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始於蔡倫嗎?
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造紙術的發明者是東漢宮廷宦者蔡倫。據傳,蔡倫從小就對造紙很感興趣,他經常看著竹子的內膜發呆,心裡想道,要是字寫在這簿薄的竹膜上,不是比寫在竹筒上要方便得多嗎?於是他就用竹膜試驗,但是經過很多次失敗之後,他意識到竹膜太薄,根本無法寫字,於是他想到要加進一些與竹膜一樣質地的東西,但那些東西必須堅韌,他開始嘗試用一些棉、麻試驗。在千百次的試驗之後,他成功了。正史中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朝宋代范曄的《後漢書》裡。《後漢書·蔡倫傳》說:「(蔡)倫乃造意用樹膚(皮)、麻頭及蔽布、魚網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後來的教科書都用此說。
然而,許多考古發現證實,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是蔡倫。在西漢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已經學會了造紙。在比《後漢書》更早的東漢官修國史《東觀漢記·蔡倫傳》(已逸)中記載:「黃門蔡倫,典作尚方作紙,所謂『蔡侯紙』也。」原書只說蔡倫主管(即「典」)少府所屬尚方造紙,根本沒有蔡倫發明紙的意思。蔡倫於公元75年入宮為宦官,後因捲入宮廷內訌而服毒自殺。所謂蔡侯紙實出於尚方內眾工匠之手,而決非身為尚方令的蔡倫所親制。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丈弼於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西漢麻紙。但是,此紙沒有經科學鑒定,便毀於1937年的戰火之中。到1957年,人們又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的一個磚瓦廠發現了一座西漢古墓,墓中有一個銅鏡,用麻布包著銅鏡,有一疊古紙,共88片,最大的有100平方厘米大小,最小的只有12平方厘米,平均厚0.139毫米,稍厚於現在的新聞紙,是用麻纖維做成的。
到了1973年和1974年,又有兩片西漢紙在甘肅居延漢代遺址中發現了,一片有400平方厘米大小,是用大麻纖維製作的,其年代大約在西漢宣帝時期,另一片有103.5平方厘米大小,是用麻、線混合製成的,其年代大約在西漢建平年間。到了1986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甘肅天水發現了一張西漢天水地區的紙畫地圖。該地圖出土時被放在死者胸部上面,殘長5.6厘米,寬2.6厘米,紙面光滑平整,是用細墨線條繪製的。這張紙大約有14平方厘米,出土時已非常殘破,但卻是中國勞動人民在西漢時期就已掌握了造紙技術這一史實的有力證明。
從1990年到199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中發現了24片漢代麻紙,其中4塊書寫有字,這紙和1500多件有確切紀年的簡牘同時發現,其年代當是西漢宣帝到哀帝時期。這說明西漢不僅有紙,而且開始用紙來進行書寫。
上面這些重要考古發現有力地證明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是東漢蔡倫。遠在西漢,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造紙術;蔡倫的貢獻是改進了造紙術,使造紙業的發展更進一步。也因為他在造紙術方面的改進,使得後來的史書將其列為造紙術的發明者。這同時反映出,造紙術在蔡倫改進之後技術水平的確有了很大提高,人們的書寫也較以前更為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