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衛青七戰七捷驅逐匈奴千里之外

衛青七戰七捷驅逐匈奴千里之外

  曾是大漢帝國的青山白玉柱,駕海紫金梁,死後雄風猶存,在冥國之中守護著漢王朝的百年基業王侯將相,歸於塵土,掩蓋不了千秋功業、千秋聲名。這就是漢朝大漠第一將軍衛青。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軍衛青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從一個遭人嫌棄飽受欺凌的侯府女僕私生子到抗擊匈奴開疆拓土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從公主的騎奴到公主的丈夫,權傾朝野,位極人臣。但衛青卻能做到居功不傲,小心謹慎地得以善終。衛青身上似乎聚集了太多不可思議的神秘光環。而他那悲慘困苦的童年,尤為引人關注。
  衛青的出身卑微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他原是一個叫鄭季的人在平陽侯曹家做事時,與曹家婢女衛私通所生的私生子。衛青的童年,是作為公主府的娃子,在母親的膝下度過的。七八歲時,衛氏無力撫養,他被送到了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裡。按常規,一個縣吏的兒子,是應該上學讀書的。但衛青的私生子身份必然不會使鄭家人對他有什麼好感,連他生父都不太憐惜他,讓他去放羊,更不用說其他人了,他的同父兄弟們甚至都把他當奴僕看待。
  為了放好羊群,小衛青必須每天起早貪晚,爬山涉水,尋找草地,常遭風吹雨打,忍饑受餓。勞累了一天,回到家中也得不到一點溫暖,家裡所有人對待他都像對待小奴隸一樣,隨意鞭笞辱罵,他飽嘗了人間的苦難。惟一使他感到歡樂的是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和牧童小夥伴的純樸友誼。衛青在艱難困苦中熬煎,他頑強地掙扎著,終於送走了辛酸的童年和少年,等到衛青稍大的時候,不願再過那種受虐待,受凌辱的生活,便回到了母親身邊,回到了曹家。從此,他跟著皇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平陽公主十分喜愛這個英俊懂事、勤奮好學的青年,讓他做了自己的侍從騎奴。這樣,衛青又開始了一種新的奴僕生活。
  作為皇親國戚的公主府的家奴,衛青逐漸學到了一些文化知識,懂得了一些封建社會上層待人接物的道理。這時他最小的姐姐衛子夫,也已長大成人,長得更加美麗,成了公主府裡一名才貌雙全的歌女。他們一家幾口,都在公主府裡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反正供人驅使、低賤的地位是沒有多少改變的。有一次,他和別人一塊兒去甘泉宮,一個囚犯看見了他,給他相了相面說:「你是貴人,應該封侯的。」衛青笑著說:「奴婢生的兒子,人家不斥責打罵就不錯了,還能封了侯?」
  上面的故事是司馬遷在《衛青、霍去病列傳》裡說的一個小細節,很容易被忽略,但這種細節是不能忽略的。我們應該知道劉邦和項羽看見秦始皇儀仗時的表現,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就這兩句話,他們二人一個深沉一個張揚的性格就躍然紙上。不能因為衛青說這種「沒人打罵就不錯了」顯得很窩囊的話,就認為他是一個沒有抱負的人。衛青是笑著說的,說明他很高興,也暗示著他未必沒想過報國封侯的事,只是現在的境遇與理想差得太遠。衛青從小就生活在被人歧視奴役的環境裡,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謹慎做事、小心做人,不大可能像項羽一樣囂張,甚至都不會如陳勝,敢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的志向是埋在心裡的。
  這個窮小子,在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突然就時來運轉了。他的同母姐姐衛子夫進了宮並得到漢武帝寵幸。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衛青和他的兄弟姐妹也發達起來,衛青也被召到建章宮當差。但衛子夫得寵、衛家突然興盛,肯定會被人嫉妒,比如皇后。原來陳皇后雖然與漢武帝結婚數年,被立為皇后,但沒有生過兒子,她想到如果衛子夫生下男孩,就會被立為太子。子貴母榮,衛子夫也就會扶搖直上,成為皇后。她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因而悲憤交加。可是衛子夫正得皇帝寵愛,陳皇后不敢直接加害於她,就經常在自己的母親大長公主面前訴委屈,發怨言。
  大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姑母,也深知此中的利害,唯恐女兒失寵,自己的尊榮受影響。於是就找了個借口,要加害衛青,並把他逮捕下獄,準備把他處死。當時衛青有一個好友,名叫公孫敖,是皇帝身邊的一個侍從,他聽到了消息,率領平時和衛青要好的幾名壯士,闖進囚室,把衛青救走。漢武帝得知後,非但沒有怪罪,還賞賜了他們。衛青同母兄弟姐妹都顯貴了,幾天裡賞賜達千金之多。連公孫敖都由此顯貴。等到衛子夫成為皇后,衛青也被任命做了大中大夫。真是大難不死,因禍得福啊。從這時起,漢武帝開始著力培養他,並在元光六年(前129年)派他和李廣等三位將領一起兵分四路出擊匈奴,衛青一生的功業從此開始。衛青並不是殲滅匈奴最多的將領,但是他確實是漢匈戰爭裡貢獻最大的將領。漢朝反擊匈奴的第一個勝仗就是衛青打的,龍城戰役雖然只消滅敵人700人,但卻粉碎了許多漢朝主和大臣宣揚的「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漢朝將士樹立了必勝匈奴的堅定信念。第一次對每個人都很關鍵,衛青也不例外。
  漢武帝即位後,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除了國家經濟實力空前雄厚外,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基本上被打垮,已無內顧之憂,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反擊匈奴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了。元光二年(前133年),雁門馬邑縣一個有財勢的人聶壹向漢武帝上書說:「匈奴剛與漢朝和親,對漢不加防備,可誘之以利,設下埋伏襲擊,這樣一定可以取勝。」漢武帝於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御史大夫韓安國認為,從前高帝被圍於平城,當時尚且不能對付匈奴,現在如果輕舉冒進,無異於把軍隊送給敵人,因此不如仍然執行和親政策,維持現狀。大行(負責內附民族事務的外交官)王恢不贊成韓安國的意見。他認為,戰國初期,代國雖小,匈奴還不敢輕易侵犯它;現在全國統一了,反而邊境數驚,士卒死傷,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他提出採取誘敵深入進行伏擊的具體作戰方案。漢武帝經過考慮,決定採納王恢的建議。
  這一年的6月,漢廷先派聶壹去引誘軍臣單于(老上單于之子)。聶壹向匈奴單于說,他能斬馬邑令丞,以縣城投降,配合匈奴的進攻,馬邑的財物可以盡歸匈奴。軍臣單于聽了,信以為真,於是率軍前來。漢武帝則派騎兵和材官(步兵)30餘萬,由護國將軍韓安國為總指揮,分兩路設伏:以李廣、公孫賀率領的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的山谷中,準備等匈奴兵入伏後予以殲滅;以王恢、李息率領的3萬人馬出代郡,插入匈奴後方,襲擊匈奴輜重,斷其退路。軍臣單于率精兵10萬如期進入武州塞(今山西左雲縣)。行至距馬邑百餘里處,見到畜群佈滿原野,卻無人管理,於是產生了懷疑。接著又捉到一個漢朝巡邊的尉史(漢朝在近塞設置的下級武官),這個尉史洩漏了漢軍誘擊匈奴的軍事秘密,軍臣單于大驚,慌忙掉頭退去,漢軍無功而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邑之謀」。自此之後,漢和匈奴的關係進一步惡化起來,匈奴奴隸主貴族又經常侵擾漢朝的邊境地區。
  漢武帝從馬邑事件中看到,原有的一些將領老成持重有餘,主動進攻不足,魄力不夠,很難適應戰爭的需要。他認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勝利,必須提拔後起之秀。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毅然決定,拜衛青為車騎將軍。這年冬天,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河北省懷來縣)。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1萬騎兵。這次進擊匈奴,衛青是首次出征。但他在戰鬥中,勇猛非凡,領兵打出長城,深入匈奴境內,直至龍城(匈奴單于祭天和聚會首領的地方),斬敵700人,取得初戰勝利。其餘三路,公孫敖損失了7000人馬,李廣戰敗被匈奴俘獲後於半路逃歸,公孫賀則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了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匈奴騎兵乘勝西進,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很快便突入雁門。西漢整個北部邊郡形勢緊張,京師長安一片驚慌,各地告急的文書雪片般地飛奏朝廷。在這危難之際,漢武帝又重新起用李廣,派他到右北平(治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擔任太守,這時匈奴騎兵有意避開飛將軍李廣,不向右北平進攻,而向西北各郡進犯。為此,衛青再次受命出征,迎戰匈奴。與此同時,漢武帝還指令李息從代郡出兵,襲擾匈奴後路,同衛青一路遙相策應。
  衛青在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後認為匈奴雖奔襲千里,斬將奪城,但是士卒疲憊,漢軍則是養精蓄銳,士氣高昂。因此,利在速戰。他得到出戰的命令以後,馬上率領3萬多精騎,揮師北上,風馳電掣般趕到前線。衛青一馬當先,衝殺在前。校尉士卒見主將親冒矢石,也勇氣倍增,無不人人爭先,拚死殺敵,兩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匈奴被漢軍打得七零八落,丟下數千具屍體,狼狽逃竄。至此衛青漂亮的完成了他的首次出征,得到漢武帝及其他大臣將領的認可。雖說衛青是憑借裙帶關係而突然飛黃騰達的,但他決非碌碌無為之輩,他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用實力贏得了他人的認可。
  衛青率領的漢軍收復了河南,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他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並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攻的基地。為此,當衛青凱旋而歸之時漢武帝破格提升衛青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的統帥。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又兩度率騎兵出定襄(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前後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並在這次和匈奴的戰鬥中帶出了漢朝另一位抗匈的名將霍去病。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又侵入上谷、漁陽,殺掠吏民數千人。西漢和匈奴的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漢武帝決定用全力收復河南地,以消除匈奴的威脅。西漢的河南地,即今黃河河套地區,這裡水草豐美,宜於農牧,其地又臨近西漢首都長安,無論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於這次戰爭是西漢對匈奴發起的第一次戰略進攻,在戰爭指導上,漢武帝經過深思熟慮,採取了胡騎東進,漢騎西擊的避實擊虛的戰法,而這次重大軍事決策的執行,又落到了衛青身上。戰前衛青仔細分析了當時情況,認為要是直接從長安正面攻打盤踞河南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他們勢必會退至石門水(內蒙古包頭市西昆都淪溝)、高闕(內蒙古彥淖爾盟杭錦後旗)兩個山口,憑險據守,北面還有單于王廷和右賢王為後盾。因此,衛青率領4萬大軍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石水門和高闕,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廷的聯繫。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殲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戰後,衛青因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除了在河套設立了朔方郡,又把秦朝時候蒙恬沿河修築的舊長城加以修繕,作為屏障,進行固守。漢武帝還下詔招募百姓10萬人到河套地區去屯墾備邊。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漢朝對匈奴的防禦。衛青連續取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初步摸索總結出在陌生的領域對付作風強悍且具有高機動性優勢敵軍的一些作戰方式,或許衛青幼時的放牧經歷對其在草原中尋覓敵人的蹤跡不無裨益,否則無法解釋為何連續在茫茫草原中覓得匈奴人的蹤跡,這在當時的條件來看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二是戰後,奪得黃河以南的朔方地,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這一帶水草肥美,曾是匈奴人的理想牧場。軍事作戰的勝利,不僅在軍事上給匈奴嚴厲的打擊,而且在經濟上也給了匈奴當頭一棒。漢武帝採納大臣主父偃的建議,在這裡修建了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10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僅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同時也建立起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可以說,衛青此戰為漢朝此後的一系列勝利打下了根基。
  丟失了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使匈奴在經濟上遭受了重大損失。掠奪成性的匈奴貴族,並不甘心於河南作戰的失敗。從元朔三年(前126年)到元狩元年(前122年)的五年間,匈奴右賢王不斷地從代郡、定襄(內蒙古和林格爾)入侵,但這些圖謀都在漢廷的堅決反擊下破產了。元朔四年(前125年),匈奴分兵大舉侵入代郡、定襄、上郡,殺掠了幾千人。第二年春天,漢朝派衛青統領六將軍,帶領十餘萬人,從新根據地朔方進行反攻。
  「青將3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為游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衛青這次採用夜襲的手段,命令部隊馬不停蹄,兵不卸甲,長途出塞600餘里,出其不意,閃擊匈奴右賢王部。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離得很遠,一時不可能來到,正在帳中擁著美妾,暢飲美酒。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右賢王驚慌失措,倉惶中忙把美妾抱上馬,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漢朝輕騎校尉郭成等向北追趕了幾百里,俘獲匈奴裨王(小王)10餘人,男女15000人,牲畜數10萬頭。漢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
  當漢軍回到邊關的時候,漢武帝派使者捧著印信,在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所有將領都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都還在襁褓之中,也被漢武帝封為列侯。衛青非常謙虛,堅決推辭說:「微臣有幸待罪軍中,仰仗陛下的神靈,使得我軍獲得勝利,這全是將士們拚死奮戰的功勞。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兒子年紀尚幼,毫無功勞,陛下卻分割土地,封他們為侯,這樣是不能鼓勵將士奮力作戰的,他們三人怎敢接受封賞。」衛青將榮譽歸功於皇帝和諸將士,此舉讓他在皇帝面前和將士中樹立了同甘共苦的形象,也是衛青之所以為一代名將的重要依據。漢武帝隨後又封賞了隨從衛青作戰的將領。
  漠南戰役最大的成就是,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並將匈奴左右兩部切斷,形成分而制之的戰略局面。同時,解決了以往漢軍無法深入塞外作戰的問題,史書沒有明確衛青採用了什麼戰術,但從戰役過程和結果來看,可以說漢軍在戰術上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開始有了騎兵大兵團高機動性的大迂迴、大縱深作戰的初步概念,衛青為大漢鐵騎的形成可謂居功至偉。此後不久,匈奴又於同年秋天,出動騎兵萬人侵入代郡,大肆殺掠。漢武帝為了進一步打擊匈奴主力,鞏固邊防,於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令大將軍衛青指揮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廣、李沮等六將軍,率領10萬餘騎,由定襄北進數百里,殲滅匈奴軍數千人。
  這一戰役,衛青的外甥、年僅18歲的驃姚校尉霍去病,也率領八百精騎,初次參戰,在戰鬥中衝鋒陷陣,獲得殲敵2000餘人的輝煌戰果。接著全軍返回定襄、雲中、雁門,經過短期休整,又在四月裡再出定襄,擊殲匈奴軍萬餘人。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在以後的幾年裡,漢軍在河西(今甘肅省黃河以西祁連山峽谷地帶,也稱「河西走廊」)方面又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這就使得漢朝西部邊境的防禦有了保障,從而為全面解除匈奴的侵犯創造了有利條件。
  衛青最被人熟悉的戰例是漠北大決戰,可以說這是一場把他的智慧與勇氣發揮到極至的戰鬥,在戰鬥中不僅體現了他謹慎小心的作風,更體現了他在關鍵時刻超乎尋常的果敢。面對種種不利條件,衛青制定了固守的戰略,以堅固的戰車防禦抵擋匈奴騎兵的衝擊。而當黃沙突起的時候,衛青卻展現了他少有的果斷一面,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命令主力部隊迅速進攻,在匈奴陣腳已亂的情況下發動突襲,終使得匈奴全軍潰敗。漠北決戰殲滅匈奴軍三萬多人,俘獲匈奴數萬,取得了堪稱是漢匈戰爭決定性的勝利。從此,漢朝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主動權,匈奴則退縮在大沙漠以北,再也無力發動南侵。
  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漢武帝一方面採取整理幣制,鹽鐵專賣,加重商稅等措施,以解決戰時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乘匈奴新敗勢孤的有利時機,集中兵力,深入打擊其主力。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召集諸將會議,宣佈進軍漠北的決策說:「趙信為單于獻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沙漠)輕留,今大發士卒,其勢必得所欲。」他利用趙信的錯誤判斷,因勢利導,確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殲滅匈奴主力的作戰指導方案。隨即集中兵力,組成兩個大的騎兵集團,令衛青、霍去病各領騎兵五萬,分為東西兩路,遠征漠北。衛青指揮的西路軍,以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李廣為前將軍,曹襄為後將軍,皆歸衛青指揮。這次進軍是準備在沙漠地區與匈奴主力決戰,因而大量人馬的物資供應和軍需品的運輸補給,就成為一個重大問題。為此,漢武帝特別組織了隨軍運載私人行李的馬匹14萬匹,並以步兵數十萬人,為大軍轉運輜重糧草,從而保障了這次深入作戰的需要。
  西漢大軍原擬由定襄北進,並由霍去病專力對付單于。但在進軍途中,捕得匈奴俘虜,得知單于駐地所在,於是又改變計劃,命霍去病單獨率領一支人馬從代郡出擊,衛青仍按原計劃出定襄。衛青考慮到前將軍李廣年紀已高,就沒讓他擔任先鋒,而是與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併,從東面迂迴策應。衛青自己率左將軍公孫賀、後將軍曹襄從正面進兵,直插匈奴單于駐地。此時,匈奴方面趙信向伊稚斜單于建議:「漢軍不知道厲害,竟打算穿過沙漠。到時候,人困馬乏,我們以逸待勞,就可以俘虜他們。」於是下令所有的糧草輜重,再次向北轉移,而把精銳部隊埋伏在沙漠北邊。
  衛青大軍北行一千多里,跨過大沙漠,與嚴陣以待的匈奴軍遭遇了。衛青臨危不懼,敏銳的識破了對手的用心,命令部隊用武剛車(鐵甲兵車)迅速環繞成一個堅固的陣地,然後派出五千騎兵向敵陣發起衝擊。匈奴也不敢大意,以一萬騎兵來迎擊,開始的時候雙方都很謹慎。但匈奴的衝擊力習慣性的將戰鬥引入亂戰的局面,戰場呈現膠著狀態,此時戰局正悄然向有利於漢軍的方向發展。由於衛青事先構築了堅實的防線,匈奴的中線突擊沒能衝破漢軍的防線,隨著時間的延長,匈奴軍逐漸進入了漢軍的口袋,漢軍的中線部隊開始收縮,有意將匈奴引入口袋中。戰鬥持續到了黃昏,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兩軍在沙漠中對面不相見,局面一度陷入混亂。衛青卻能處變不驚,敏銳的感知到反攻的時機到了,下令早已待命的兩翼騎兵部隊突進,對敵完成合圍。匈奴的軍隊在漢軍側翼的打擊下終於崩潰,單于看到漢軍人數眾多,士氣旺盛,知道無法取勝,慌忙騎上快馬,率領精壯騎兵數百人,向西北方向突圍逃去。
  衛青發現單于逃走,立刻派出輕騎連夜追趕,匈奴人馬紛紛潰散。漢軍追趕了兩百多里,雖然沒有找到單于的蹤跡,卻俘虜匈奴官兵19000人。衛青率領大軍一直挺進到寘(田)顏山趙信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匈奴兵已經逃空,城裡貯存了不少糧草。大軍在那裡停留了一天,衛青讓兵士們飽餐了一頓,把多餘的積糧燒了,然後奏凱而還。
  在《正說兩漢四百年》一書中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了衛青在這次戰爭中的表現:在戰爭中,衛青突出的個人能力和沉著堅毅的指揮,給了將士們以極大的鼓舞,恰恰激發了士兵的作戰能力,從而彌補了兵力上的不足。衛青正面的拚殺為兩翼的迂迴包抄贏得了時間。匈奴潰敗時,衛青又乘勝追擊,向縱深發展,擴大戰果,並焚燬其糧庫,給匈奴以毀滅性的打擊。這是一次堪稱完美的決戰。另一路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出代郡後,北進兩千餘里,渡過大沙漠,與左賢王的軍隊遭遇。在戰鬥中,俘獲了匈奴頓頭王、韓王以下7萬多人,活捉匈奴的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83人,左賢王及其將領棄軍逃走。
  漠北戰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苦的一次戰役,漢軍打垮了匈奴的兩大戰略集團,共殲滅匈奴9萬多主力精銳。其中,衛青軍殲敵19000餘人。經過此戰,匈奴元氣大傷。此後,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廷」,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基本上解除了。此一戰在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直到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去世,雙方一直處於休戰狀態。衛青在抗擊匈奴進犯的戰爭中,前後7次率兵出塞,為漢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功。此後,漢武帝除了獎賞兩路大軍的有功人員外,並加封衛青、霍去病為大司馬,衛青的尊榮在當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可以說,衛青是一位人品與才華具佳的將領,他性格謙和、禮賢下士、體恤士卒,從不居功自傲,因此很得部下的擁戴。這樣的將領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稀少。也許這與他自小貧苦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他去世後,漢武帝為他修築了林木茂密的陵墓,這也許正象徵了他謙謙君子的品格。公元前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謚為烈侯。漢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像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衛青雖然出身低微,但從小就嘗到戰爭帶來的苦難,經受了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養成一種勇敢無畏的尚武精神。他不但武藝高強,膂力過人,而且在長期實際鬥爭中,學到了不少用兵作戰的軍事知識。在西漢的將領中,他可稱得上是一個出類拔萃的軍事家。他每次臨戰都身先士卒,為官兵樹立了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榜樣。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人品出眾。從那次衛青率六將軍出朔方高闕擊匈奴獲得大勝後,堅辭不受漢武帝格外施恩,封衛青的三個兒子為侯那件事,就可以看出其人品的忠貞、正直。隨後他奏請皇帝對隨行有功的將校封侯賜爵,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
  另一件事是發生在元朔六年(前123年),右將軍蘇建隨衛青出擊匈奴。蘇建所部與匈奴單于的軍隊相遇,激戰一日,全軍盡沒,蘇建隻身逃回。衛青問部下軍吏應如何處置蘇建,議郎周霸提出:「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衛青沒有採納,認為:不應為樹立自己的威信而斬殺大將。即使蘇建當斬,也必須奏請天子裁決,做人臣的又怎可擅自專殺於境外?軍吏們聽了,都稱讚衛青的話有道理。衛青在軍事戰術運用上更是精益求精。他經常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在幾次出擊匈奴的作戰中,由於漢軍長途跋涉,人馬困乏,而匈奴則是以逸待勞,在地理上佔有優勢,衛青看出了這一點,往往採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速決戰術,一鼓作氣,打敗敵人。這在河南之戰中表現得最為突出。而在臨敵應變方面,衛青也表現出了他的智勇兼備,臨危不懼的大將風範。漠北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據史書記載:「青仁,喜士退讓。」當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汲黯,性情倨傲,好當面指責旁人的過失,不留情面。即使是皇帝有了錯誤,他也敢於直言進諫,無所顧忌,因此總是不得長久在位。這時衛青正權傾朝野,炙手可熱,而且他的姐姐又是皇后,一般大臣誰不慕而敬之。只有汲黯敢與衛青分庭抗禮。有人勸汲黯說:「大將軍現在尊寵無比,群臣無不甘拜下風,您見大將軍不可不拜。」汲黯說:「以大將軍的身份地位,居然有只作揖不行跪拜禮的客人,不是更加重了他的聲望嗎?」衛青聽到汲黯的話,對他更加敬重,曾多次向他請教朝中軍國大事,對待汲黯遠遠勝過一般大臣。
  當家奴出身的衛青變成了貴極人臣的大將軍時,朝中官員無不巴結奉承。這時,平陽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侯中選擇丈夫,許多人都說大將軍衛青合適,平陽公主笑著說:「他是我從前的下人,過去是我的隨從,怎麼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說:「大將軍已今非昔比了,他現在是大將軍,姐姐是皇后,三個兒子也都封了侯,富貴震天下,哪還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漢武帝知道後,失笑道:「當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現在他又娶我的姐姐,這倒是很有意思。」於是當即允婚。時遷事移,當年的僕人就這樣做了主人的丈夫。這樣一來,衛青與漢武帝親上加親,更受寵信。但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正因為衛青既是文韜武略、智勇兼備,又能禮賢下士、嚴於律己,為維護漢朝的安定和統一而征戰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所以才受到漢武帝的特殊禮遇,死後隨葬在漢武帝的茂陵(陝西省興平縣境內)之側,其墓形很像匈奴境內的廬山,象徵著他生前的赫赫戰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