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骨鬆危險因子 拒絕骨折
數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症認知不足,往往等到骨折後才就醫治療,其實從年輕時就要以健康生活形態來儲存骨本、強化骨骼較為重要。
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將今年主題訂為「戰勝骨折」(Beat the Break),
強調認知自我骨鬆危險因子,減少骨折,重在預防。
■家族遺傳 觀察父母是否駝背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天鈞指出,為讓民眾更了解自己的骨頭健康,今年新修訂的「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19個簡易問題,採用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策略,尤其民眾應留意父母是否駝背,因為遺傳因素對骨骼內骨質含量影響佔逾七成,駝背即是脊椎骨鬆現象之一,因為重力壓迫,使身體前傾,到老年時再想補救為時已晚。
另外,高危險群包括:太早停經或切除卵巢而未補充荷爾蒙女性、身體質量指標檢測(BMI值)在19以下的紙片人,男性的雌激素過低,或經常吸菸、喝酒者。
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慶齡指出,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是無聲無息的,通常婦女停經後骨質每年流失約1%,約50歲漸老化時,更需提高警覺,而男性更年期較晚,可能晚約10到20年,界線較不明確。不過,男女都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同樣是愈早開始預防骨質流失愈好。
骨質密度的頂點約在35歲時成定局,35歲前還可以設法加強,到45歲以後走下坡,所以在診斷上年輕人與中年人也應有不同的檢測標準。骨鬆所導致的骨折好發部位在脊椎、手腕關節、大腿骨,甚至全身骨頭都有影響。患者會有背痛、股骨頸骨折等現象。
目前健保局沒有預防措施,只有骨折後的次級預防動作,林慶齡醫師表示,傳統是以荷爾蒙來抑制骨質流失,新的治療方式則是強調增加骨質,除了有每天一針的副甲狀腺素所衍生出的荷爾蒙,另外,一些口服藥物成份為礦物質,可沉積骨骼中適當應用。
■骨鬆症與更年期不應混為一談
不過,骨質疏鬆症與女性更年期不應混為一談,林醫師說,女性為保骨而服用荷爾蒙一事,應以更嚴格條件來看待。照顧骨質密度需要長期進行,而荷爾蒙長期使用除了維護性徵外,副作用可能代價太大,在有疑慮情況下,並不樂見。目前骨鬆藥物以雙磷酸鹽類成份為主流,有連續使用10年以上的案例,為醫界所確立的治療方式,不受荷爾蒙影響,也無性別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