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國際港風光不再 基隆的未來只能等待被合併

國際港風光不再 基隆的未來只能等待被合併

基隆,這個倚賴國際港及戰略樞紐維生的港口型都市,長期受限於發展腹地趨於飽和,加上鄰近新北市升格後所呈現出的明星姿態,基隆市的重要性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地方人士甚至悲觀認為:「基隆市的未來只能等待『被合併』」。

基隆具備豐富海洋資源、多元漁業文化,擁有國際知名的港埠及美麗雄偉的海岸景觀,更有珍貴的歷史古蹟、戰場遺跡,且地形特殊,港口深入都市中心,是國際港口城市的發展特例。

根據基隆市政府資料,基隆的觀光資源有藍色公路、遊憩公園、古蹟文化、戰爭遺址、海岸風情、暖東峽谷、嶼澳景點以及基隆河延綿四十公里的壼穴分佈,山海齊備,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更因蘊藏礦產及特殊戰略戰術地形,自十五世紀時即與戰爭脫離不了關係;十七世紀初更曾被西班牙及荷蘭佔領。

基隆港俱備軍、商、漁三用途,曾排名世界第七大貨櫃港,因此基隆市的國際化及商業化甚早,居民也多仰賴港口維生。但因三面環山,一邊面海,都市腹地有限,阻礙了城市發展;受到十年前全球景氣低迷影響,港埠作業量減少,人口外移現象逐年明顯,近年來更因雪山隧道通車,分散了觀光人潮,使得基隆市的發展更加雪上加霜。

地方草根人士直指,政治利益的介入,造成基隆今日的不堪。一位曾在碼頭作業長達廿年資歷的工人領袖則表示,基隆港港埠作業資費太高,使得船務公司選擇將貨船靠泊在資費較低的台中港與高雄港,刻意讓基隆港的裝卸量減少,是基隆港沒落的主因。其次是某些政治勢力故意讓基隆的鐵路運輸日益勢微更加深了基隆的商業市況慘淡。這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打壓市況以方便低價取得土地後、再坐等翻身的機會是那些利益團體所打的如意算盤。他對這種推論深具信心,「否則也不會把聯外的貨櫃高架橋給拆了」。

不過,基隆港務局局長王俊友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金融海嘯到兩岸直航後,基隆港的貨櫃吞吐量明顯成長一成六,特別是兩岸簽訂ECFA後更為顯著。雖然以總量而言,裝卸量不及十年前,但依據財政部統計,2009年經基隆港收入的關稅為709億餘元,佔全國關稅總收入60.49%,顯示基隆港進口的貨物以輕薄短小、量少價高為大宗,證明基隆港的重要性沒有因裝卸量下降而失色。

即使如此,王俊友也不諱言台北港擔負遠洋大型貨輪的運輸及裝卸業務,加上腹地較基隆港具競爭力,未來在自由貿易港區上比基隆港有發展空間。不過,基隆港的地位並不會因此受到衝擊。

至於鐵路運輸量銳減,台鐵基隆站的地位逐漸勢微的隱憂,台鐵基隆站站務人員莫可奈何表示,基隆就業人口往台北市移動,平時白天的運量明顯不足,但即使如此,鐵路運輸有其戰略思考,不可能停止營運。目前往返基隆站的班次與往年一樣,維持一定的班次,只是在時段上有些許的調整。

雖然擁有自然與人文景觀上的各項優勢,基隆市政府努力推廣觀光,並在國光客運站旁成立旅遊服務中心,親切地為走進去的旅客提供觀光旅遊咨詢服務,但在雪山隧道通車後,車流及人流往宜蘭移動,東北角美麗的景緻也面臨客流量的挑戰。

由於都市難以大幅度擴大,基隆市政府只得在現有景點的設施上更加用心規劃,並提供更貼心的服務來吸引人潮,創造市況。現任市議員施世明選前曾提出空中交通的構想,以纜車運輸的方式解決過港交通及塞車的問題,但該提議在選舉結束後並沒有見到下文。著名的中正公園及十八羅漢洞景點,廿年前曾是遊覽車必到之地,但因缺乏新鮮的元素加入,也變得「清靜許多」。

十八羅漢洞業者曾建議,由面向基隆港方向仿造香港海洋公園的模式,建設登山電扶梯,但該構想最後也是不了了之。也有人提議興建跨港大橋,但因茲事體大,交通部也未立案研議,提案也跟著無疾而終。

除了基隆港的營運外,基隆不能單靠廟口夜市、碧砂漁港等以小吃聞名的市集來支撐未來,解決聯外交通的瓶頸一直是基隆最頭痛的大事,受到地形的限制,基隆市區也只能沿著基隆河河床往南延伸至暖暖、七堵、百福社區,成縱谷走向發展,在苦思解決之道的同時,基隆人長期以來更企盼被併入台北市,享受大眾捷運的便利。新北市即將改制,基隆人的這份期盼更加殷切,同時也多了一項選擇。

這次五都大選,基隆人無緣參與,但基隆人似乎感受到了被邊緣化的壓力,一名裝卸業者就感嘆:「選舉時,基隆才會顯得重要,選完了,基隆又不見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