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冰枕、退熱貼,冬天退燒好法寶?
今年秋冬病毒大發威,腺病毒、登革熱、流感病毒齊發,到底為什麼會發燒?發燒對身體有什麼益處及壞處?什麼情況下該積極退燒?睡冰枕、退熱貼,真的必要嗎?
攝氏三十九度、四十度,看到節節高升的體溫計,孩子連著高燒三、五天,很少有家長,可以淡定以對。從四、五月延燒迄今的腺病毒,常引起脖子附近的淋巴結腫大,鼻塞嚴重,晚上睡覺會發出沉重的鼾聲,有時,甚至會使喉嚨裡的扁桃腺化膿,讓孩子燒到吃不下。
在南部個案已破萬例的登革熱,潛伏期約三到十四天左右,發病時,也會發燒,合併有劇烈的骨頭痛、眼窩痛,常讓患者誤以為是頭痛,身上會出現紅紅的登革熱皮疹、皮膚上有出血點。而秋冬時節,易盛行的流行性感冒,高燒個三天,也很常見。
當人體受到病原體侵入,引起身體發炎反應的發燒,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免疫系統作戰能力,加強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但發燒時會增加代謝,體溫平均增加一度會增加一○%的呼吸量、心跳數,讓呼吸跟心跳加快,這對於有心臟病、慢性肺病的患者會加重心肺負擔,有可能無法承受。此外,六個月到六歲的嬰幼兒,也有部分因體質因素,可能在發燒的二十四小時內,出現熱性痙攣症狀,讓家長飽受驚嚇。
人類大腦底部的下視丘前葉,可掌控體溫的定位點,調整體溫高低,平時不生病時,體溫約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當病原體侵入時,會引起發炎反應,產生細胞激素,細胞激素是一種熱原,會刺激下視丘製造前列腺素,讓體溫定位點上升,出現發燒的症狀。
往往是先打寒顫、四肢冰冷,接著就發起高燒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發燒前,體溫的定位點上升,身體要先凝聚能量,才能符合人體的需求。因此,肌肉會先顫抖產熱,同時,讓四肢血管收縮,出現大理石般的斑紋,抑制熱能的散失,才會有打寒顫、四肢冰冷的現象。待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左右,體溫真的燒起來後,又出現臉紅、出汗的症狀,這時候代表身體的體溫,已經到達高峰,血管擴張,開始散熱。
在打寒顫、四肢冰冷時,最重要的是做好保暖,像是可以多穿衣服、蓋被子、喝熱湯,但不建議做溫水拭浴、用冰枕、貼退熱貼,以免讓身體冷得更不舒服。等到燒到眼睛開始紅、不斷出汗時,才可以開始脫衣服、以攝氏三十度左右的溫水做拭浴、吹電風扇,甚至吹點冷氣,幫助身體降溫。
睡冰枕、退熱貼不建議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無法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另外,病毒感染又睡冰枕時,有時會引發血管急遽收縮而頭痛。退熱貼的面積小,散熱範圍有限,效果遠不如洗溫水澡、溫水拭浴,有時也會引起皮膚過敏。
發燒這段時間,要避免過度運動,讓身體好好休息,以免發炎反應加劇。居家照護,要注意水分補充,喝水、喝湯、喝果汁都可以。但若是嘔吐、拉肚子很厲害,宜補充含適量鈉、鉀的電解質水,避免電解質流失及脫水。由於發燒可激發免疫系統反應,不一定要馬上吃退燒藥。假使孩子睡得很安穩,也不用為了要退燒,硬把孩子叫起來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