跟劉邦在一起,跟劉邦一塊兒起義,再之後當了劉邦的太僕,太僕這個職位翻譯過來就是車伕,是給劉邦駕馬車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按照當時的制度,這個皇帝的太僕是部長級的官員;當然當時劉邦還不是皇帝,是一個諸侯王,那這個太僕少說也是副部級了。韓信看見夏侯嬰了,就大喊一聲說,我們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英雄好漢?夏侯嬰說,咦!怎麼還有這樣的人啊?過來過來。司馬遷用了六個字來形容:「壯其貌,奇其行」。夏侯嬰一看韓信,呀!一表人才,跟他談談話,發現他頭頭是道,不殺了,就向蕭何推薦。由於發現韓信是個人才,所以不但不殺,還給他換了一個職位,叫做治粟都尉,相當於司務長。所以說,韓信他參加工作以後一直是鬱鬱不得志,先做侍衛官,再做接待員,再做司務長,都是不能施展自己才華的職位。那麼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韓信轉變了命運,使他成為西漢初年的風雲人物呢?
  韓信的推薦者、他事業上的恩人就是蕭何。蕭何也是劉邦的故舊,跟劉邦一起起義的,而且一直掌管著劉邦的所有雜事,實際上是劉邦的大管家,是丞相嘛。這個時候劉邦的情況並不好,屢戰屢敗,看不出有什麼前途可言,因此劉邦手下的人一個一個地都離開他,投奔到別的地方去了或者投奔項羽,或者自立山頭。劉邦手下的將軍一下子跑了很多。韓信想,哎!我這個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項梁沒什麼出息,投奔項羽沒什麼出息,投奔劉邦我還是沒什麼出息,現在那些官職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這兒待著幹嗎啊?而且我的想法已經拜託蕭何多次向劉邦提交了,一直也沒有理睬我,我在這兒待著幹什麼啊?所以韓信他也走了。
  韓信一走蕭何就著急了,甚至來不及向劉邦報告,自己馬上就追了過去,連夜去追韓信。這個時候,有手下人就去報告劉邦丞相跑了!劉邦當時大驚失色,蕭何怎麼也跑了啊?蕭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蕭何管著的,別人跑了就算了,蕭何也跑了... ...劉邦急得在家裡團團轉。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一看蕭何氣就不打一處來,你他媽跑哪兒去了?幹嗎去了?你為什麼要逃跑?蕭何說,我沒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劉邦說,那你追誰去了?什麼?韓信,扯淡!那麼多將軍跑了你不追,一個韓什麼信的,有什麼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謊!蕭何說,不對,其他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大把,哪兒都能找得到,有什麼好追的;韓信與這些人可不一樣。
  蕭何用了四個字來評價韓信,叫做「國士無雙」。什麼叫國士呢?國士就是一國當中最優秀的人才,如果加上無雙呢,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最優秀的人才。蕭何說,這個事兒看大王您怎麼考慮了,您如果打算一輩子就待在漢中這個地方當個漢中王,這個韓信是沒什麼用得著用不著的。韓信是幹什麼的呢?韓信是打天下的是幫助您得到整個中國的這樣的人才,如果你有那個想法的話,非韓信不可。劉邦說我當然也想出去,哪個願意一輩子待在這個鬼地方?蕭何說,真的是這樣嗎?那你就一定要用韓信。劉邦說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讓他當個將軍。蕭何說那不行,讓他當將軍他還是要走的。劉邦說,當將軍還要走?那當大將軍好了。蕭何說,那就太好了。
  大將軍是什麼?是三軍總司令,是最高軍事統帥。我估計劉邦當時是脫口而出,當個將軍都不行,那就當大將軍。誰知道蕭何說那太好了,劉邦也沒有辦法回轉了。劉邦說,那好好好,你去把那個韓什麼信的,給我把他叫來,寡人就讓他當個大將軍。蕭何說,就這麼著可不行。劉邦問,怎麼還不行?蕭何說,你這個人啊,就是這個毛病,沒禮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一個大將軍、三軍總司令,你要任命這麼一個職務,卻像叫阿貓阿狗一樣呼來喚去的,成何體統?所以像韓信這樣的人就不願意在你手下幹。劉邦問,那你說要怎麼辦?蕭何說,四個條件:第一擇吉,你要選一個黃道吉日;第二齋戒,你要把什麼酒、肉、女人先放到一邊去,先吃三天素再說;第三築壇,你要專門建一個拜將壇;第四具禮,你要把所有的禮儀都準備好,香湯沐浴,換一身乾淨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將軍。劉邦說,好吧。
  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為人粗魯,愛罵人,自己也沒什麼本事,但他確實有一條優點:能聽得進意見,你給他提個什麼意見,只要他認為是正確的就一定採納。所以儘管蕭何提出這些條件對劉邦而言不是很能讓他接受,他也照辦了。於是,劉邦就擇吉、齋戒、築壇、具禮、香湯沐浴,恭恭敬敬地拜韓信為大將軍。這個時候,全軍嘩然。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們這些將軍都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這個職務也一直空著,只看見劉邦在那個地方築壇、豎旗子、擺香案、殺豬宰羊地一陣忙乎,都以為自己可以當那個大將軍之職,可等到一正式宣佈任命書,哎,這一切居然都是為那個名不見經傳的什麼韓信準備的!哪兒冒出來這麼一個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為然,都大驚失色,嘟嘟囔囔的。
  其實這個事情說起來也是奇怪,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他還不認識韓信,甚至也沒有說要把韓信找來談一談,考察考察,看看這個人到底怎麼樣,這麼重要的一個職務,你不得來點幹部考察嗎?沒有。僅僅是蕭何一番話,劉邦就做出了這麼一個重大的決策,能靠得住嗎?所以,拜完將後,劉邦和韓信就有了一次談話。劉邦坐下來以後就問韓信,這個蕭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將軍,那麼請問將軍是不是準備點什麼東西來教導教導寡人呢?韓信說,先謝謝大王對韓信的信任,韓信想問問大王,當今和大王爭奪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項王呢?劉邦說:「是的。」韓信說:「那好,請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個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團的力量和勢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項王嗎?」韓信一開始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單刀直入,劉邦一下子答不上來了。司馬遷寫到這裡,說漢王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說了三個字:「不如也」。
  於是,韓信站起來,跪下去拜了一下說:「恭喜大王,大王說得非常對,就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您比不上項王,無論就個人能力和魅力而言,還是就我們整個集團的實力而言,都比不上。」那韓信為什麼要「賀曰」呢?為什麼要祝賀劉邦呢?因為韓信發現劉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一個說實話的人,那麼這個人就好打交道了。我們為領導服務的最怕領導不聽真話,如果他專門想聽假話,專門喜歡你吹捧他,那這個事情就搞不了。劉邦這點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認我不如項羽,那麼這個話就好說了。韓信就接著往下說:「雖然如此但是韓信我認為項王並非不可戰勝,我曾經在項王手下當過差,對項王這個人是很瞭解的,請大王允許我韓信為您分析項王的為人。」
  項王的為人是怎麼樣的呢?項羽這個人有兩個看起來是優點其實卻是缺點的特點。第一點,項羽這個人非常地英雄,他身材雄偉,力大無比,英勇善戰。史書上說項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連鼎都能舉起來,而且每次打仗項羽都是身先士卒,打衝鋒,一旦衝進敵營,怒吼一聲,上千人都鴉雀無聲,噤若寒蟬,都被他嚇破了膽,這個漢王您是比不上他的。但是項羽卻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賢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正確使用,他只懂得自己一個人去衝鋒陷陣,他是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勇敢叫什麼?韓信給了四個字的評價:「匹夫之勇」這是小人物的勇敢,沒出息人的勇敢。第二點,項羽這個人對人非常有禮貌,心腸也很軟,恭敬仁慈。可是另一方面項羽他小氣,手下的將領衝鋒陷陣,浴血奮戰,建功立業,你應該封官賜爵,應該封賞他們啊,可項王怎麼做的呢?他倒是也封賞,會給你鑄一個官印,可這個印鑄好了以後,項羽捏到手裡他捨不得給,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的,最後把這一個方印都磨成圓的了,他就是捨不得給人。這叫什麼?這叫婦人之仁。項羽仁愛嗎?小恩小惠,流著眼淚送飯給將士,這事項羽也做過;可是一說到要封官,他捨不得給。
  所以說,項羽的兩個特點看起來是優點,實際上是缺點。另外,他還有一些錯誤,比方說他分封諸侯的時候不是論功行賞,而是誰跟自己關係好他就封個大的,誰跟自己關係不好他就封個小的,這樣一來項羽是大失人心。再有,他進軍一路燒殺掠搶,這怎麼能夠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漢王您進了關中以後,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著您到秦地去當王。韓信最後說了一句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就是說,你要發一個戰書過去,三秦地區馬上就是你的了。
  劉邦一聽,不由叫好說:「我打仗這麼多年來,沒聽到哪一個人這樣清晰地對整個局勢進行過分析,這個分析實在是太透徹了。」於是他對韓信說:「哎呀,寡人與你真是相見恨晚啊!」由此可見,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策,但是這裡面有問題,什麼問題呢?我們現在還不能夠確定地說韓信就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確實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但是戰爭是一件需要實際操作的事情,是要用實踐來檢驗來證明的。
  那麼韓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夠幫助劉邦奪取天下,這還需要實踐來考驗。因此我們也需要弄清楚韓信究竟有沒有軍事天才,他指揮了一些什麼樣的戰爭,這些戰爭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在這些戰爭當中,韓信為劉邦立下了哪些汗馬功勞?又犯下了哪些錯誤和過失呢?劉邦和韓信素不相識,僅憑蕭何一句話,就拜韓信為大將軍,把軍事大權交給了他。韓信和劉邦有過一次極為重要的談話,對時勢的出色分析,著實表現了韓信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從此,韓信如魚得水,如龍入海。那麼韓信能不能夠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呢?他是怎樣建功立業的?他建立了哪些功勳,又犯了什麼錯誤,從而使自己成為功過皆有、毀譽參半的人物呢?
  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以後,很快就表現出了自己的軍事天才,他率領漢軍定三秦,收韓魏,虜魏王,擒夏說。漢當時是在西邊,趙就是河北邯鄲這一帶地方,劉邦平定三秦、魏這樣一些地方以後,就命令韓信出兵去攻打趙國。出兵走什麼地方呢?當時走太行山,從太行山的一個關隘出兵,這個關口叫做井陘口,非常險要,路很窄。
  當時趙國的國王叫趙歇,他的統兵大帥叫做陳餘,陳餘有一位非常優秀的手下叫李左車,這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軍事家。韓信打這一仗風險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趙國是主場,韓信是客隊,就像咱們打球一樣,你在哪個地方賽球,當地的球隊總是要佔點兒便宜的;第二,趙國當時的軍隊號稱二十萬,韓信的軍隊只有一萬多點,明顯是敵眾我寡;第三,趙國是在自己的國家迎戰,韓信是千里奔襲,這個叫做敵勞我逸。這些情況對於韓信來說應該非常地不妙。儘管如此,李左車還是很謹慎,他跟陳餘說,這場戰爭明擺著是對韓信不利的,他居然還敢來打,其千里奔襲必定有所準備,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請元帥給我兩萬精兵,抄小路繞到韓信軍隊的後方,斷其糧草;漢軍來我趙地以後,請元帥堅壁勿戰,就是不跟他打,我那邊把糧草斷掉,你這邊不跟他打,他就會不戰而敗。
  可是趙國這個元帥陳餘是個書獃子,書生氣十足,他怎麼說呢?他說,哎,我已經弄清楚了,韓信的軍隊號稱一萬,也不過數千,那現在我們就是數十倍於漢軍。它能有什麼了不起?何況我們堂堂正義之師,怎麼可以用你那種陰謀詭計,什麼斷其糧草呀,什麼抄其後路呀?哎呀,這樣做太不光明正大了。我們既然要打就要擺開陣勢,堂堂正正跟這小子打它一仗,讓天下人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我趙國!就這樣,他不聽李左車的建議。韓信他有情報人員啊,一聽說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的建議,喜出望外,這太好了!發令,出兵,過井陘口,只管走,走到趙國邊境,安營紮寨。半夜時分,韓信傳令,說各部隊給將士們發些小點心,墊一墊肚子,等明天早上我們滅了趙國大家再來會餐。
  大家一想,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千里奔襲,人家人多勢眾,能不能打這一仗都是個問題,你還說我們明天早上把它滅了以後來吃早飯,還大會餐?這不是吹牛嗎?但是韓信是大將軍,是元帥呀,大家也不敢頂嘴,都說:「諾」,然後回去準備。天亮的時候韓信下令出發,部隊就向前進,開始佈陣。當時戰場上有一條河,河對岸是趙軍的軍營,韓信就把軍隊調過河來佈陣,—這是非常危險的一種陣法。所以韓信這個陣一布過去,趙軍看了後是大笑,哎呀,漢軍來了一個傻子,背水佈陣,等著看他的熱鬧吧。
  這邊漢軍也是提心吊膽的,說這個事情是怎麼弄的?韓信說傳令—舉大將軍旗,擂鼓,進軍。什麼意思?就是說要把他「漢大將軍韓」的旗幟打出來,然後敲著鼓,大吹大擂地進軍了。韓信一進軍,趙軍一看,這不是送死的來了嗎?就拿著武器從軍營衝出來了。兩軍交戰,打了好長一陣子,韓信下令:撤!把大將軍的旗子、中將軍的旗子、小將軍的旗子都給我扔地上;把那個鼓啊鑼啊的都給我扔地上;甚至把武器也都扔地上... ...咱們跑吧,調頭跑,走水上軍,水上面還有一個軍營往後撤,全部撤到水上的軍營裡面去。水上的軍營馬上把門打開,把後撤的漢軍放進來,然後再次準備戰鬥。
  趙軍過來一看,漢軍已然敗得一塌糊塗,於是大家都去撿那些旗子。為什麼他們會撿這個東西啊?因為你撿到將軍旗拿回去是可以領賞的。古代打仗,這個旗子是很重要的,你把將軍旗拿到手上,會得到重賞。這樣趙軍這邊仗都不打了,都去撿旗子。此前,韓信早就派了兩千輕騎兵繞道埋伏在趙營的旁邊,這時一看趙兵傾巢出來搶旗子,這兩千輕騎兵就一擁而進,衝進趙國軍營裡面,把趙國的旗子全拔掉,把隨身帶的漢軍紅旗子都插上,然後高聲喊:「這個地方是漢國的了!」
  趙軍在那邊打,往前衝;這邊韓信的軍隊已經沒有退路了,不是已經退到水上去了嗎?只能殊死作戰,拚死戰,非常勇猛。趙軍打不過,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大本營丟了,於是軍心大亂。趙軍士兵說,這仗不能打了,咱逃命吧!於是都作鳥獸散,一哄而散。趙軍將領拿刀殺了一些逃兵,但已經殺不過來了。這時候,佔領了趙營的兩千漢軍輕騎兵和水上的漢軍夾擊趙軍,最終結果是將趙軍元帥陳餘斬於軍中,活捉了趙王趙歇。韓信率軍是大獲全勝。
  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後,所有的部下都到韓信的軍帳中來,對韓信表示祝賀說:「元帥您領導我們打的這一仗確實打得很漂亮,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想通這個事兒。兵法上是這麼教我們的,安營紮寨、行軍佈陣,我們的後面應該是山,這樣我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畢竟敵人要從後面的山上翻過來偷襲我們是很困難的;陣前應該是水,畢竟敵人要過水來打我們也是很困難的,一般像這樣安排的營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帥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還是不得其解。」
  韓信聽了這些疑問,就笑著說:「其實這個道理兵書上也說了,可惜各位平時沒有留意。兵書上怎麼說的呢?置於死地而後生,置於亡地而後存,像我們這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鬥,一定要把我方置於死地才有戰鬥力。何況諸位想想,我們這支軍隊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不過散兵游勇、烏合之眾,都是沒有經過訓練的,是臨時糾集起來的,這叫做「驅市人以戰」,等於是在街上臨時吆喝一幫人,也沒有經過軍訓就讓他們去打仗了,這樣他能打仗嗎?惟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置於死地,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到處在生命的險境,然後必然殊死作戰,為自己的生命而作戰。」
  大家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是不如元帥您,服了,他們服了韓信了。韓信同時又下了一道命令說:「誰要是看到了李左車,都不准傷害他,一定要把一個活著的李左車給本將軍帶來。」後來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車,眾人把李左車送到韓信的軍營,韓信一見李左車就讓快鬆綁,然後說:「幸會幸會,請。」他請李左車到自己的帳中坐下,又非常客氣地說:「我韓信非常榮幸能在今天見到李將軍,現在韓信有一件事情向將軍您請教,我想再接再厲去打燕國和齊國,請將軍告訴我,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呢?」
  李左車這個時候說:「那好吧,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十六個字可是《史記》的原文,是李左車說的原話。那我也就貢獻一點意見吧。出兵作戰,攻必克,戰必勝,所向披靡這是將軍您的長處;但是您的士兵已經很疲勞了,國力也消耗了很多,這是將軍您的短處。如果將軍您現在平定了趙國以後又要再接再厲去攻打齊國和燕國,那我請問您是打齊呢?還是打燕呢?齊國強大,燕國弱小,您可能是去攻打燕國,可您的軍隊已經疲勞到這個程度了,攻打燕國有把握嗎?如果連燕國都攻打不下來,將來齊國還會臣服於您嗎?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車為韓將軍您設計,我覺得您最好的辦法是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寫一封信給燕國,炫耀你的軍威和武力,先嚇唬嚇唬他們。燕國很弱小啊,看見您在趙國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和勝利,很可能會不戰而降。那麼在燕國投降以後,您可以再寫一封信給齊國,告訴他們燕國已經投降了,那麼齊國會怎麼樣呢?齊國也會跟著投降。兵不血刃,不戰而勝,這是上上策。」
  韓信說好,我韓信就按將軍您的意思去做。他果然就按李左車的意思那樣做了,但這是劉邦不願意的。劉邦說:「你這個韓信怎麼能夠按兵不動呢?得讓他動起來!」那麼劉邦是怎麼做的呢?劉邦先是調動韓信的軍隊。當時和韓信一起打仗的還有一個人叫張耳,劉邦自己就來到張耳的軍中,隨張耳的軍隊行動。而且劉邦是輕車簡從,只帶了一個隨從,這個隨從就是他的太僕夏侯嬰,他是劉邦的御用車伕。在某一天的清晨,兩個人駕著車馬,自稱是漢國的使臣,在天不亮的時候衝進了韓信的軍營,這時韓信還在睡覺,劉邦和夏侯嬰兩個人悄悄地走進韓信的大帳,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書上說「奪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
  在那個時代,像韓信這樣帶兵的將軍一定要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他的大將軍印,還有一個就是兵符。兵符是一個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獸形狀的東西,從當中起一剖兩半,帶兵的人拿一半,做決策指揮的人拿另一半,要調兵的時候就拿著這一半去到軍中,把那一半拿過來對一下,這個東西就叫做符。這兩片符如果對上了,就叫什麼呢?叫做「符合」。我們現在「符合」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劉邦悄悄到韓信軍營裡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後出來調兵,把兵全部重新調動一遍。等劉邦把兵都調完了,韓信才醒來,張耳也才醒來,出去一看說是漢王來了,而且把兵都調完了,他們倆大驚失色,卻也沒有辦法。這時劉邦說:「韓信,出兵打齊國去吧。」於是韓信也就只好領兵打齊國去了,結果自然又是大獲全勝。
  在整個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當中,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和劉邦的君臣際遇也歷來被視為是一段佳話。那麼,他們後來怎麼會翻臉呢?韓信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又犯了什麼錯誤呢?要說韓信犯錯誤,就是從攻打齊國開始的。在這一過程中,韓信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他不顧大局。當時劉邦把韓信的印符拿過來重新調兵以後,就命令韓信率兵去攻打齊國,韓信當然也就去了。可等他率軍到達齊國邊境的時候傳來了一個消息,說是齊國已經降漢,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劉邦命令韓信出兵的同時還派了一個人到齊國去,這個人的名字叫酈食其,這個「食其」兩個字它的文字是寫成「食其」,「食」是飲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為人名要念做「異基」。這個酈食其也是個說客,一個辯士,靠出謀劃策、耍嘴皮子過日子。這傢伙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跑到齊國做齊王的思想工作,給做通了,齊王同意降漢,歸順漢王劉邦。於是雙方就談好了投降條件,酈食其也派人送信給劉邦,說齊國這塊地方已經搞掂了,用不著打仗了,齊王也就留著酈食其在那兒喝酒了。
  這個時候,韓信的軍隊還在往前進發,路上得到了這個消息,韓信心想,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還怎麼打呀?范陽辯士蒯通就給韓信出主意了。蒯通說:「將軍,漢王命令您去攻打齊國,對吧?」韓信說:「是呀,有這個命令。」蒯通問:「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嗎?」韓信說:「這個命令倒是還沒有接到。」蒯通說:「這就對了,你沒有接到讓你停止進軍的命令你幹嗎要停呢?請將軍想一想,將軍作戰幾十年,浴血奮戰,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這個酈食其一根舌頭說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請將軍您想想看,我們前方將士奮不顧身英勇作戰打了好幾年還不如酈食其幾句話重要了?這個功勞可怎麼算啊?」韓信說:「也對,這話可怎麼說?不管他,打,繼續去打。」
  韓信這一繼續進軍,齊王知道後就惱火了,不是說得好好的嘛,我都歸順了嘛,條件都談好了嘛,怎麼搞的,又派兵打呢?你這是詐我啊!齊王馬上反應過來,氣哼哼地說:「你酈食其是個騙子,是你使的陰謀詭計讓我解除武裝的,因為現在整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齊王已經不設防了,他本想著和漢王是一家人他還設什麼防啊?可突然韓信的軍隊就來了。」齊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就把酈食其扔到油鍋裡去了。這樣一來,韓信算是破壞了劉邦的整個戰略部署。本來能和和平平地把齊國的問題解決掉,為什麼要打這場仗呢?
  就此事而言,應該說是韓信不顧全大局,他為了添增自己個人的功勞,對和平使節酈食其的貢獻不服氣,結果就讓那麼多人流血犧牲!而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的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節外生枝的,最好齊國沒事了,韓信的軍隊趕快回來,回到滎陽。而韓信那樣做肯定是打亂了劉邦的整個戰略部署,這是韓信的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是什麼呢?還是從齊國這件事上生出來的。韓信以武力打下齊國之後,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給劉邦,說:「齊國這個地方很麻煩,這裡的人反覆無常,你看它一會兒是站在我們漢國這一邊,一會兒它又站在楚國那一邊,是「反覆之國」,靠不住,不能再讓齊國人在這裡做國王了。因此,我韓信想請大王您封我韓信做一個假齊王,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讓我代理一下齊王這個職位,把這個地方鎮住。」韓信這封信被送到劉邦那裡時,劉邦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劉邦當時被項羽的軍隊團團圍困在滎澤(河南滎陽)正急等著韓信派兵來救他,可是收到的消息卻是韓信說他要當一個代理齊王。所以,劉邦看到這封信後氣都不打一處來,桌子一拍,說了渾蛋!
  這時劉邦身旁有兩個人,一個張良,一個陳平,他倆就用腳去踢劉邦。踢完之後兩個人說,大王您這個時候可不能得罪韓信啊!您想想看,我們現在被圍困在這個地方,他要在那個地方稱王我們管得著嗎?劉邦一想,對呀,這個時候不能罵韓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經罵過了呀,怎麼辦?劉邦想了個點子,繼續罵:「渾蛋!男子漢大丈夫建功立業,當大王要當真的,你韓信幹嗎要當假的呢?沒出息,是不是?渾蛋!於是劉邦派張良將齊王的王印送到韓信那裡,讓他當真正的齊王。」
  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的應變能力是極強的,他馬上就反應過來,而且變得很自然。他能忍,雖然這個時候他本是一肚子氣,但他把這口氣吞了下去,很自然就轉變了態度,這是劉邦的過人之處,他此舉與當年韓信忍胯下之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雖然書上沒寫,我們猜也猜得出此刻劉邦心裡對韓信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敢敲我竹槓,你敢勒索我!你想想,一個做皇帝的,哪願意被人敲詐、被人勒索啊?有嗎?哪個不記這個仇啊,哪個能不記這個恨?現在劉邦是沒有辦法,不但答應韓信當齊王,還從假的升成真的了,給他加碼;但劉邦心裡肯定恨得咬牙切齒,一旦有了機會,我是絕不會放過你的,韓信你就等著我翻身以後再來收拾你,秋後咱們再算賬!
  所以,韓信雖然用這個辦法弄到了一個齊王的頭銜,但也在他和劉邦兩人的關係中種下了禍根,這個禍根有朝一日將變成惡果,當然現在還不是時候。不得已,劉邦封韓信做了真齊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後,韓信還是按兵不動。這個時候劉邦被項羽圍困得簡直是焦頭爛額,一連發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諸侯前來救駕,可是誰都不來,大家都坐山觀虎鬥,作壁上觀。劉邦沒辦法,只好又去問張良,說這事該怎麼辦?張良說:「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仗,他們都想做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都想多得到一些封賞,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你不給他們吃點胡蘿蔔,這些馬都不往前走。你現在的辦法是給他們許願,說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以後,就分什麼什麼地方給他們。」劉邦說好好好,馬上就給這些人封官許願了,說:「只要我們滅了項羽,這塊地方給韓信,這塊地方給你張耳,還有那一塊地方給誰誰誰,這塊地方又是給誰誰誰... ...我們都這樣約定了,請你們趕快派兵來。」
  劉邦這樣說了以後,各路諸侯才糾集起部隊開將過來與項羽會戰於垓下。這是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仗,在這一仗當中劉邦又用了張良的一個計,讓軍隊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國的歌來,終於瓦解了項羽的軍心,打敗了項羽,使項羽自刎於烏江之岸。楚漢戰爭結束了。這個時候天下基本上都歸於漢王劉邦了,但還有一個國家不肯投降,這個國家就是魯國。魯國繼續忠於項羽,還要為項羽而戰。於是劉邦又自己帶著軍隊,拿著項羽的頭去平定魯國。最後是劉邦把項羽的人頭拿給魯國人看,讓大家確信項羽已經死了,魯國人這才放下武器,投降漢王。在這個過程當中,劉邦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故伎重施,帶著幾個隨從飛快打馬衝進齊王韓信的軍營,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再次奪了韓信的軍權。這樣,齊王韓信就成了一個光桿國王、光桿司令,他沒有兵權了,只有一個齊王的頭銜。
  可就是這個頭銜劉邦也不打算給他了。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高祖。劉邦繼位以後分封群臣,重新論功行賞。一路封下來,封了韓信什麼呢?封的是楚王。劉邦還是給韓信封了一個王爵,但不是齊王,而是楚王。劉邦跟韓信說:「你本來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國的風土人情,做楚王比較合適,你就做楚王吧。」於是韓信就從一個沒有兵權的齊王變成了一個沒有兵權的楚王。
  應該說,劉邦這個舉措還是蠻厚道的,他並沒有報當年韓信勒索他要當齊王的仇,不是把韓信抓起來殺掉或怎麼樣,並沒有那樣做。第一,他還讓韓信當了王,應該說待遇等級和從前是一樣的。第二,劉邦也沒有像項羽當年對待自己那樣對待韓信。項羽當年對劉邦是很不好的。劉邦是滅秦的第一功臣,項羽要他當什麼?讓他當漢中王。劉邦是楚地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陝西漢中那個地方,他整個軍隊的軍心都不穩,人人思歸故鄉,鬱鬱不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鬱悶。相對項羽而言劉邦就厚道多了,韓信你不是楚人嗎?那讓你衣錦還鄉,你是從那個地方走出來的,現在讓你風風光光、體體面面、堂堂皇皇地回到你的故鄉去,享受你的榮華富貴。一開始,韓信在楚國的日子過得也很滋潤。劉邦和韓信君臣二人本該相安無事,如果就此發展下去,就不會有我們開頭說到的那一幕悲劇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