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胃酸太多了 消化性潰瘍上身

胃酸太多了 消化性潰瘍上身


永和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振寬說,消化性潰瘍是胃腸科門診最常見的毛病之一;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指出,潰瘍主要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導致胃腸道黏膜良性破損。

幽菌作怪 冬天易發作

王志堂解釋,胃酸過多所導致的胃腸道黏膜破損,比一般常見的「破皮」來得深一些,潰瘍依發生部位分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在台灣,消化性潰瘍年發生率約為11%,胃及十二指腸的比率約為1:4,王志堂說明,潰瘍的發生也有周期性的變化,每年11月至隔年2月發生率最高,7月最低。

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原因很多,過去認為與胃蛋白酉每、藥物、菸、酒,甚至個性有關,直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馬歇爾於1982年「以身試菌」,成功證實螺旋桿菌的確導致消化性潰瘍,改變治療的觀念與方向。陳振寬指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90%可檢出幽菌,胃潰瘍患者有幽菌者也有80%,另外,約10%與服用非類固醇抗消炎止痛藥有關。

消化性潰瘍的診斷以上消化道攝影及胃鏡為主,陳振寬說明,尤其是胃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口腔、食道到胃及十二指腸,上消化道一覽無遺,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病灶,研判病變的嚴重度,還可以切片檢查,判斷病變良性或惡性、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發炎程度等,是最直接的診斷方法。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以控制胃酸為主,陳振寬說明,不論是早期的胃乳還是制酸劑,作用都是中和胃酸。近年,幽菌在消化性潰瘍的角色愈來愈清楚,消除幽菌也是目前的治療重點之一。陳振寬說明,目前最常用的「滅菌」方法是三合一療法,組合是兩種抗生素和一種治療潰瘍藥物,現在較常被使用的是質子幫浦抑制劑,可抑胃酸分泌。

三合一療法有不同的藥物組合,但陳振寬指出,用藥一周後,即有明顯的滅菌效果,接下來主要是治療潰瘍的問題。三合一療法的滅菌效果可達80%到95%,治療失敗的最大原因是未能按時服藥及體內幽菌已產生抗藥性,此時必須再重新調整用藥組合,因此,完整接受整個療程非常重要,不宜擅自停藥。

並不是所有帶有幽菌的患者都有潰瘍困擾,陳振寬和王志堂都說,如果沒有潰瘍,就不需要用藥治療。另外,雖然藥物對治療幽菌引起的潰瘍效果頗佳,但患者在日常生活上也要注意保養,若三餐暴飲暴食、不忌菸酒,消化性潰瘍還是可能發作,並非吃藥就能一勞永逸。

未及時治療 有併發症

消化性潰瘍若未經適當治療及處理,可能出現併發症,最常見的是腸胃出血、阻塞及潰瘍穿孔,部分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一發作就是出血,而依出血量及出血速度不同,可能會有吐血、瀝青便、黑便或者糞便有潛血反應;潰瘍穿孔較少見,但若沒有及時手術,可能造成死亡,不可不慎。



消化性潰瘍保養7 招


1.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2.減少應酬、遠離菸酒。

3.三餐定食定量,細嚼慢嚥。

4.避免過冷過熱以及纖維太粗的食物。

5.避免刺激性飲料及調味料,如咖啡,或辣椒、芥末、胡椒等可能刺激胃液分泌或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

6.不亂服成藥。

7.依醫師指示用藥,勿自行中斷。


幽門螺旋桿菌Q&A

Q:幽門螺旋桿菌如何傳染?

A:目前認為主要是「病從口入」,是否有其他傳染途徑,還在研究中。


Q:消化性潰瘍需要手術治療嗎?

A: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以藥物為主,若大量出血,無法用內視鏡等內科方法止血時,或出現潰瘍穿孔等,就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Q:同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何有人全無症狀,有的人卻出現消化性潰瘍?

A:可能與感染菌株、感染時間長短、環境、飲食習慣、有無吸菸等因素有關。

Q: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定要接受治療嗎?

A:目前建議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潰瘍病史者,才需要治療。

Q: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後會復發嗎?

A:幽菌治療後再感染的機會低於5%,在西方國家低於1%,但即使滅菌成功,少數患者的潰瘍仍會再度發作,必須調整飲食及生活作息,以改善症狀。資料提供/王志堂、陳振寬醫師

整理/記者魏忻忻

檢測法

直接檢測/胃鏡檢查時,直接採取胃黏膜檢體

1.細菌培養

2.病理組織學檢查

3.CLOtest

直接將檢體置於特殊試劑內,利用有無尿素反應顯示是否有幽菌。


間接檢測

1.尿素呼氣試驗

讓病患服下含碳的非放射性同位素,利用幽菌可快速將尿素分解為氨及二氧化碳的特性,測量患者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值。


2.血中幽菌抗體

檢測血中是否有幽菌抗體,但即使幽菌已被消除,血中抗體仍會持續六個月甚至一年,才會消失,無法直接反應感染現況。


3.糞便中桿菌抗原(HpSA)

藉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是否存有幽菌。

註:直接檢測法才能作為診斷依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