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清朝地圖的由來

清朝地圖的由來

作者:陳事美 來源:《今日文摘》  

  康熙年間,西方先進的科學就已伴隨傳教士的進入被帶到中國,包括天文、地理、數學等多門學科。比利時人南懷仁給康熙帶來一份世界地圖《坤輿全圖》,讓康熙眼界大開,異常癡迷。

  如果不是皇帝,康熙甚至都想去西方留學了。作為一名擁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大一統”的思想同樣根深蒂固,伴隨著清軍入關後的多年經營,尤其是平定三藩、收複臺灣、剿滅噶爾丹後,康熙很想知道自己的地盤到底有多大、都長什麽樣子。

  最刺激康熙的就是與沙俄的戰爭。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軍與沙俄爭奪黑龍江雅克薩城。沙俄戰敗後,撤往尼布楚,沙俄與大清開始就邊界問題談判。此時,《大清一統誌》中的大清傳統地圖根本無法標明具體地點,談判時爭議很大。

  康熙很是惱火,堂堂大清居然沒有一份詳細的地圖。我的地盤我做主,康熙下定決心,排除萬難,要繪制一份詳細的全國地圖。

  為了保險起見,康熙讓傳教士在北京長城外圍先進行小規模測繪,康熙實地檢驗,果然效果不錯,確實比原來的地圖強。於是,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正式下令測繪第一份全國地圖。測繪團隊中西合璧,由西方傳教士雷孝思、白晉、杜德美與中國學者何國棟、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十余人共同主持。

  當時沒有汽車,也沒有手機,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測繪團隊只能一個省一個省地走,先由平原地區開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測繪前,康熙早已向各省發了“紅頭文件”,測繪團隊受特別照顧,各省各地都是高規格接待陪同。

  走完一地繪制一地的地圖,走完一省繪制省圖,然後再進行各省拼接,組成全國地圖。雖為全國地圖,但還是不包括內蒙古西部、新疆、西藏等地,只因山高路遠,無法涉及。

  10年後,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全國地圖繪制完成,地圖測繪範圍東北直達庫頁島,西至伊犁河,東南到臺灣,南邊到海南島,最北則到貝加爾湖。當這份地圖擺到康熙的辦公桌上時,康熙當時就震驚了。乖乖,我的大清地盤這麽遼闊!

  可能連康熙都想不到,這份地圖後來成了中國地圖的祖宗。事實上,它是中國第一份有經緯度的地圖,由西方傳教士專門采用經緯度測量儀繪制而成。康熙特為此地圖命名為《皇輿全覽圖》。後來,從清朝中期到民國初年,很多中國地圖都是克隆此圖,可謂“圖子圖孫”遍天下。

  得此地圖,康熙如獲至寶,於是想到處顯擺一下,便派法國傳教士帶回法國,特別囑咐要給國王路易十四看看。可惜的是,路易十四還是死在了這份地圖到達之前。《皇輿全覽圖》傳到歐洲後,成為德國人繪制地圖的重要參考。

  然而由於通訊的滯後,德國人不會想到,他們在繪制1735年中國地圖的前夜,中國的疆域與繪圖技術正在發生著變化:在中國又出現了新的全國地圖,那就是鮮為人知的雍正《十排皇輿全圖》。因為雍正即位後,同樣希望在遼闊的中國地圖前找到一種“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感覺。

  雍正時代,西南地區施行改土歸流政策,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大清版圖。雍正將大清的地盤再次擴大,也想顯擺一下。於是,雍正招集前朝參與測繪《皇輿全覽圖》的中西團隊,重新培訓,購置儀器,再行測繪。

  有了《皇輿全覽圖》的基礎,這次測繪簡單了很多。1725年(雍正三年),第一份《十排皇輿全圖》正式誕生。這次雍正的大清地盤又擴大了,往北甚至到了北冰洋,往西更是擴展到地中海與黑海的交界處。

  不僅如此,雍正的地圖比老爸康熙的地圖更詳細,標註的地名更多,各種符號也更為科學,經緯直線等分呈正方形,每隔八條橫線為一排,共十排,故得名《十排皇輿全圖》。此圖堪稱大清最大最完整的全國地圖。

  雍正對此地圖喜愛有加,吩咐用木板、銅板進行複制,分發各地。地圖上,山川河流大氣磅礴,城鎮村寨星羅棋布。眼望遼闊壯美的大清疆域,雍正浮想聯翩,“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話說地圖也有特供版。雍正的新地圖,雖然很好很詳細,但閱覽起來非常不方便,經常使雍正的脖子左伸右伸,上看下看,很是別扭。不僅如此,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各種符號也讓雍正的老花眼看不清楚。於是雍正下令,“再給我整個簡單版的地圖,專供我一個人看”。1727年(雍正五年),一幅十五省的簡略圖繪制完成。地圖簡單明了,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各省一目了然。雍正更是愛不釋手,有事沒事就在地圖上指指點點,太監們還以為雍正要籌劃自駕遊呢。

  一朝天子一幅圖。1735年,德國人正在繪制中國地圖時,大清的乾隆帝正式登基。乾隆也想繪制一幅更大更詳細的地圖。老爸雍正有《十排皇輿全圖》,我就多幾個排。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十三排圖》繪制完成,這份地圖的比例尺比康熙的《皇輿全覽圖》整整大了一倍。

  此圖疆域更為遼闊,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印度洋,西至地中海,東到庫頁島,此時乾隆的地盤基本囊括了整個亞洲大陸,海域也遠超以往。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