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痛致憂鬱、物質倚賴成癮率甚高
慢性疼痛、慢性病影響的不只是筋骨關節或組織器官,精神健康也常遭拖累。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蔡盧浚指出,慢性疼痛影響日常活動、生活品質、工作、情緒甚鉅,部分患者也可能因而罹患憂鬱症。
疼痛問題非常普遍,蔡盧浚表示,依研究估計,人類一生當中至少8成的人會遇到下背痛問題。用於治療下背痛的藥物、手術、復健等相關醫療費用亦十分驚人。單以健保醫療支出來說,每年約為30億元;其他非健保花費及勞動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精神科醫師發現,有些憂鬱症造成主因是慢性下背痛,甚至有年輕上班族,因為長期疼痛難耐,只好捨棄不錯的工作在家休養,但背痛一直未好轉,尋找新工作也久無著落,因而心情憂鬱、想輕生。
研究發現慢性下背痛患者出現憂鬱、焦慮、成癮物質依賴情況,都比起一般人高出不少。蔡盧浚指出,在精神科門診除了治療憂鬱症,有些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也有改善疼痛效果;病患出現壓力調適不良、高度焦慮或對止痛治療過度期待等情形,可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汐止國泰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劉志中指出,慢性疼痛確實會影響病人精神健康,針對慢性胰臟炎、三叉神經痛等慢性疼痛病人,如對一般消炎藥治療效果不好,臨床轉介到麻醉科,可藉由藥物與外科介入治療改善。但他坦言,用藥或多或少可以減輕患者疼痛不適,但得有耐心,且最好學會與疼痛相處。
劉志中指出,這類慢性疼痛患者臨床轉介到麻醉科,可藉由保守治療與介入治療改善;保守治療的用藥包括消炎止痛、嗎啡,以及給予適應症外使用的癲癇與憂鬱症藥物,輔助治療;至於外科介入治療包括注射、神經阻斷術、中樞給藥、植入嗎啡幫浦與脊髓神經電刺激術等;不像一般的止痛藥,恐有造成胃潰瘍、腎衰竭等副作用。劉志中指出,麻醉科用來減輕病人疼痛的藥物,儘管已考量病人須較長期使用等因素,副作用較少,但仍會有其他問題。
造成病人疼痛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病人出現疼痛的狀況已久,有些患者恐須治療很久,才會慢慢復原,因而呼籲患有慢性疼痛病人,對於治療要有得耐心,最好學著與疼痛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