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慘死於棍棒之下的國母

慘死於棍棒之下的國母

  在中國歷代皇后中,唐高宗李治皇后王氏應該算是平庸的、名不見經傳的。她既不如她的賢明豁達、輔佐太宗成一代帝業的婆婆長孫氏,更比不上她的改寫了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情敵兼仇人武則天。今天之所以還談到她,主要因為她是唐朝甚至是中國歷朝結局最為悲慘的皇后之一,而她的淒慘的經歷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無數宮廷女性的命運的真實寫照。
  王氏的父親王仁佑雖然是個不起眼的羅山令,但其曾祖父卻是南北朝時期西魏的大將、其曾祖母則是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長公主,其母柳氏的娘家也是關中一代的名門望族。在注重門第和家庭出身的唐朝,王氏也算得上是名門之後了。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出身名門的王氏是不愁找不著婆家的。當時的一國之君唐太宗對天生麗質的王氏極為賞識,下詔冊封其為自己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的王妃。對於這門親事,王氏還是滿心歡喜的。成為天下第一家的家庭成員對她而言是三生有幸,更為重要的是她聽說晉王李治性情隨和、柔弱,跟著這樣的人過日子是絕對不會受委屈的。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的王氏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她一生的悲劇由此而拉開了序幕。
  經過了一番較為隆重的儀式之後,王氏正式成為了晉王妃。新婚之時原本是人一生中最為幸福的時刻之一,可王氏品嚐到的卻是無以言表的辛酸。不知道是深受儒家禮教熏陶的王氏過於端莊、嚴肅而使李治敬而遠之,還是年輕貌美的王氏在李治眼中仍然不夠漂亮,總之李治在王氏的房中只過了一夜,就不再與之同床共枕了。新婚燕爾本應如膠似漆,可自己得到的卻是丈夫無情的冷落,難道這也是帝王之家正妻所特有的待遇?對於這一切,除了默默忍受之外,王氏還能怎麼樣呢。
  公元643年,在自己的內兄、也就是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楮遂良等一班老臣的極力推薦下,被長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的儲位爭奪戰鬧得心力交瘁的唐太宗下詔冊立自己的第九子、也就是長孫皇后的幼子李治為太子。王氏也隨之成為了太子妃。「太子妃」這個名位並不能夠給王氏帶來多大的歡喜。她每日依然不得不面對丈夫的冷落與漠視,不得不承受獨守空房的孤獨與痛苦。更令她尷尬的是,丈夫雖然對她相敬如冰,可太子宮中卻是美女如雲,而良娣簫氏更是李治心坎兒上的人。她不明白自己究竟哪一點比不上其他女人,為什麼使出渾身解數卻依然得不到丈夫的一點兒愛憐。
  公元649年,在將太子李治與太子妃王氏這對自己親手選定的佳兒佳婦托付給長孫無忌與楮遂良等老臣之後,締造了貞觀盛世的一代名主唐太宗與世長辭。伴隨著隆隆的登基大典的鼓聲的響起,唐太宗悄然遠去,中國歷史進入了唐高宗時代。作為李治正妻的王氏也隨之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后。對於王皇后來說,生活並沒有因為身份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她更難見到已經成為皇帝了的丈夫了。就在王氏正位中宮不久之後,良娣簫氏也被李治冊封為淑妃,其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次於王氏。如果說對於這一點王氏感到的還僅僅是嫉妒的話,那麼另外的一個事實讓王氏感到的就應該是不安和惶恐了;簫氏已經生有一子二女,而王氏卻依舊是膝下空空。在那個母以子貴的時代,兒子是女人的根基,沒有兒子的女人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王氏不敢想像。可丈夫從來不在自己的房中過夜,王氏又怎麼可能有兒子呢。
  正在王氏為自己的前途擔憂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消息傳到了她的耳裡;李治最近頻頻出宮,偷偷地去感業寺看望已為尼姑的先皇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武氏。先帝屍骨未寒,身為人子的李治就做出了這等有悖於人倫的醜事,作為六宮之主的皇后本應聯合大臣們嚴詞斥之、將此事扼殺於搖籃之中,可王氏卻眼睛一亮、計上心來;如果能將這個武才人召入宮中服侍自己,那麼丈夫自然就會常常到自己的住所來了。長此以往,還愁皇帝不會疏遠和冷落簫妃嗎。於是,沒有多少智謀的王氏做出了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也正是這一決定直接導致了她最終的結局;召武氏入宮、為自己的貼身侍女。
  自己畢竟是因為王氏才得以重回皇宮的,而且現在還在王氏的手底下當差,所以在最初的時日裡,武氏對王氏還是相當恭敬的,而平日難得一見的李治的身影也常常出現在了皇后宮中。一切都按照王氏的預料順利地發展著。但令王氏始料未及的是,僅僅過了半個月,武氏便接到了皇帝冊封其為昭儀的詔書,從此脫離了王氏,搬到了和其級別相襯的昭儀宮,正式成為了皇帝的妃嬪。而皇后宮也不再是李治常來常往的地方了。
  對於這一切,王氏在感到痛苦之餘,還感到了些許的欣慰;淑妃簫氏終於不再是丈夫心中的第一了,這個自己多年的情敵終於和自己一樣品嚐到了失寵的滋味了。但接下來出現的卻是王氏和簫氏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李治不再光顧皇后王氏的居所、也不再和淑妃簫氏談情說愛,武昭儀佔據了皇帝的全部身心,六宮粉黛從此再無顏色。王氏慌了。她這才發現自己和何進犯了同樣的錯誤;引狼入室,這才想起了那句可怕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一年之後,被王氏從尼姑庵中救出來的昭儀武氏生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唐高宗的第五子李弘。王氏更加慌張了。她知道,身為皇帝的妻子,每個女人都希望皇帝冊立自己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因為只有兒子成為太子,自己才有可能成為天下第一貴婦人皇太后。而其餘的妃嬪在皇帝丈夫去世之後的生活只能用悲慘這個詞語來形容。如今武昭儀已經有了兒子,她不會不打太子位的主意。而據可靠消息,簫淑妃已經在千方百計地試圖使李治立自己的兒子李素節為太子了。太子之位如果一旦讓她們的兒子捷足先登,那自己的未來豈不是一片黑暗。
  可現在應該怎樣辦呢,自己生不出兒子,皇帝又不可能不立太子。萬般焦急的王氏在舅舅中書令柳爽的提醒下想起了一個人;陳王李忠。身為李治長子的李忠雖然符合封建王朝選擇儲君的無嫡立長的條件,但因其母劉氏出身卑賤而與太子位失之交臂。如果自己收其為養子,以其嫡長子的身份,太子之位必然唾手可得。而對於協助其登上太子位的自己,李忠肯定感恩戴德,這樣自己一生的榮華富貴豈不就可以保全了嗎。王氏此次終於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收李治長子李忠為養子。只要能攀上皇后的高枝,就有可能登上夢寐以求的太子之位,而只有兒子成為了太子,自己母子二人才有可能飛黃騰達,出身卑微但卻並不愚蠢的李忠之母劉氏自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當王氏提出收李忠為養子時,劉氏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
  不久之後,高宗李治的長子陳王李忠正式成為了皇后王氏的養子。現在王氏所要做的就是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使自己的這個剛剛收養的兒子成為太子了。皇后的意願與長孫無忌、楮遂良等顧命大臣們的想法一拍即合。在這些老臣們的傳統的觀念裡,冊立擁有著嫡子兼長子的雙重身份的李忠為太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皇后王氏與長孫無忌、楮遂良等大臣們的共同努力下,唐高宗下詔冊立李忠為太子。對自己孝順有加的養子成為了太子,自己的地位和富貴可保無虞,如今的王氏終於可以高枕無憂了。正當王氏心滿意足之時,一件突然發生的事情給了王氏致命的一擊;
  在李弘出生後的第二年,昭儀武氏再次分娩,生下了一位公主。在愛屋及烏的心理的驅使下,李治對這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兒百般寵愛。王氏雖然多年不曾生育,但作為一個女人所特有的母性使她很想看看這個剛剛出生的據說十分招人喜歡的小公主。這當然是可以的。對於武昭儀而言,身為國母的皇后來探視她所生的女兒是她的榮幸。而李治知道後更應該為后妃之間的和睦相處感到高興和欣慰。王皇后來到武昭儀的住所時,武氏並不在宮中,王氏對此並不在意,便徑直奔向了小公主的房間。小公主正香甜地熟睡著。這果然是個玉雪可愛的嬰孩,白皙的皮膚、細長的睫毛、睡夢中流露出來的笑容使美麗的臉蛋兒上現出了兩個漂亮的小酒窩。這惹人喜愛的嬰兒溫暖了王氏的孤寂的心靈,她多想永遠守著她啊。可害怕驚擾了孩子的美夢的王氏不敢久留,只得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滿腦子都是小公主的王氏沒有想到,自己回宮不久,多時不見的李治便出現在了她的面前,他怒氣沖沖地質問她為什麼要殺害他的女兒。丈夫在說什麼啊?過了好長時間,王氏才從勃然大怒的李治的斷斷續續的敘述中弄清楚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王氏離開後不久,武昭儀便陪著恨不得立即見到女兒的李治回來了。在小公主的房間裡,李治卻看到了他做夢都想不到的一幕;小公主已經夭折了。在詢問了宮女、得知王氏曾經單獨在這個房間停留過之後,已經被愛女之死和武氏的悲哀的哭泣沖昏了頭腦的李治口口聲聲地喊著:「後殺吾女」,立即趕到皇后宮向王氏興師問罪。
  小公主就這樣夭折了,如同一朵還未來得及綻放就匆匆凋謝了的鮮花。對此王氏感到的同樣也是悲痛和惋惜,她是真心喜愛這個孩子的啊。可當她終於弄明白了原來丈夫已經認定了她是殺害他的女兒的兇手的時候,她憤怒了,她理直氣壯地反駁:「我沒有殺害小公主」。但王氏的解釋和辯駁對於已經心痛得喪失了理智的高宗都不管用了。兩人大吵了一架後,李治氣沖沖地離開了皇后宮,一徑趕到了前廷。他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廢後事宜,他要為女兒報仇。
  小公主方纔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死了呢,王氏百思不得其解。但讓她感到十分委屈的是,丈夫怎麼就會認準了她是兇手呢。自己就是再恨武昭儀,也不至於報復一個無辜的小生命啊。丈夫雖然不喜歡自己,但也應該對自己的人品有最起碼的瞭解啊。其實李治的邏輯也是有道理的;小公主死亡之前只有王氏一個人到過她的房間。作為失寵的皇后嫉妒自己現在的心上人無可厚非,而由妒生恨繼而對情敵所生的女兒下毒手也是完全可能發生的事情。
  憤怒的李治和滿腹委屈的王氏都沒有想到殺死小公主的不是別人、正是公主的生身之母武昭儀。原來早有人將王氏去探視小公主的消息向武氏做了報告。如果此時小公主突然死亡,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認定王氏是罪魁禍首,一個殺死皇帝的女兒的人還配擁有皇后的位置嗎。武昭儀被自己的這個想法嚇了一跳,但以女兒的幼小的生命來換取皇后的鳳冠還是值得的。王氏離開後,武氏一個人偷偷地來到了小公主的房間,狠了狠心,將自己的白皙的雙手伸向了女兒的頸項。於是一個剛剛來到人世的小生命就這樣離去了,而她離去的原因僅僅是為了滿足母親的貪婪的慾望。她的嫡母王氏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唯一的兇手,因為人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想到在這個「虎毒不食子」的世界上還有能夠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的母親。
  長孫無忌等大臣們齊集大殿之後,李治條理清晰地敘述了後宮剛剛發生的事情,並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廢除王氏的皇后名號的想法。對於小公主的死,大臣們也無不感到驚異和惋惜。但當弄清楚了皇帝召集大臣們是為了廢后一事的時候,大殿裡立即響起了一片強烈的反對聲,而國舅長孫無忌和楮遂良等太宗時期的舊臣們更是旗幟鮮明地表示了不同意。皇后是一國之母,而且現今皇后乃是太宗李世民親自為李治選擇的妃子,豈可說廢就廢。雖然他們不知道小公主究竟為誰人所害,但他們相信貴族出身的王氏是絕對不會做出這等卑鄙的事情來的。退一萬步說,他們即使不相信王氏的品行,難道還不相信素有知人之明的李世民的眼光嗎。的確,現在沒有人能夠證明王氏不是兇手,可又有誰能夠證明小公主確實是死於王氏手中呢。
  在長孫無忌等老臣們的強烈的反對下,無奈的李治最終放棄了廢后的想法,因為他清楚以自己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和這些在朝廷中有一定的根基的老臣們翻臉。皇后的鳳冠雖說保住了,可王氏的心卻冷了半截;雖然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自己是殺害小公主兇手,但皇帝還是堅持要廢除自己,都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可丈夫對自己為什麼始終是冷酷和漠視呢。時間走到了唐高宗永徽六年(655)。這一天,武昭儀突然哭哭啼啼地向高宗匯報說,皇后在宮中施行巫蠱之術,詛咒身為其情敵的自己。
  高宗被這個消息震驚了;巫蠱是歷朝歷代宮廷之中最大的禁忌,身為國母的皇后不會不清楚這一點。王氏雖然對武氏恨之入骨,可也不至於愚蠢到無視國家法度的地步吧。這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武氏為爭風吃醋而無中生有?最初的驚慌消散之後,高宗決定搜查皇后宮,將此事弄個水落石出。看著一個個剛剛從土裡挖掘出來的刻有武昭儀的名字的木偶,李治得到了一個他不願意得到的結果;王氏確實在施行巫蠱之術。望著震怒的丈夫,王氏悔不當初。原來小公主事件之後,王氏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恐懼與慌亂之中。當侍女長壽向她獻巫蠱之策時,她也嚇了一大跳;巫蠱是歷代宮廷中的大忌,我朝開國以來明令不准搞巫蠱之事,這能行嗎。但在婢女長壽與覺得此事可行的母親柳氏的反覆勸說下,一心想除掉武昭儀的王氏終於決定鋌而走險。常言「害人害己」,利令智昏的王氏並不知道自己又中了武氏的圈套。
  自己犧牲了女兒的性命,卻沒能扳倒王皇后,對於武氏而言,這啞巴虧吃得大了。她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刺激著她,使她晝夜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王氏失去皇后的位置。終於,她想出了一個十分歹毒的計策;巫蠱。巫蠱是宮中大忌,這一點在她還是太宗的才人的時候就已經心知肚明。如果能夠讓王氏和巫蠱聯繫在一起,那麼一個違反了宮廷禁忌的女人還配擁有國母的稱號嗎。可怎麼才能夠上王氏沾上巫蠱呢,武氏想到了她收買已久的皇后宮中的女僕長壽。她授意長壽如此如此,長壽如法炮製,果然奏效,於是就有了李治所看到的那一幕。
  高宗又在與文武大臣們商議廢后事宜了。這一次結果如何呢,自己頭上的鳳冠還能保住嗎,王氏不敢想像。其實王氏的皇后的位置早就搖搖欲墜了,只不過仰仗長孫無忌等老臣們的丈義直言才得以持續至今。可這一次不同了,自己觸犯的是國家大忌,又有誰敢幫忙說話呢,即使說了,盛怒之下的李治又豈會聽呢。果然,沒有人敢替觸犯了國家法度的王氏說話了。這一次高宗終於順利地廢除了王氏的皇后的名號,將其貶為庶人、遷居別院了。王氏並不孤單,因為與她一同被囚禁在這間屋子裡的還有淑妃簫氏。原來王氏被廢之後,武氏即向李治報告;簫氏乃是王氏施巫蠱之術的幕後主使。如果說武氏揭發王氏巫蠱案還算是查有實據的話,那麼她檢舉簫氏乃幕後主謀則純屬憑空捏造。可已經被武昭儀迷得昏了頭的李治卻並不問清楚事實真相、只憑武氏的一面之詞就將曾經與他山盟海誓的簫氏貶為了庶人。王氏和簫氏這兩個昔日的情敵做夢也不會想到會在這種地方以這種方式見面,此時她們所表現出來的究竟是互相指責還是互相憐惜呢。如果不是王氏將武氏引入宮中,二人何得如此下場。但若非簫氏過於專寵,王氏又怎麼可能出此下策呢。不管怎麼說,武氏都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這場后妃之爭的最大的贏家。
  接下來出現的又是一個二人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雖然長孫無忌等重臣們異口同聲地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但李治還是一意孤行地將他的心上人昭儀武氏冊為了皇后。在一場聲勢浩大、盛況空前的冊後典禮結束後,武氏這個太宗李世民宮中的卑微的才人、這個感業寺裡的寂寞的尼姑成為了高宗李治的第二任皇后,譜寫了一個常人根本不敢想像的神話。更加令人想像不到的是,35年後,這個侍奉了父子兩代皇帝的女人創造了一個更大的神話。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氏正式登基稱帝,成為了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畫卷增添了絢麗的風采。
  王氏、簫氏淪為了階下囚,而武氏也如願以償地成為了皇后,這場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后妃之爭似乎已經落下了帷幕,而日子似乎也總算平靜了下來。可多情的李治卻偏偏又一次想起了王氏和簫氏。簫氏畢竟是自己曾經愛戀過的女人,而對於王氏,雖然自己並不喜歡,但共同生活了這麼多年,又怎麼會沒有一點兒感情呢。這一天,李治終於按捺不住強烈的思念之情,獨自一人來到了王、簫二人的拘禁之所。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對於李治這樣一個性情柔弱的人而言,得到一些東西很容易,但捨棄一些東西卻很難。君臣、夫妻三人相見的情景可想而知;王氏、簫氏二人拽著李治的衣袖哭哭啼啼地訴說著對其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而眼前的一切也觸動了李治心中的最柔軟的地方,他與她們說了一些重溫舊情的話,臨走時還做出了改善二人的生活環境和飲食條件的承諾。而二人則可憐巴巴地表示;如果能夠重見天日,情願粗茶淡飯了此一生,再也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了。
  李治走了,留下王、簫二人望眼欲穿地等待著。然而她們等來的不是皇帝的敕旨,而是死神的降臨。原來武氏早已收到了其心腹之人關於皇帝去看望王皇后和簫淑妃的報告。這個消息令她如坐針氈。她太瞭解丈夫的性格了,如果王、簫二人能夠得見天日,則完全可能與李治重修舊好,下一步則很可能重新位列嬪妃,那麼以後呢。不,絕對不能讓王、簫二人死灰復燃,更不能讓她們東山再起。左思右想,武皇后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斬草除根。於是她帶著自己的一些心腹太監來到了關押王、簫二人的小院。
  接下來,在武氏的亂棒打死的命令下,王氏和簫氏雙雙慘死於太監們手中的竹板之下。而早已將自己對王、簫二人所做的承諾忘到了九霄雲外的李治在得知二人的死訊後,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死就死了吧」。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官宦小姐,到晉王妃、太子妃,再到母儀天下的皇后,王氏的一生是天下所有的女人都艷羨不已、讚歎不已的。可又有誰能夠想到,身為國母皇后竟然會慘死於棍棒之下呢。其實說到底,王氏也不過是充當了武則天的女皇之路上的一塊兒墊腳石而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