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霍去病的悲哀
大漢朝接續秦朝,成為中國封建大一統社會之開端,非常之時自然有非常之人,有漢一朝,最非常時期自然數漢武帝一朝莫屬,這位千古一帝,16歲登基、70歲才薨逝,在位整整54年,將近2千年後才由清康熙、清乾隆平其記錄。在這位精力才華都有過人之處的君王手下,整個帝國上演了一出精彩紛呈的悲喜劇。也許在中國其他朝代也上演過同樣、甚至更精彩的悲喜劇,可是有了司馬遷這位超一流文學大家的存在,漢武一朝無疑特特地大放異彩。
聚合在漢武帝麾下的臣子形形色色、文武兼重,細察這些人的一生,不由悲從中來。一大堆橫死的臣子就不用說了(包括橫死的戾太子和衛皇后),即便是下場似乎好點的、似乎為漢武帝所寵信的臣子,觀其一生也大多悲多於喜,比如霍去病、衛青。如果說這兩個人也是悲劇人物,估計李廣會氣得從墳裡詐屍,可是,這兩位表面上的天驕,終其一生,仍然脫不了悲劇二字。
最幸運的霍去病,18歲一戰封侯、22歲即升任大司馬(相當於現在之國防部長,牛人啊,古今中外最年輕的國防部長),24歲就辭世,一顆真資格的璀璨流星,死因嘛,事無鉅細的司馬遷居然沒有寫明,讓這位天才軍人的死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歷史疑案,我覺得他的死因不外有二:一是史家比較接受的病死這個原因,雖然說病死怨不得別人,可是即便是在醫學不甚發達的古代,24歲仍然是死得太早了點,更何況霍去病肯定不是一個弱質纖纖的天然病夫,如果說他真是病死的,那也是讓漢武帝給累死的。他18歲第一次出塞,19歲歇了一年,20歲三出河西,春天的時候在河西走廊縱橫了近4000里,帶著一萬人衝殺於匈奴各部,回來的路上更是在今蘭州城西北郊的皋蘭山跟匈奴兩個部落王鏖戰一場,一萬人最後只剩下3000人,可以想見其戰鬥的激烈。稍事修整過後,又在夏天再次出塞,這一次在軍事史上堪稱經典的大迂迴作戰,讓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殺驅馳了近7000里路。在帶著他的勝利之師浩浩蕩蕩地回到長安後不久,剛喝完一口熱茶,被他殺敗的兩個匈奴王就要求降漢,群臣都害怕是詐降,這位一心殺敵的霍去病又不管不顧地再次出河西迎降。
然後他老兄21歲又休息了一年,22歲時做了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功勳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帶著5萬騎兵,北向追殺匈奴左賢王部數千里直至今貝加爾湖,全是在蠻荒的沙漠地帶作戰,路上漢軍戰馬累死無數(衛青霍去病此戰共帶14萬軍馬出塞,回來時只餘3萬匹),霍去病估計也累得夠嗆,呵呵,鐵打的金剛也經不住這樣的折騰,所以他病死的理由很成立。第二個可能的死因嘛,大概就是被自己的仇家殺死了。他的仇家會是誰呢?不用去仔細考證了,他的仇家實在太多了,比如李廣家族的人,比如嫉妒他年紀輕輕就爬上高位的人,霍去病最後一次出征大漠時只帶了幾員普通校尉、回來後6人封侯、全軍皆賞,同時從另外一條路線出塞的衛青帶了6員大將、由於戰功不顯、回朝後衛青軍團全軍無封賞。這樣一個人人矚目的幸運兒,光是眾人艷羨的目光就足夠殺死他了。
霍去病就這樣死去了,在青春剛剛展開雙翼的時候,山鷹折翅、歸於塵土,永遠以冷峻傲岸強悍的少年姿態留存於千古的記憶之中,他沒有機會享受豐富的人生,卻避開了他的大多數親戚和同僚們最後悲慘的下場:族滅、宮刑、失侯、棄市。漢武帝族滅衛氏外戚、漢宣帝族滅霍氏外戚時,都不再顧念這個少年曾經為帝國立下的功勳。這個漢武一朝的天字第一號幸運兒因自己的早逝而畫上了一個遺憾卻又完美的句號。漢武帝是如此的寵愛他,不僅讓他長伴茂陵,還把代表有漢一代藝術典範的大型組雕聳立於霍去病墓前,以致於今天陝西的茂陵博物館竟然是修建在霍去病墓旁,而不是正主漢武帝墓旁。
我們再來看看次幸運兒衛青。其實霍去病跟衛青一樣是私生子出生,只不過霍去病長大成人的階段衛氏家族已經坐上雲霄飛車青雲直上,所以霍去病天生是個大少性格,而當過放羊娃的衛青,卻始終保持了普通人的本色。這是一個近乎完人的將軍,對部下懷柔、對皇上順從、對妻子溫情、對朋友義氣,一生中唯一會受到指責的只有李廣自殺一案,其實想想,在這件事上衛青也是十分的無奈,連司馬遷也不得不借各種人之口猛誇了一陣衛青。總之在霍去病出道之前,衛青是漢武帝的第一員愛將,但是在霍去病一戰成名之後,漢武帝的寵信迅速轉移到霍去病身上,西征河西這麼重大的軍事行動竟然托付給一個20歲的毛頭小孩,出征漠北之時的戰略部署完全是讓霍去病軍團作攻擊主力、衛青軍團作副攻,為了加強霍去病軍團的戰鬥力,精銳部隊讓霍去病挑選、挑剩下的才給衛青,霍去病不願意受人摯肘,因此自己手下只帶了幾名校尉,可是大漢朝有那麼多成名已久的將軍,總得讓這些人也有立功受賞的機會啊,於是統統把這些不那麼能打仗、但是架子都很大的將軍劃到衛青名下包括超級刺頭李廣。
更可氣的是,出征前接到不準確的情報、說匈奴單于改變了行軍路線後,還臨時對調霍衛軍團的出塞地點、務必讓霍去病軍團有機會找到單于主力決戰。天可憐見衛青,最後還是讓衛青遇到了單于主力,可是,唉,領著一幫戰鬥力不算太強的將軍和士卒,衛青只能途呼奈何,好歹在他的精心指揮下,漢軍以不小的傷亡代價殺退匈奴主力,雖然沒能捉到單于,其勝利也不應該一筆抹殺,可是回朝過後,漢武帝愣是把衛青軍團全部干曬。然後,重設大司馬職位,居然讓衛青和霍去病兩人同時擔任大司馬,還特意下詔指示:「讓霍去病的地位級別與衛青同等。」衛青將軍自此之後,漸漸隱退。門下的故人、食客跑了一大半,抬腳從大將軍府過到了對門的驃騎將軍府,還一投一個准,投過去的都被霍去病舉薦給皇帝、然後都得了官。而最讓衛青氣結之處在於,他還一點都沒法抱怨,因為霍去病是自己的外甥!
好在衛青是個心胸寬廣之人,對霍去病並無絲毫嫉妒。所以才能讓霍去病甘願替他出頭去殺李敢,這甥舅倆看來雖然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家族血緣在關鍵時刻還是起了作用,而衛青的忍讓也是他們一直維持了良好關係的主要原因吧!在霍去病死後,按道理說衛青應該重獲重用,可惜,漢武帝對衛青的寵信看來已經到了盡頭。在霍去病死後第10年,衛青去世,這10年當中,漢武帝也有過幾次出兵,但是都沒有讓衛青再擔重任,衛青在尊榮與無聊中鬱鬱而終。死之前他在想什麼?我想他肯定在想:「皇上啊!皇上,為什麼你對我這個大舅子兼姐夫就不再信任了呢?」
霍去病、衛青帶著各自的遺憾離去,而悲劇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在延續,後人對這兩個人的評價一直不高,雖然大家都不得不承認二人在軍事上的才能,但是中國是一個慣於用道德作為首要考量標準的國家,經由了司馬遷的描述,在李廣的對照之下,愣是生生在二人的戰功光環之下壓出了個“小”字。
主流評價的正反兩面如下:
1、反方:這兩個人能當將軍,完全是由於他們是漢武帝的外戚。
正方:漢武帝的外戚沒有幾百、也有幾十號人物吧,怎麼就這兩個人能出頭呢?李廣利就是一個反證的最佳例子,所以衛霍二人還是有真才實料的。
2,反方:雖然這兩人戰功卓著,但是他們不算好將軍。衛青固然仁善退讓,但他是個馬屁精,只知道一味討好漢武帝(司馬遷語:以和柔自媚於上,天下未有稱也。)霍去病更是惡名昭昭,年少時就當漢武帝的貼身侍從,全然一副紈褲子弟的習性,因此不懂得體恤士卒,出征時漢武帝往往賞賜他很多好吃的大魚大肉,路上吃不完,霍去病就隨便扔掉了,而他手下好多士兵可能當時正餓得頭昏眼花呢。打仗悶了,霍去病就讓士兵給他挖足球場好蹴鞠,而這些可憐的士兵由於缺吃少穿都鬱悶得很,卻還不得不陪著霍去病消遣。這樣的事,霍少干了還不止一次兩次。相比之下,李廣將軍就是愛兵如子的楷模,士兵沒喝水,李廣不喝;士兵沒吃完飯,李廣不吃。
正方:李廣的確是個將軍楷模,但是李廣能做到的,不能要求其他人也都要做到。霍去病不體恤士卒固然是缺點,可是考慮到霍去病的身份、年齡和心理成熟度,不要強求一個天生富貴的小孩成為一個聖人,李廣在霍去病那個年齡未必會比霍去病做得更好,讓霍去病有機會多活上幾十年、也許他也會向李廣看齊,何況,儘管霍去病不體恤士卒,好像並不妨礙這些士卒替他賣命。至於衛青拍漢武帝馬屁,呵呵,漢武帝那種人,跟他硬碰,那不是自尋死路嗎,何況衛青的性格如此淡泊,他幹嗎要跟個鬥雞似的非得跟漢武帝唱反調。
3,反方:由於衛青舉措失當,逼死了李廣,所以衛青這人不好。霍去病後來私自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所以霍去病更是個睚眥必報的小人。
正方:衛青跟李廣的這段公案,幾千年來評說不斷,可是仔細分析,衛青的過失都在可理解之列。出征前,漢武帝就密諭衛青不要重用李廣,衛青為了報答公孫敖、把立功機會讓給公孫敖而慢待了李廣,這些都可算人之常情。後來,李廣自殺,也是有多種原因促成的,衛青不能算主要責任方。至於霍去病射殺李敢,是因為李敢擊傷衛青在先,為自己的舅舅出頭,也是霍去病暴烈的性格使然。他殺匈奴人從來不手軟,這樣的軍人,有點脾氣是很正常的。何況,號為將軍楷模的李廣也曾有過公報私仇殺灞陵尉的污點,所以,大哥莫說二哥,臉上的麻子一樣多啦。其實,算來李敢跟霍去病的關係應該不算太差,漠北大戰時,李敢因善戰而被霍去病招至麾下,戰後李敢因功封侯,兩人多少還是有些革命戰友的情誼吧,弄到後來,霍去病竟要親自出手殺死李敢,這中間有多少是非曲直,只能由後人去想像了。
4,另一個爭論點在於評價衛霍及李廣各自的軍事才能上。王維詩《老將行》云:「衛青不敗乃天幸,李廣無封緣數奇。」。李廣運氣不佳是肯定的了,老頭子年輕時碰上無為而治的漢景帝、撈不著仗打,等喜歡打仗喜歡用年輕將領的漢武帝上台、李廣已經老了,李廣有過5次獨立領兵的機會,卻都因為各種各樣的主客觀原因以失敗而告終,惹得那時候還不算太迷信的漢武帝最後只好偷偷告訴衛青不要重用李廣。至於李廣個人的軍事才能,很多人的意見是李廣可以做一偏將猛將、但不適合作獨立領軍的人物,他的軍事思想適合打防守反擊,卻不適合漢軍後來賴以擊破匈奴所使用的大兵團作戰方略,也有人說李廣只是從來沒有找到印證自己才能的機會而已。至於衛青、霍去病的軍事才能,嘻嘻,這個根本就不用討論,天幸而言,實在是污蔑這兩位將軍,一個人一次運氣好可以理解,不可能連連中大獎。霍去病的成功在於他敢打敢拚毫無畏懼,屢屢跟數倍於自己的敵人較量,強悍之氣令向來凶蠻的匈奴也為之膽寒,所以在他跟匈奴人的戰爭中從未落過下風。河西受降,更見霍去病的膽識,當時匈奴人一片混亂、情況不明,霍去病完全可以任由匈奴人自行內亂,不必自己冒險到一堆炸了窩的匈奴人中去犯險,因為被匈奴亂兵殺死或俘虜的機率很大,而霍去病竟然大膽地衝入匈奴軍中,不傷己方一人卻殺死嘩變的8000匈奴人,再降伏了餘下四萬人。僅僅用天幸來解釋,霍去病地下有知,會氣得給你一箭的。
如果他們兩人不是漢武帝的外戚,歷史也許會對這二人的功績做出更為公正的評價。可是如果他們不是外戚,也的確不可能得到這樣展示才華的機會。所以正反雙方的論辯,還會一直持續下去。歷史由司馬遷來記敘,就還存在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在對待衛霍二人上,號稱公正的司馬遷是否包藏了一點私心。司馬遷的《史記》是公認的信史,但是《史記》同時又是一部文學意味十足的作品,司馬遷不可避免地帶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李廣單獨作傳、跟衛青霍去病傳並列,本身已帶有很明顯的比較意味。但是仔細分析其內容,不得不佩服司馬遷的公正持中,他的確十分地欣賞李廣,精心打造了李將軍悲劇英雄的形象,但是也忠實地記下了李廣歷史上的污點。對於衛霍二人,他同樣奉行了不揚善、不隱惡的原則,讚了衛青的忠厚寬仁,貶了霍去病的驕縱不羈,把漢武帝大部分外戚歸入佞幸之列狂踩一通後,還不忘特意加一句"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倒是一些後人妄加猜測,胡亂曲解太史公的意圖,把司馬遷罵李廣利的話強加於衛霍二人頭上。嗚呼,微斯人、吾誰與歸,能夠與司馬遷同時代,漢朝幸甚,大漢子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