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最擅長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的名將
趙充國,西漢大將,生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卒於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漢書.趙充國傳》記載:「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後徙金城令居」。1942年青海樂都縣出土的「三老趙寬碑」記載:「其先系出自少皓,唐(堯)炎之隆,伯翳作祟嬴。自夏、商、造父周爰、既霸世風為競謀佐圖十,嗣趙歸田氏焉。迄漢文景,有仲況者,官至少府,封關內侯。弟君密靖內侍,報怨禁中,徙隴西上邽,育生充國,字翁孫。」《秦州直隸州新志》記載著與趙充國同時代的山西上黨人馮奉世於漢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秋八月為趙充國撰寫的墓表。稱「(趙充國)卒於宣帝甘露二年夏四月,年八十有六,謚曰壯侯,葬於邽山之陽。」邽山即今清水縣城北之山。
趙充國自幼善騎射,熟讀兵書,熟悉匈奴和羌族的情況。從軍之後,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漢武帝時,任後將軍。宣帝即位,封營平侯。他的歷史貢獻最為突出的是通過寓兵於農,屯田戍邊,以非戰的方式解決民族矛盾,維護邊疆的穩定。同時,趙充國的屯田之策對邊疆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各民族的修養生息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趙充國屯田戍邊戰略思想的形成,發源西漢王朝對大宛、匈奴和羌族的反擊。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趙充國隨浚稽將軍趙破奴出朔方西北二千餘里,參加了配合李廣利伐宛,阻擊匈奴的軍事行動。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趙充國隨李廣利出征天山,與匈奴作戰。《資治通鑒·漢紀十三·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記載:「夏五月,遣貳師將軍李廣利以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胡首俘虜萬餘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將軍,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假司馬隴西趙充國與壯士七百餘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漢兵物故什六七,充國身被二十餘創。貳師奏狀,詔徵充國詣行在所,帝親見,視其創,嗟歎之,拜為中郎。」趙充國英勇作戰,漢武帝十分讚賞,拜為近侍官長中郎將。
元鳳三年(前78年),大將軍霍光乘匈奴準備進攻烏桓之際,出兵遼東。這時的趙充國就已經主張不戰而勝。《資治通鑒·漢紀十五·孝昭皇帝上》記載:「冬,匈奴方發兵二萬騎擊烏桓。霍光欲發兵邀擊之,以問護軍都尉趙充國。充國以為烏桓間數犯塞,今匈奴擊之,於漢便。又匈奴希寇盜,北邊幸無事,蠻夷自相攻擊而發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計也」光更問中郎將范明友,明友言可擊。於是拜明友為度遼將軍,將二萬騎出遼東。匈奴聞漢兵至,引去。
漢王朝利用烏孫、大月氏與匈奴之間的矛盾,形成了烏孫昆彌上書請擊匈奴,漢遣五將軍出塞夾擊的戰爭。《資治通鑒·漢紀十六·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上》記載:「本始二年(前72年)秋,大發兵... ...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三萬餘騎,出酒泉... ...(三年)戊辰,五將軍發長安,匈奴聞漢兵大出,老弱奔走,驅畜產遠遁逃,是以五將軍少所得。夏五月,軍罷。... ...蒲類將軍出塞千八百餘里,西至侯山,斬首、捕虜,得單于使者蒲陰王以下三百餘級。聞虜已引去,皆不至期還。天子薄其過,寬而不罪... ...」。漢昭帝時,趙充國率軍伐氐羌,俘獲了西歧王,對安定疆土立了大功,被升為後將軍,兼任掌管宮苑農桑的水衡都尉。昭帝死後,太子劉賀登基,不到兩個月就干了許多壞事。趙充國協助大將軍霍光,御史大夫丙吉等廢劉賀而立劉詢為宣帝。在平西羌的過程中,趙充國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遠的戰略思想。《通考·四裔考》記載:至宣帝時,諸羌又相解仇,進攻金城(甘肅皋蘭縣以西至青海)。帝遣後將趙充國將兵討之。充國欲以屯田於臨羌(青海西寧),... ...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自元帝以後,數十年,四夷皆服,邊塞無事。
漢王朝多年窮兵贖武,用以對付的都是一些居住不固定,來去無定蹤的遊牧民族。古時邊塞有事,京師發兵,糧草運輸極為不便,往往興師動眾至邊疆,敵已遁逃。趙充國通過征戰大宛、匈奴的數次戰爭,在對諸羌的戰略方針上實行了極大地轉變。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年逾七十的趙充國督兵西陲,多次上書,提出「屯田戍邊」的主張,而且身體躬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資治通鑒·漢紀十八·中宗孝宣皇帝中》記載:「神爵元年(前61年),義渠安國至羌中召先零諸豪三十餘人,以尤桀黠者皆斬之,縱兵擊其種人,斬首千餘級。(於是諸羌聯合,擊敗安國。)時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充國對曰:『無窬於老臣者矣!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夏四月,遣充國將之,以擊西羌。趙充國儘管已年逾七旬,但仍然請命出征。六月,趙充國至金城,虜數挑戰,充國堅守。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今虜朝夕為寇,上地寒苦,漢馬不耐冬,不如... ...分兵出酒泉、張掖... ...雖不能盡誅,但奪其畜產,虜其妻子,復引兵還,冬復擊之,大兵仍出,虜必震壞。天子下其書充國,令議之,充國以為:『一馬自負三十日食,為米二斛四斗,麥八,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隨而深入,虜即據前險,守後厄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憂。』」興師動眾,長途進兵,糧草供給難以接濟,以此兵之大忌對付逐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這是趙充國「不戰」的一個原因。
上昭破羌,強弩將軍詣屯所,以十二月與充國合,進擊先零。時羌降者萬餘人,充國欲罷兵,屯田以待其敝。會得進兵璽書,充國子中郎將昂懼,使客諫充國曰:「誠令兵出破軍殺將,以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即利與病,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歎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得至是邪?吾年老矣,爵位以極,豈嫌伐一時事以期明主哉!... ...老臣不以余命一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誰當復言之者?
趙充國欲罷兵屯田,與皇帝下詔進兵幾次發生衝突,他的兒子趙昂也為他違背聖旨的行為而擔憂。但趙充國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甚至不以餘命向皇帝陳述利害關係。充國上狀曰:「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百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蠻夷習俗雖殊於禮儀之國,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於寄托遠循,骨肉心離,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羌虜瓦解,前後降者萬七百餘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臣謀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致谷,威德並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居民得並田作,不失農業,三也;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衝之具,五也;以閒暇時,下先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繳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與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墮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無徑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內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又亡驚動河南大拜使生它變之憂,十也;治隍陝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伸威千里,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大費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詔采擇。」
趙充國系統地陳列了留兵屯田的十二個好處,也指出了出兵無利的十二條害處。「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上於是報充國,嘉納之,」「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幾經堅持觀點,屯田十二策終於得到朝臣和宣帝的贊同。同時由於趙充國對邊境情況十分熟悉。所以,他在退休之後,朝廷每當遇到「四夷大議」,常常向他請教問計。《資治通鑒·漢紀十九·申宗孝宣皇帝下》記載: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是歲,營平壯武侯趙充國薨。先是,充國以老乞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策。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
趙充國的屯田主張,既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又適應了邊疆戰事的需要。同時,給羌、漢人民在連年戰亂過程中創造了休養生息的條件,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趙充國的業績,尤其他的屯田之策在歷史上影響深遠。他八十歲時告老還鄉,宣帝賜駕駟乘,黃金六十斤,以之慰勞。逝世後謚壯侯,並將其金像置於麒麟閣功臣之列,位居丞相之前。在稍後於趙充國時代的文學家揚雄撰頌,歌其功績。曹操曾予以借鑒募民屯田,效益「得谷百萬斛」。《資治通鑒》評價:「遇敵則戰,寇去則耕;屯田一開,西域即通;屯田廢置,西域便塞」。這是十分貼當的評價。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有所發揮,他說:「備邊在足兵,足兵在屯田」。確實抓住了要害。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趙充國的「屯田是千古之策」,言其真理不朽也。開邊生產,自給自足的養兵之道,我們黨在延安大加提煉,上升為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這一運動既保障了軍隊的供給,又減輕了邊區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培育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延安精神。建國之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亦兵亦農的新體制當然與趙充國時代的「屯田」有本質的區別,但可以看作是我們黨對中國古代優秀軍事戰略思想很好的繼承和淋漓盡致的發揮。因之,1958年夏,毛澤東對歷史學家周谷城說過這樣一番話。他說:「(趙充國)這個人很能堅持真理,堅持正確的主張。他的意見在開始時,贊成者不過十之一二,反對者達十之八九。後來相反了,贊成者十之八九,反對者十之一二。真理要人接受,總要有個過程,無論在過去歷史上還是現在。可見,研究趙充國其人是很有意義的」。
趙充國逝世,歸葬於邽山之陽今清水縣永清鎮李崖村石佛坪。墓址漢代大加興建。其後,歷代都有增建,並勒石刻碑。僅清代遺存墓碑證之,嘉慶十二年至道光五年十八年間就增建兩次。1962年,被公佈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代有關趙充國的文字記載也比較多。《漢書》專列《趙充國傳》。元代趙孟頫曾書揚雄《後漢將軍趙充國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有專著《西漢名將趙充國》。中央電視台曾派拍制組專程赴清水拍攝趙充國專題片,在軍事頻道播出。黎丙一先生曾將趙充國事跡編成秦腔劇本在清水縣秦劇團演出。清水縣賈川鄉馬寶滄在縣工作期間,著有17集27萬餘字的《西漢名將趙充國》電視文學劇本,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發行。上世紀九十年代清水縣政府在墓地修建趙充國陵園,牌樓,重建了墓塚和碑亭,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2004年,由天河酒業集團公司捐助18萬多元雕造趙充國像一尊,基座配以仿漢欄杆,周圍通過16塊浮雕,展示趙充國生平重要業績。霍松林先生親筆撰寫「西漢名將趙充國」。4月,清水縣各界群眾舉行了紀念西漢名將趙充國誕生二千一百四十週年暨雕像落成儀式和公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