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瑜伽打太極 紓壓、消除緊張
瑜伽與太極這兩個分別源自印度與中國古文化的產物,近10年來在西方世界大大流行起來,瑜伽教室與太極道場在美國的都市常見。台灣自不例外,在公園綠地清晨都看得到打太極的身影,街頭瑜伽教室林立。練瑜伽、打太極,一般認為安全、有益健康,不過以運動醫學的角度來看,還是有一些該注意的地方。
瑜伽原是傳統印度教教徒的生活方式之一,藉苦練、飲食節制、冥想等修行,追求身、心的清淨與平和。不過,這個終極目標已非目前商業化瑜伽的宗旨,瑜伽教室追求的只是瑜伽術裡的呼吸控制或技巧,或是高難度肢體動作(模擬動物的動作)的傳授,藉以消除生活的緊張或工作的壓力,以及改善肢體的柔軟度……;這個目標符合現代都會時尚,因此頗受女性上班族歡迎。
高難度肢體動作必須透過專注、平衡、靜下心…來達成,過程中不知不覺轉移(分散)學習者精神上或工作上的壓力,消除緊張、疲勞,這一點是瑜伽最大的功能;而肢體的伸展、平衡,也的確能改善身體的柔軟度,減少日後可能的運動傷害;呼吸技巧或控制的訓練,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一些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病況。
但這不表示瑜伽可以治病…,不當或過度的操練,很容易造成肌腱、關節…的運動傷害;而年紀大、有高血壓、青光眼、骨質疏鬆、關節疾病或懷孕者…,要練瑜伽,必須格外小心,量力而為,適可而止,或請專人針對身體情況量身設計符合個人的瑜伽。
太極原本是防身的武術,在中國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現在西方世界視之為「動作式冥想*」(meditation in motion)。太極的動作和緩、柔軟、如流水連貫不間斷,招式間卻有其深邃的設計邏輯;很多研究都證明打太極拳能有效的改善身體的平衡與協調,這在老人跌跤的預防上,有很大的功效。
當然,全神貫注於打拳時(看似進入冥想———此之所以稱「動作式冥想」的由來),也像瑜伽一樣,有紓壓、消除緊張的效果;而太極的肢體動作會強化肌肉的強度(不是練出肌塊),甚至有些報告指出打太極拳可以減緩骨質流失。
太極不是高衝擊或有肢體接觸的運動,受傷的機率小,幾乎任何年齡層都適合;加上不需特別的場地或裝備,可獨打、也可群舞,不太受天候影響……,因此,普受大眾的接受與歡迎;據報導,每天清晨在中國有1千萬人打太極拳,堪稱是單項運動世界之最!
話雖如此,打太極拳若不量力而為,動作不對,過度或不當,也同樣會造成關節、軟組織的運動傷害。而太極裡蹲馬步的動作,對腰椎退化、不穩的或有前膝退化性關節炎者,不宜久蹲或蹲太低,尤其若重心未能正確地落在胯部,往往會加重背痛或加速膝關節退化。
瑜伽與太極同樣是自我實踐、非競技性的運動,運動的本質帶有一絲「禪修」味道,這是其他運動所沒有的,也是兩者之所以會對身、心皆益的道理。在現今繁囂、緊張、忙碌的工商社會,瑜伽與太極不啻是值得選擇的運動。
註:一般冥想是以靜坐或打坐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