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劉邦滅秦之戰
秦王朝賦役繁重,刑政暴虐,導致社會矛盾全面激化。秦二世元年(前 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戰爭。九月,項梁、項羽和劉邦相繼在吳中(今江蘇蘇州)、沛縣(今屬江蘇)聚眾起義。被秦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而起,出現了天下反秦的形勢。
秦王朝遣少府章邯率軍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於次年初鎮壓陳勝、吳廣起義軍後,又相繼擊滅齊王田儋、魏王咎部,大敗楚軍於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殺楚將項梁。章邯遂以為楚地兵不足憂,移兵北上攻趙。閏九月秦軍攻佔邯鄲(今屬河北),趙王歇退保巨鹿城。章邯命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巨鹿,自領20萬人屯於巨鹿南數里的棘原,築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巨鹿城外,以供應王離軍糧秣。趙將陳餘從恆山郡(今石家莊一帶)徵得數萬援兵,但懾於秦軍勢眾,不敢迎戰。趙巨鹿守軍兵少糧缺,形勢危急,多次遣使向各路反秦武裝求援。楚軍雖因定陶戰敗,元氣大傷,但若不救趙,反秦武裝就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楚懷王熊心即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楚軍主力 5萬救趙。同時,遣劉邦率軍乘虛經函谷關攻咸陽。
秦二世三年十月,宋義率軍抵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後,飲酒作樂,滯留46日,坐觀秦、趙相鬥,以收漁人之利。項羽激於義憤,殺宋義。懷王改命項羽為上將軍。時燕、齊、魏等援軍已至巨鹿城郊,但不敢與秦軍交鋒。十二月,項羽遣英布、蒲將軍率 2萬人為前鋒,渡漳水,隔絕章邯、王離兩軍聯繫,斷其甬道,使王離軍缺糧。接著,親率主力跟進,渡漳水後,命令全軍破釜沉舟,每人僅帶三日糧,準備決一死戰。楚軍進至巨鹿城外,即將王離圍困。章邯率部往救,項羽揮軍迎擊。楚軍將士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燕、齊、魏諸軍乘勢衝出壁壘,圍攻王離軍。經過激戰,秦將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焚,巨鹿之圍遂解。秦軍在巨鹿失利後,章邯固守棘原與項羽對峙,並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時秦廷內部分崩離析,趙高專權,拒司馬欣於宮門之外。章邯欲率軍投楚,派人求見項羽,未成,又籌劃退軍。項羽乘章邯狐疑不定,命蒲將軍率部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古漳水渡口,在今河北磁縣西南),斷秦軍歸路。項羽繼率主力與秦軍激戰於汙水(漳水支流),大敗秦軍。章邯進退無路,七月,率秦軍20萬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今河南安陽西北)投降項羽。巨鹿一戰,秦軍主力覆滅,為劉邦西進創造了條件。
宋義、項羽率軍救趙的同時,劉邦率數千人出碭縣(今河南夏邑東南),轉戰於碭、東二郡(今河南、山東毗鄰地區),在城陽(今山東鄄城東南)、成武(今屬山東)兩次擊敗秦軍,在栗(今河南夏邑)、昌邑(今山東巨野南)收編彭越等反秦武裝,增強了實力。其時,秦軍主力雖被鉗制於巨鹿一帶,但關東南部諸郡仍有不少秦軍駐防。劉邦在進攻昌邑失利後,轉而避實就虛,選擇秦軍防守薄弱的地區,乘隙而進。秦二世三年二月,劉邦納酈食其計,襲破陳留(今開封東南),得大批積粟和兵員。三月,在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等地連勝秦軍。四月,揮軍南下,攻佔穎川郡(今河南禹縣、許昌一帶)。洛陽東部一戰失利後,劉邦遂改變由函谷關西進的企圖,決定繞道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一帶),經武關(今陝西商南東南)入咸陽。六月,劉邦留一部兵力守陽翟(今河南禹縣),鉗制秦軍,自率主力南下,在犨(今河南平頂山市西南)東擊敗南陽守軍,郡守呂齮退保宛城(今河南南陽)。劉邦依張良計,乘夜圍困宛城,呂齮投降。時劉邦軍已達數萬,乘勝急進,連克胡陽(今河南新野東南)、酈縣(今南陽北)、析縣(今河南西峽),沿途注意爭取人心,秦軍聞風歸降。八月,入武關。九月,抵嶢關(今陝西商縣西北)。時秦廷內亂,子嬰嗣位為王,乃遣兵扼守嶢關。嶢關前據嶢嶺,後枕蕢山,是自武關入咸陽必經之路。劉邦納張良計,於關外山上廣佈旌旗,以為疑兵,又派人利誘守將,乘其懈怠,率軍繞嶢關,越蕢山,進至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大破秦軍,嶢關守軍投降。漢王元年(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軍抵達霸上(今西安東南),迫子嬰投降。劉邦進入咸陽,秦亡。
此戰,項羽以劣勢兵力勇猛進攻,成功地實施分割、圍殲和截擊,取得了巨鹿之戰的重大勝利。其破釜沉舟的精神,為歷代兵家所讚許。劉邦以少量兵力避實就虛,乘隙西進,直趨咸陽,表現了作戰指導的靈活性。滅秦戰爭的勝利,完成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使命,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軍推翻封建王朝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