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記性太差會失智?2關鍵可判斷

記性太差會失智?2關鍵可判斷

「剛剛開會才說的事,你怎麼又忘了?該不會是失智了吧!」記性太差、經常忘東忘西,將來就一定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嗎?醫師表示,這是長久以來倍受討論的問題,但只要發現遺忘情況符合「改變」和「持續」的標準,三天兩頭忘記且持續一段時間以上,很有可能已罹患失智症,需盡快就醫檢查。

近年來,主觀記憶衰減是否會增加失智症風險的爭議不斷,目前尚無定論。

記性差的人就容易失智?

「覺得自己記性不好的人,請舉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邱銘章表示,每次演講時,若在場民眾的年紀較大,約5至6成以上會舉手,自認記性太差,擔心已有早期失智的徵兆。

邱銘章醫師指出,主觀記憶衰減(或稱為「主觀認知衰減」)會不會增加失智的風險?是近2年相當熱門的研究議題,但各研究結果分歧。目前認為除了自己主觀認定,且親朋好友也認為有「持續性」記性差的情況,則可能是早期失智的徵兆,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和診斷。

而在失智症種類中,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性最差,記憶時間最短僅有2分鐘,這是因為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是從海馬迴開始,7成阿茲海默症患者會以記憶力衰減為最優先表現,其他類型失智症如血管型和額顳葉型,則視病變位置不同,常以語言、視覺空間,或行為改變為第一個表現症狀。

健忘是失智症的徵兆之一,但兩者無法直接劃上等號。失智症的遺忘需符合行為持續改變的特點。

健忘與失智遺忘的區分界線?

健忘是失智症的徵兆之一,但兩者無法直接劃上等號。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用衣架比喻人的大腦記憶容量,披掛的衣服有限,記憶量也有限,若一個人記憶的事情超過大腦承載量,自然容易出現健忘的情況。此外,記性可能因個人的疲勞、失眠、壓力、生病或吃藥而變差,或是因專注力不夠而記不住,這種暫時性的遺忘不會越來越嚴重,並非失智;反觀,失智患者的記憶力卻會突然地「明顯惡化」。

邱銘章醫師進一步表示,偶爾忘記,一下子又能想起來,不用太緊張,但如果忘記事情本身之外,連場合和情境也忘記,那就嚴重了。比方說,全家吃飽飯後才發現烤箱中有一條魚,一般人會覺得煮多了,忘記吃,留著下一餐再吃就好,但若是煮魚的人都忘記魚是自己放進烤箱的,那就可能是失智的徵兆。

若要更準確地判斷健忘和失智,應審視健忘一事是否符合「改變」和「持續」2個關鍵點,「改變」是指行為的變化,「持續」是指異常行為的發作頻率。如果原本擅長的技能,突然或開始變得不熟悉,且出錯頻率高,三天兩頭就發生超過1次,則需特別留意,可能已經罹患失智症。

以迷路來說,原本就是路痴的人,花了比平常多1倍時間才找到正確的路,實屬正常,但若原本的方向感很好,是善於找路的識途老馬,突然迷路經驗變多,則要小心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

失智症不會直接奪人性命,但後續引發的併發症卻會提高死亡的風險。

增強記憶力可預防失智?

無論是背誦訓練記憶力,或玩數獨活化腦力,只要願意做都有預防效果。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打毛線沒什麼,但打毛線時要算針數、設計花樣、打錯要拆解重來等,整個活動其實已有刺激大腦的作用。其他如拼圖、拆字謎或自己整理資料,都有助活化腦力。

不過,除了動腦筋之外,邱銘章醫師和湯麗玉秘書長都認為,再多增加一點社交互動和身體活動會更好,例如一起打牌或團體遊戲。無論是人體或動物實驗,目前研究證明,只要運動量夠,對海馬迴和認知功能就有保護作用,是目前公認預防失智最有效的辦法。

失智症會致人於死?

失智症會奪人性命嗎?邱銘章醫師說明,失智症就像糖尿病一樣,直接導致死亡的個案少之又少,糖尿病所引發的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腎衰竭等併發症,才是真正死因。而失智症患者雖不會因大腦退化而直接致死,但卻容易因迷路走太久而受凍或太熱脫水、不小心掉進山溝、走上高速公路,發生意外導致腦部受創,甚至重度以上失智者會因長期臥床,造成褥瘡或吞嚥引發吸入性肺炎,進而提高死亡的風險。

其實,國外先進國家早已接受「失智症會死人」的觀念,2010年美國人十大死因排名中,阿茲海默症就列居第6名,若排除年輕人不計,死因序位可排至前3名。不過,台灣迄今沒有這樣的觀念,目前國內的國人死因登錄項目中,並未把失智症列入選項,因此無法得知因失智症等相關併發症而死亡的人數比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