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台灣吃到的料理很容易受到其他地方的影響,像是廣東人習慣的煲湯、西式口味濃郁的濃湯,都深受我們的喜愛也融入了日常飲食當中。每個家庭中常見的排骨湯、藥膳食補湯,也都是採用久熬燉煮的方式,來將食材的鮮美融入湯品當中。但是有些時候一些錯誤的烹調反而得不到最營養,到底哪些煲湯的方法有錯誤,大家在煲湯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地雷呢?現在就來好好了解一下吧 !
人人都能喝濃湯?
湯越濃郁營養越高!豬骨、雞肉等經水煮後,釋放出內部物質,越美味的湯釋放出的物質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長期攝入可能導痛風病等症狀。 然而,並非大家都能喝這些濃郁的煲湯,痛風和糖尿病患者,因為嘌呤等物質都加重肝和腎臟的負擔。湯的鮮美與釋出的油脂和糖分有關,這些都不利於消化循環的健康。
★ 老年人、體弱者或處於恢復期的病人適宜飲湯。湯的味道濃郁能刺激胃口、可促進消化,刺激消化液分泌和開胃。
★ 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腎臟功能較差者、胃酸過多者,應少喝長時間煲煮的湯,宜適合清淡的湯品,例如青菜豆腐湯、紫菜蛋花湯等。
喝骨頭湯就能補鈣?
吃形補形,喝骨頭湯補鈣?這種說法並非如此,事實上骨頭中的鈣能溶解在湯中的含量很低,一碗骨頭湯大約只有2毫克左右的鈣,比起直接攝取牛奶或其他肉類食物來得低許多,可能需要將近一百碗骨頭湯才可以滿足人體鈣的需要。
煲越久越有營養?
很多人都認為湯煲得越久越夠火候、營養也越好,往往一鍋湯燉煮好幾個小時。然而,經過長時間的熬煮,許多營養素遭到破壞,蛋白質與維生素也會被破壞得越多。不少湯頭可能僅含有極少量的蛋白質溶出物,只能說比白開水多一點點營養。
吃肉不如喝湯,肉的精華都煮到湯裡面去了?
很多人都誤認為肉湯的鮮味往往超過了肉本身,以為肉的精華都跑到湯裡面去了。美味的湯頭是因為水煮後肉類中一些物質溶於湯中,但大部分蛋白質仍留在肉裡。因此,喝湯不吃肉只是滿足口感而已,大量的營養成分還是在肉渣裡。
怎樣喝湯最健康?
燉煮湯品的時間不宜過長,一個半小時以內為佳。最好在飯後喝湯,飯前喝太多的湯會沖淡胃酸,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還可能佔據胃部空間而影響食物的攝取。即使飯前有喝湯的習慣,仍要吃湯裡食物來補充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