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分割南千島群島,蘇日差一點談判成功

分割南千島群島,蘇日差一點談判成功

  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島之間,有一串綿延近1300公里的島嶼群,即千島群島。歷史上,日俄圍繞千島群島展開過激烈爭奪。1855年,日俄簽署《和親通好條約》,約定整個千島群島以得撫島為界,以南歸日本,以北歸俄羅斯,由此確認了日本對南千島群島的領有關係。1875年,日本獲得了整個千島群島的控制權。1945年2月,作為蘇聯將出兵打擊日本的回報,美英蘇在雅爾塔簽訂秘密協定,指出「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同年8月,蘇聯派兵佔領整個千島群島。
  起先,蘇聯在對日領土問題上並不強硬。斯大林擔心蘇聯在遠東遭到美國及其盟友的包圍,所以一方面堅稱國後、擇捉二島屬於蘇聯,另一方面表示願意歸還小千島群島(即色丹島和齒舞島),前提是日本先簽署和約,並承認其他島嶼的歸屬。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東西方在遠東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改變,蘇聯在對日領土問題上轉為走強硬路線。
  1950年2月,中蘇簽訂同盟條約,明文規定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國進攻時,另一方即盡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日本輿論迅速聯想到「北方領土」問題,當時一家報紙警告說:「赤色中國與蘇聯結盟,將影響北方領土回歸,這將是一場可能持續幾代人的鬥爭。」果不其然,由於日本首相吉田茂相繼與美國簽署一系列軍事同盟條約,蘇日關係越走越遠,解決領土問題更是無從談起。
  有別於吉田茂的師美政策,1954年底上台的鳩山一郎秉承敬美路線,希望使日本的獨立性上升一步,但遭到自民黨內吉田派的強烈反對,他們不斷用領土問題和日本留蘇戰俘問題對鳩山施加壓力。而鳩山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佳,迫切期望在任期內解決一系列對蘇問題。蘇聯則為求離間日美關係,這時也主動對日讓步。
  1955年6月1日,日本和蘇聯終於在倫敦舉行關係正常化談判。談判一開始,日方代表松本俊一就強烈要求蘇聯歸還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但蘇方代表馬立克稱:「我們沒有和你們建交,何來領土歸還?」雙方在蘇聯先建交後談領土的原則問題上爭執不下。6月7日,松本俊一拿出一大摞歷史檔案,稱千島群島等從歷史上看是日本領土,所以應該就領土問題交換意見。馬立克也不示弱,拿出蘇聯社會科學院的大量考據,證明俄羅斯對那片島嶼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
  談判斷斷續續地持續到當年8月,蘇聯態度突然轉變。8月9日,馬立克暗示,可以就齒舞和色丹交換意見。據赫魯曉夫之子的回憶錄《赫魯曉夫談赫魯曉夫》記載,蘇聯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赫魯曉夫認為齒舞島和色丹島離日本北海道較近,將其據為己有弊大於利。而之所以不放棄擇捉島和國後島,赫魯曉夫則另有考慮:「在經濟上,這些領土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它卻給我們帶來大量的損失,是預算的沉重負擔。但是在這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家威信的考量,以及事情的戰略方面。」面對這一變故,松本俊一匆忙請示內閣,但鳩山一郎的回復是,除非整個北方四島一併交還,否則不可接受。要知道,色丹和齒舞僅佔南千島群島面積的6%。
  1956年9月,日本首相鳩山一郎親自致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提出了進行兩國關係正常化談判的五個條件,包括「蘇聯支持日本加入聯合國」等。這意味著鳩山內閣立場有所鬆動。事實上,當時的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裡只剩下蘇聯未同日本締結和約,無論莫斯科還是東京都希望改變這一不正常現象。
  10月12日,鳩山一郎親自率團赴蘇,但他一到莫斯科就病倒了,談判因此由農林大臣河野一郎負責。談判開始前,河野主動找上蘇聯外長謝皮洛夫:「鳩山首相不可能再來莫斯科了,如果我們現在不達成協議,日蘇關係正常化就要推遲好些年……」顯然,河野希望用直率的表達來感化蘇聯談判代表。16日,河野見到赫魯曉夫,又一次提出領土問題。但後者表示,蘇聯最多只能交出齒舞和色丹,並且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實際向日本轉交上述領土應在簽訂和平條約之後」,二是「應在美國把它佔領的沖繩島和其他歷來就是日本的領土交給日本之後」。談話最後,赫魯曉夫解釋說:「我們不想在這方面有不平等的狀態。為什麼美國控制著日本的領土並在那裡建造反對我國的軍事基地,但卻要求我們把屬於我們的領土交給日本呢?」
  經過妥協,雙方最終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聲明中說:「蘇聯同意把齒舞和色丹交給日本,但這些島嶼的實際交付將在締結蘇日和約之後進行。」1956年聲明是一份過渡性文件,當時大家都以為達成最終協議不會太久,哪知日美在1960年簽訂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鑒於該條約繼續敵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新任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緊急召見日本大使,強調由於日本喪失了獨立性,向日本交出齒舞和色丹已不可能。葛羅米柯後來還堅定地表示:「(蘇日)領土問題根本就不存在。」於是,終蘇聯一世,日本都沒要回一寸領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