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何以相信野無遺賢
杜甫號稱「詩聖」,是中國詩壇上絕對大師級的人物。可是,杜甫三十歲出門,在長安困居十年,參加多次科舉考試,竟然沒有一次考中,實在是讓人懷疑唐代科舉的公正性。唐玄宗曾經下令廣求天下之士,命令精通任何一種技能的人,都來到長安接受考核。在這次全國大規模的征舉中,杜甫也在其列,可最終卻因為李林甫所謂的「野無遺賢」,而依舊無緣朝堂。其實稍有見識的人,都知道野無遺賢是個謊言,可唐玄宗為什麼會相信呢?
首先看看李林甫其人有個非常有名的成語,叫「口蜜腹劍」,說李林甫這個人,無論和你關係如何,就算是心中恨不得殺了你,可見到你的時候,絕對是一臉燦爛,讓你覺得他這個人特別真誠,絕對沒有壞心腸。當李林甫拜相之前,對待周圍官員極盡諂媚,每個人都覺得李林甫很不錯,就算是一些正直的大臣,也找不到什麼毛病。可當了宰相之後,李林甫搖身一變,對上依舊搖尾乞憐,對下就吆五喝六了。他曾經把朝中的諫官們都召集過來,毫不掩飾的告訴他們:「大家看沒看到宮門外作為儀仗隊的馬匹?它們吃的都是三品等級的草料,可以一旦胡亂叫喚,就會立刻被拉下去砍頭。到時候想後悔也來不及了。」之後有個叫杜璡的諫官向玄宗上表議論朝政,第二天就被貶官。大家自然就明白了,槍打出頭鳥,誰還會那麼傻呢?
而且,李林甫千方百計巴結後宮寵妃,以鞏固自己的權勢。在當時武惠妃得寵,李林甫找到她,表示願意擁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為太子。武惠妃作為后妃,自然知道自己在宮中的地位和命運,雖然自己現在得寵,可一旦年老色衰,玄宗還會這麼寵愛自己嗎?不可能啦。只有自己的兒子登上太子之位,以後成為皇帝,才是永享富貴的正道。而要登上太子之位,沒有朝廷大臣的支持,尤其是宰相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於是武惠妃自然對李林甫感激涕零,兩人一拍即合,結為同盟。
加上李林甫這個人特別會做人。只要是唐玄宗欣賞的下級官員,李林甫都傾心結交,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這些人自然一有機會就在玄宗面前誇讚李相,中國人從來都崇尚禮尚往來嘛。可一旦這個人地位高到會危及李林甫的時候,李林甫會要不客氣的悄悄的把他整倒。就算是同為宰相的牛仙客等人,也無人敢和李林甫爭權,每次朝廷議事,每次都說很好很好,照以前的慣例做就好,根本不敢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於是,在下無人直言進諫;在身邊有武惠妃經常吹吹枕頭風。於是,在李林甫為相的十九年間,唐玄宗對他非常信任,甚至把朝廷大權全權委託給李林甫。有一次,唐玄宗和高力士一起閒遊,邊走邊感歎:「朕現在年紀大了,朝廷的事情有宰相去辦,外族不恭的事情有諸位將領去辦,我這個日子難道不清閒嗎?」言下之意,頗有幾分自得。是啊,回想太宗一生忙碌,回想自己即位之初的一二十年,每天多少時間用來批閱奏折和朝臣議事呢,幾乎就沒有一天的時間可以清閒,可以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話未說完,高力士就反駁說:「我近來聽說雲南打仗多次損兵折將,北方的部隊也剽悍難馴,我怕禍患一旦釀成,就難以制止了。」唐玄宗一聽就皺起了眉頭,憤憤的說:「不要再說了!我會考慮的。」可隨著時間的過去,唐玄宗還是沒有舉動。一直到李林甫去世,楊國忠為相,所謂「一朝宰相一朝臣」,天下的官員知道風向變了,於是紛紛上書彈劾李林甫。李林甫的棺材都還沒有下葬呢,就被貶為庶民,子孫流放嶺南。
當然,野無遺賢事件的出現,除了主要是因為唐玄宗極為信任李林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林甫深深懂得帝王心術,瞭解唐玄宗的想法。唐玄宗之所以下詔廣求天下賢才,一方面是確實想有賢才輔佐,但更主要的是要表現一個盛世之君的大度與恢宏。就像在歷史上很多君王極為渴望封禪泰山一樣,下詔求賢,更多的是一個旗幟,標誌著玄宗的盛世,玄宗的賢明。李林甫雖然很擔心有賢才會進言指出他的奸惡之初,但並沒有強行抵制求賢令。不但沒有抵制,反而是一副積極貫徹玄宗旨意的姿態。他下令,被推舉的大多數人都是鄉野之人,我很擔心會有人用不雅的語言侮辱皇帝的視聽。他讓州縣官員要嚴加考核,特別出眾的才上表申報到尚書府。又要求尚書府進行複試,有刪落了大量的舉子。之後自己親自出馬,以一國宰相的身份對這些舉子進行詩歌、詞賦、策論等多方面的考核。最後自然沒有一個人合格。於是李林甫如願以償的回稟唐玄宗。李林甫上朝之後祝賀玄宗,正是因為玄宗皇帝恩澤遍及四海,朝廷上下人才眾多,才使得民間再也沒有人才了!
我想,仁宗皇帝聽到這個答案之後,可能會有些狐疑。但是玄宗沒有追究。畢竟,《尚書》中說:「野無遺賢,萬邦咸寧。」民間沒有人才了,正是天下太平,國君聖明的象徵。於是,為了自己的顏面,為了自己的虛榮,唐玄宗選擇了相信這個非常荒唐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