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真正的風流人物
一位詞人曾這樣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詞在剛發表的時候國統區的一些文人批評詞作者不知天高地厚,頭腦中有極其嚴重的帝王思想;然而事隔二十年當她重新刊發的時候,被當今的學者們高度評價為只有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才是當代的風流人物。 時過境遷,當時的人民已經變成了國民,工人已經變成了員工,究竟誰是風流人物的爭論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漸淡化變得不重要了。人們開始務實,開始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但在茶餘飯後,忙碌了一天的人們總免不了要湊到一起談談古、論論今,也算是一種消遣。現在,本人就說說漢文帝劉恆的逸聞趣事與諸位侃侃山、灌灌水。
《史記》上說漢高祖劉邦有八個兒子,劉恆是中子排行第四。高祖十一年劉邦命樊噲將兵定代,斬陳狶於當城,於是乃分趙山北,立子恆以為代王,都晉陽。第二年四月劉邦箭傷發作死於長樂宮。劉邦死後,眾姬妾被呂雉或殺頭或遣散,劉恆的生母薄姬由於處事小心謹慎,不參與爭寵逃過一劫,被劉恆接到代地奉養,於是母子團聚;在其後的十幾年裡劉恆遠離都城,躲避是非,祖孫三代在偏遠的代地倒也是其樂融融。
常言說:性格決定命運。劉恆更多的繼承了母親的基因,自幼溫文而雅,謙虛好學,從不與人爭鬥。這種子不類父的懦弱性格若是乃父劉邦在世,即便是空出十個皇帝的位子也輪不到他劉恆!可偏偏是此一時、彼一時也。按照高祖白馬立盟的約定:天下是劉氏的天下,非劉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違背者全黨共誅之。於是大臣們平息了呂氏政變後,大漢朝第三代帝王的頭銜卻偏偏落到這個懦弱而且默默無聞的劉恆的頭上,你說這是不是命運和機遇作祟?然而,這位看似懦弱的大漢天子在即位之初便表現出不同凡俗的氣質和城府。
其一是對多少人都垂涎欲滴的皇位表現出十分的冷靜和安然,他始終信奉一個信條,那就是:該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得不到。他要坐下來和自己的大臣們議一議這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這一議出來兩種意見,郎中令張武認為:朝廷上的這些將軍和謀士都是搞欺詐的高手,呂太后剛去世,聽說京城搞的雞犬不寧,誰都想做皇帝,為什麼偏偏要到咱們這個偏遠的邊疆來迎接大王呢?大王不如推說有病待打探一下虛實再說。中尉宋昌卻說:都想做皇帝不假,為什麼都沒做成呢?人心思安吶,現在,高帝的兒子就剩下淮南王劉長和大王兩個人了,大王居長又是人心所向,我看這事兒八九不離十,大王不必多心。劉恆覺得張武和宋昌說的都有道理,但情況不明又下不了決心,只得回後宮向母后請示。薄氏一向小心謹慎怎麼能輕易讓兒子去冒險呢?於是決定叫娘家的弟弟薄昭先去長安打探虛實。回報真情後,劉恆才放心大膽的打道去往長安。眾位看官是否以為這劉恆是不是有點太優柔寡斷了?其實不然,在那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下誰會冒然行事?
其二是到京後不急於進宮,先到代王公館考察一下王公大臣們的真實態度。在公館中他先以主人接待貴賓的禮節朝西坐下,這可嚇壞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以及在場的所有大臣,他們都趴在地上懇請大王祀奉宗廟,即位大統。就這麼接連推讓了三次劉恆仍然不肯就位,他說:「這麼大的事我不敢當,還是另挑選一位賢明的君王吧。」大臣們實在無可忍耐,這才七手八腳地把代王扶上背北面南的正位,到這時,劉恆又推讓了兩次,最後陳平和周勃說:「我們已經鄭重的商議很多次了,大家都認為祀奉宗廟只有大王最合適,請大王您以天下為重不要再推辭了。」劉恆這才說:「既然大家都推定了我,我也不便過於固執,希望各位同心協力,共保漢室。」於是即位天子,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文大帝。
其三是剛剛即位的漢文帝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身邊除了衛將軍宋昌、郎中令張武和舅舅薄昭是自己人以外,他沒有勢力。朝廷上的這幫大臣就是衝著這才選擇他坐這個皇位,帝位並不穩固。要想保持君位,治理天下,就得虛心尊重先帝的大臣,就得用減少老百姓的痛苦來換取天下人的擁護。於是連夜起草詔書大赦天下。
以史為鏡證興亡。漢文帝上台後心頭最大的憂慮是必須吸取強大而短命的秦王朝迅速瓦解的教訓那就是徭役、刑罰過重,百姓苦不堪言,乃至陳勝一呼百應,揭竿而起。所以辦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連坐法」。他說:「一個人犯了法定罪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把他的親人都逮起來一同辦罪吶?」掌管法令的大臣解釋說:「有的百姓自己管不住自己,只好用這種辦法來互相監督和約束,如果廢除連坐法將來如何約束犯罪?」漢文帝說:「法令公正、恰當,老百姓才能忠誠、服從,就像放羊的人照顧羊群一樣,使用口令和羊鞭的目的是為了疏導,你鞭子抽得越狠,受驚的羊群就越不遵守隊型,這叫欲速則不達啊!法令不合理只會助長犯罪和胡作非為。」大臣們理屈詞窮只好同意了。接著他又下了一道詔書:「救助鰥寡孤獨等一些窮困的人,規定八十歲以上的每人每月給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歲以上的每人每月再增加兩匹帛,三斤絲綿。還規定各地的長官必須按時慰問這些人,並且把它當成一項制度固定下來。」這下老百姓可高興了,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哪兒享受過這樣的待遇呀,都稱讚漢文帝真是一位仁德的君王啊!
漢文帝勤政愛民,虛心傾聽大臣們的治國建議,尤其對待象周勃這樣自持有功面露驕色的人,每次退朝時,漢文帝都目送他走下大殿以表示尊重。他知道,皇權本身就象徵著一種神聖和威嚴,皇權加仁德換來的必然是忠誠;皇權加暴虐得到的只能是離心。他用勤政和謙恭的態度施政,僅用一年時間就把朝廷內外梳理得井然有序。可是南方傳來諜報說南越王趙佗不服約束,經常派兵襲擾邊境。到此時,才是真正檢驗這位新皇帝能力和水平的關鍵時刻。
趙佗原來是秦末派往南越的一個小吏,由於在南越管理有方,漢朝統一後被高祖封為南越王作為外臣替漢朝管理南部蠻夷居住區,並允許他用當地的土特產品同中原的生產工具、礦產品和畜類進行交換,多年來一直受到漢朝的庇護。呂雉臨朝後,由於聽信讒言把南越當成未開化的野蠻人對待,不再供應上述物資而且態度傲慢。趙佗對此非常不滿,索性不服天朝管自己坐起皇帝來,稱南越武皇帝。他想,這準是長沙王使的壞,於是就派兵攻打長沙國。呂后聽到大怒,掘祖墳滅三族並派兵進剿。中原士兵到炎熱潮濕的南方作戰本來就不適應,打了幾年毫無戰果而且還病死了很多人,呂雉死後就撤了兵。趙佗卻不依不饒變本加厲,邊境居民苦不堪言。
漢文帝全面分析了矛盾的發展過程,決定對趙佗採取了贖買政策。他首先重修了真定趙佗的祖墳並派專人看管主持祭祀,然後不知在哪搜尋到趙佗的兩個本家哥哥還接到京城封官建府,最後親筆寫了一封信派老臣陸賈出使南越。陸賈是漢高祖當初封趙佗南越王時派去宣讀詔書的官員,是趙佗的老朋友,見面當然非常客氣,於是陸賈乘機把信呈上,只見信中寫道:「皇帝誠心誠意地向南越王問候。我是高皇帝偏房的兒子,一向在偏遠的代地防守邊疆,因為見識不廣,性情老實,天資愚鈍,一直沒有跟您通過信。過去高皇后因身體長期有病又治不好所以脾氣急噪,對您在有些地方措施不當。現在大臣們擁戴我當了皇帝,過去有做錯的地方我都更正了,對於您的要求我也滿足了,聽說最近你又發兵襲擾邊境,這就是您的不對了。如果打起仗來不知道有多少百姓生靈塗炭,這樣做對您又會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您願意,服嶺(大臾嶺)以南就由您去治理吧。但是您也稱皇帝,兩個皇帝並立恐怕不妥。從今以後我願意同您去掉前嫌,重修舊好,相互溝通,互派使臣,特派陸賈轉達我的心願希望您能同意。送去上等棉衣100件,願您在閒暇時聽聽音樂消遣消遣,慰問一下臨國。」
趙佗看到信後非常感動,堂堂的大漢皇帝這樣虛心誠懇,卑躬謙讓,還稱自己是偏房的兒子,我還有什麼可裝的?趕緊歸附吧。於是也學著樣子寫了一封回信,信的開頭就謙虛的自稱:「野蠻人的頭兒,老夫臣趙佗冒了死罪,再拜,寫信給皇帝陛下。接著敘述了矛盾發生的過程。並說『我稱皇帝並不是要跟誰爭天下,不過是在自己的領地裡自己開開心罷了。』」。最後他動情地說:「我的國土千萬里,甲士上百萬,為什麼心甘情願地扶持漢朝?那是因為不敢違背我的祖先哪!老夫到南越已經四十九年了,也是抱上孫子的人了,但是我每天仍然是宿不安寢,食不甘味,看不得華麗的顏色,聽不得鐘鼓的聲音,這又是為什麼吶?因為不能服侍自己的國家呀!現在皇帝這樣看重我,我馬上改號再也不敢稱皇帝了。趁著使者的方便,我恭恭敬敬的奉上白璧一雙,翠鳥千隻,犀角十隻,紫貝五百,桂蠹(桂樹蛆蟲,名貴調味品)一瓶,活翠鳥四十對,孔雀兩對。冒著死罪,再上書給皇帝陛下。」
就這樣兩封信,一個信史,一去一回把這麼大的事兒一錘搞定,不但收復了趙陀就連朝廷的大臣們也都服了。
漢文帝剛上台就辦了兩件大事,震驚朝野,就連一貫自持有功,趾高其揚的周勃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後生可畏呀!只好羞答答的退了休,朝廷人才短缺。此時正好有一個被朝廷樹立為吏治模範的河南郡守叫吳公的來京朝見漢文帝,瞭解到皇上的苦衷後向他推薦了洛陽人賈誼。賈誼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他滿腹經綸,遇事敢言,見解獨到。他的到來給朝廷的議事制度吹來了一縷清馨的風,漢文帝見到賈誼就像齊桓公得到管仲一樣如魚得水,每議必召賈誼,徵詢他的看法和意見;賈誼也開誠佈公侃侃而談,從來不保留自己的觀點,一改過去臣子看君王臉色行事,吞吞吐吐的壞習慣,君臣暢所欲言,氣氛十分活躍。有時文帝召賈誼直接進宮作徹夜長談,對賈誼的很多建議都一一採納。並且提升他為太中大夫。
賈誼和文帝的這種關係招致了同僚的嫉妒,為了保護和歷練他,讓他更多的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積累經驗,以便將來能做更大的事情,漢文帝只好把他下派去做長沙王和梁王的太傅(劉恆不但精明同時也是平衡關係的高手)。長沙地處偏遠,氣候潮濕,賈誼十分苦惱,於是作《屈子賦》和《服鳥賦》來表達他的鬱悶心情,他身處外地,心繫朝廷,仍然經常通過奏章為文帝獻計獻策。此時漢文帝又啟用了一個有才能的穎川人晁錯。晁錯和賈誼一樣都是主張對內削弱諸侯的權利,重農抑商;對外堅決抗擊匈奴的侵犯。為了鼓勵直言上柬,漢文帝又毅然決定廢除誹謗妖言法,提出建立選舉賢良方正的制度,規定:只要品行端正,能夠直爽地說實話規勸皇上的,都有被選資格。他說:拿誹謗妖言法定罪,誰還敢說話?大臣們不敢說話,那麼皇帝有了過失怎麼才能聽到批評?這不是封了百姓的嘴嗎?我極不同意這種作法。他規定:凡是犯誹謗妖言罪的一律免罪釋放,今後,不管老百姓說什麼話,官吏不得干涉。這樣一來,上奏章、當面規勸皇上的人就多起來。有時在出行的路上遇到有人上書時,漢文帝也會命令停車,把奏章接過來。他說:能採用的就採用,不能採用的就放在一旁,這有什麼不好呢?
這道法令的廢除是檢驗漢文帝治國決心的試金石。試想,自西周以來所奉行的都是以禮教為中心的統治,這個「禮」就是「周禮」,周禮的核心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也就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在這種下級絕對服從上級,全黨絕對服從中央的禮制條框的制約下,提意見就是誹謗,就是妖言惑眾,就是圖謀不軌,就犯下了殺頭的滔天大罪。漢文帝敢於廢除這條祖制,確實表現出治國安幫的宏大氣魄和決心。大政方針已定,就要從落實抓起。文帝2年,賈誼上了一道奏章請漢文帝提倡生產,厲行節約。奏章說道:「管仲說過,『貯藏糧食的倉庫滿了,才能夠講究禮節;有吃有穿的了,才能夠談榮辱』。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要說能把天下治理好,從古以來都沒聽說過。一個男人不耕種,就有人挨餓;一個女人不紡織,就有人受凍。現在是生產的人少了,消費的人反而多了,天下的財物自然不夠用。如果朝廷能夠動員老百姓好好種莊稼,使天下的人都能自食其力,連好吃懶做的遊民都轉移到農村去,財物富餘了,天下自然太平了。」
漢文帝完全採納賈誼的建議,把重視農業生產當成立國之本,他親自下田耕種體驗種田人的疾苦,同時要求他的妻子和後宮女眷都要自己動手紡紗織布,用實際行動為天下人樹立一種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模式。而且還要求各級官吏都要深入生產一線,瞭解情況,指導種田,發放農貸,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老百姓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當年獲得了大豐收。漢文帝聽到後非常高興,馬上下旨進行嘉獎:今年農民格外勤勞,可喜可賀,准予免去天下農民今年田租的一半(即三十稅一)。到文帝十二年,又免去一半即六十稅一。到文帝十三年全部免除田地的租稅。此舉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空前絕後,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
種地不交稅,國家的用度怎麼辦?晁錯上了一道奏章說:「開明的君王看重五穀,看輕金玉。農民現在是有吃有穿的了,可是其他用度還得用糧食換吶!現在糧價這樣低,如果一旦遇上水旱蟲災老百姓照樣借貸典當傾家蕩產。這時大商人們囤積居奇趁機放債,小商人們則抬高物價加倍取利,這些商人他們男人不耕種,女人不紡織,沒有農民的辛苦,卻有千兒八百的利益,他們吃的是大魚大肉,穿的是綾羅綢緞,有了錢就去結交官府王侯,勢力越來越大越富有,百姓則流離失所愈貧窮,這時誰還有心思種田吶?不如用糧食作為賞罰,拿出糧食的可以得到官爵,可以抵罪,富人想要得到糧食就必須拿錢去買,這樣農民有了錢,富人得到了爵位,國家囤積了糧食,豈不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嗎!」漢文帝同樣採納了晁錯的建議,並且加重了對商人的稅收。他還開發礦山,鑄造四銖錢,進行幣制改革,採取一系列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國庫充盈,國力大增,百姓的生活秩序井然。
就在廢除田租的那一年,漢文帝又廢除了肉刑。原來,齊國臨淄有個讀書人叫淳于意,他曾經做過太倉縣令,後來棄官從醫。他做官是個清官,當醫生能夠判斷人的生死,醫道很高,在當時也算是名醫了。可他一向自由散漫不受約束,由於這種性格使得在一次治病時不小心把一個大商人的姨太太給治死了,大商人不依不饒,告他庸醫殺人,草菅人命,官府把他判成肉刑。由於他做過縣令,按照當時的法令必須押解到長安受刑。他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臨行時歎口氣說:「生女不生男,有事兒真犯難吶。」他有個小女兒很不服氣,難道做女兒的就沒有用嗎?非要跟爹爹一起去長安說理。到長安後她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說道:「我叫緹縈,是太倉縣令淳于意的小女兒,父親為官時老百姓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會兒犯了法當然不能以功補罪,但也不能用割去鼻子的肉刑來懲罰他呀,一個人犯了罪可以改過自新,可是鼻子割掉就再也安不上了,我願意罰沒為奴替父贖罪,請皇上開恩!」小女孩緹縈的信使漢文帝大為感動,他召集大臣說:「懲罰犯罪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臉上刺了字,割掉了鼻子叫他們今後怎樣有臉做人?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吶!我決定從今以後廢除肉刑。」於是把黥刑(臉上刺字)改為服苦役;把劓刑(割掉鼻子)改為打三百扳子;把斬左右止(砍去左右腳)改為打五百板子。漢文帝減輕刑罰注重文教,犯罪的人反而減少了,一年來全國犯重罪的案件一共只有四百來件。
漢文帝執政以來,由於採取了以民為本,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等一系列方針政策,使社會政治經濟環境非常寬鬆,官民、行業、家庭中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和諧,人們恪盡職守,辛勤勞作,出現了此前少有的歌舞生平、安居樂業的景象,在短短幾年內,使人口大增。這時,漢朝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經過前段時間的休整後開始不斷的侵擾邊境,這種不以攻城奪地為目標的燒殺搶掠行為給邊境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痛苦和混亂。漢文帝執政初期由於國力不支不得已採取和親的政策,沒想到派去和親的護送使臣叫中行說的助紂為虐,使剛剛緩解了的邊境形勢又趨於緊張,匈奴人照常燒殺搶掠,漢文帝只得派兵進剿,漢朝的軍隊從動員出發到達前線要經過一段時間,匈奴人早已跑的無影無蹤,漢朝的軍隊一撤他們又捲土重來,這種捉迷藏式的戰爭搞得漢文帝橫豎兩難,於是召集大臣商討對策。
晁錯獻計說:「匈奴是遊牧部族,他的特點是速度快,來無蹤、去無影,他經常利用到長城邊緣打獵的機會偵察我們的邊防,能搶就搶,搶了就跑。我們如果在邊境駐軍,那麼長的邊境線得駐紮多少軍隊,要換防的話又得花費多少費用?因此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邊境築城移民,屯田戍邊,這些移民他們平時耕種,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如果再給他們一些優惠政策,就一定能夠行得通。」漢文帝又一次完全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開始了空前的向邊境大規模移民、建城、戍邊的偉大壯舉,他大赦罪犯發往邊疆,在漫長的國境線上建設起了一座座嶄新的城市。事實證明,漢文帝邊境移民建城的做法為五十年後乃孫漢武帝主動出擊,橫掃漠北,差一點使曾經驕橫一時的匈奴亡國滅種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準備。
現在的人們往往一提起漢武帝都要在前面冠以一個「大」字,稱之為「漢武大帝」,其實漢武之所以稱為大帝,大就大在他恰到好處的把握了對匈奴採取主動出擊的時機,運用以攻為守的戰略保衛了大漢朝領土的安全。就像其祖漢文帝恰到好處的把握了不該出擊的時機一樣,在這個意義上,漢文帝也可以稱之為「漢文大帝」!漢文之所以稱為大帝還表現在他天才的發現了賈誼和晁錯等一批有識之士,並採納了他們制定的以民為本,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削蕃安內,進擊保國的長期施政方略,英明的選拔了繼承人從而保證了這一長遠目標堅定不移的實施。經過祖孫三代的不懈努力,到漢武帝時大漢朝真正進入了輝煌的鼎盛時期,大漢族由此而誕生!一些看官對漢文稱為「大帝」可能存有疑義。習慣認識一般都以開疆定國者或史書上有過定論的才稱之為大帝。其實不然,在歷史上,雖然沒有作過馬上皇帝,但是能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人們安居樂業的仁君也可以稱之為大帝。所謂大者,乃宏大、博大、大氣、成功之意。以武為大是一種很不值得稱道的習慣認識,本文就是試圖改變這種「運長久,唯武獨尊的習慣看法,提倡以文德治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習作。事實上,作為一代帝王只要他為老百姓做了好事、實事都會受到老百姓的稱讚,他一生致力於國家、百姓,老百姓就會永遠稱頌他,老百姓讚頌的人不大誰大?
從另一個角度講,漢文帝也是人,他也有做人的柔情似水的一面。他的舅舅薄昭在他即位時是立了功的,為了鞏固皇位,漢文帝在即位的當天晚上便封薄昭為車騎將軍,同時封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南北軍;封張武為郎中令管理宮殿,權利很大。遺憾的是這位國舅爺依仗權勢,目無法紀,給作皇帝的外甥添了不少亂子,後來竟然殺了天子的使者,犯下不可饒恕的殺頭之罪。漢文帝若是不把他辦罪必然會給將來橫行不法的外戚專權開了先例,要是把他拿下辦罪從甥舅關係上又有礙孝道,於是他就派人到薄昭家跟他喝酒,在酒席上勸他自裁。不料這薄昭不識事務,漢文帝只好再一次派人穿著孝服到薄家弔孝號喪,逼得薄昭只好硬著頭皮自殺了。
漢文帝有八個兄弟,此時在世的只有他和七弟劉長。當初劉邦被困平城,解圍後路過趙國,趙王張敖為了獻慇勤就派宮女趙姬去伺候他,於是便有了身孕。後來趙姬受到謀反案件的牽連被下了監獄,其他案犯都被處死了,只有她待生了孩子再說。趙姬有個兄弟叫趙兼的千辛萬苦的找到呂后的親信僻陽侯審食其轉求呂后向高祖求情,呂后不願幫忙,審食其也就不便多嘴了。待趙姬生了孩子仍然不能免罪,哭了幾天後便自殺了。劉長封淮南王後,便把舅舅趙兼接到王宮,甥舅倆一提起劉長的生母趙姬便抱怨審食其不肯從中出力,非常氣憤。劉長是漢文帝唯一活著的兄弟,非常疼愛他,劉長平時對文帝都以四哥相稱也不計較,這次提出要見審食其文帝不假思索的就答應了。不料劉長早有預謀,見到審食其後拿出身藏的鐵錘只一下就把審食其砸得腦漿迸裂死了。漢文帝雖然覺著這事兒做得有點過分,但為母報仇情有可原,就免了他的罪叫他回到淮南去。誰知文帝越是護著他越不像話,他的王宮儀仗也學著皇帝的樣子,出行車馬也擺出皇帝的譜,更可恨的是竟幹出了聯繫匈奴和閩越準備造反的事來,人證物證俱在,連劉長也覺著這會兒命是保不住了,不料漢文帝又免去他的死罪,只削去封號流放到蜀地了事。此情此景使劉長心裡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這位皇帝哥哥,就在流放的路上絕食自殺了。漢文帝聽到後大哭:「我就這麼一個兄弟還不能保護他,心裡非常不安吶。」最後頂著大臣們的壓力,把劉長的四個兒子都封了侯。
漢文帝的夫人竇皇后是趙國清河觀津人,出身貧苦,自幼死了爹娘。哥哥長君弟弟廣國連她三個孤兒都不滿十歲,小弟剛滿四歲,實在沒法活下去了,偏巧宮裡挑選使喚丫頭,為了得到點安家費竇氏就去應選,就這麼跟兄弟分開了。她到宮裡後,先被分派伺候呂后,後來呂后覺得宮女太多就分給列王,於是竇氏就被呂后分給代王劉恆,劉恆和夫人以及薄太后見她虛心、穩重都挺喜歡她,後來就做了代王的妃子,並且生了兩子一女即長公主嫖和長子劉啟,次子劉武。由於劉恆的夫人和四個兒子都相繼去世,所以薄太后格外疼愛她和她的三個子女。這會兒大臣們立了竇氏的長子劉啟為太子,又立竇氏為皇后,漢文帝又封次子劉武為淮陽王,一家子別提多麼高興。此時的竇皇后怎麼能忘記一奶同胞的兄弟呢,於是在薄太后的主持下漢文帝頒布諭旨下令全國尋找。
哥哥長君很快找到了,弟弟廣國卻怎麼也找不到。原來廣國五歲的時候被人拐去先後轉賣了十多家主人,都到十六歲了,最後賣給了一個財主,財主派他和一百多個奴僕到山裡燒碳。說來也怪,晚上碳窯坍塌,其他人都砸死了,只有他一人毫髮未損,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偏巧遇到聖旨尋人,便大著膽子進宮認親。姐弟相見誰也不認識誰,竇皇后開口問道:「你跟你姐姐是在哪兒分開的,分別的情形怎樣?」廣國說:「我姐姐要走的時候,我和哥哥到驛館去送她,姐姐向驛館要了一盆淘米水,一面哭著一面替我洗了頭,洗完後又要了一碗米飯給我吃,就這麼分別了」。聽到此處,竇皇后上前一步拉住弟弟的手放聲大哭,站在一旁的漢文帝也感動得流下眼淚。
漢文帝是個吃過苦頭的人,他一向主張勤儉治國,勤儉持家,並且以身作則,帶頭施行。有一次出行,老百姓集資買了一匹千里馬獻給他,他很喜歡同時也很感動,但又想皇帝出行日行三十里,我要千里馬有什麼用呢?於是送還千里馬還賞賜送馬人往返路費。接著他下了一道詔書,規定從今以後,天下吏民不得向皇上奉獻任何禮物。還有一次,有人建議造個露台,漢文帝叫工匠測算一下要花多少錢,工匠仔細一算得花一百金(漢代以黃金一斤為一金),漢文帝說:「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也不過一百金,我住在先帝的皇宮裡已經覺得害臊,何必再造露台呢?」於是否決了這項建議。漢文帝一生簡樸,他穿的衣服都是黑色用厚帛做的,連他最寵愛的夫人衣裙的下擺也不得拖到地面,皇宮的帳幕、帷子都不得刺繡花邊。為了創造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模式,他還親自開闢了一塊試驗田,生產一些祭祀用的糧食;皇后則親率宮女採桑養蠶,紡紗織帛,製作一些祭祀用的祭服。
漢文帝的一生就這麼神奇,這麼完美無暇?非也。漢文帝是人,他也具有那個時代人的基本特徵。據說他非常信奉道家的黃老學說,當初判斷是否應該進京即位時他就算了一卦,得到的卦辭是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後來證明果然靈驗。坐上天子寶座後,一些方士、道長則更是投其所好,編造說: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和赤黃青白黑這五種顏色能夠製造出所謂的神氣和祥瑞,他相信了這些人的危言,先後起用了公孫臣、新垣平兩個大方士,給以重金,命令他們建廟立宇,封禪天地,曾一度搞的烏煙瘴氣。可貴的是當施行了一段時間後,他識破了這些方士騙人的把戲,當他深切領悟到這將對自己制定的治國大計產生多麼重大的危害時,便毅然下令停止立廟工程和封禪活動,為了表達痛改前非的決心,他一改往日溫和施政的面孔,堅決的下令砍了方士的腦袋並誅滅其三族,同時下達罪己詔書,把這種荒唐的做法看成是一生中最大的污點。
做人難,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更難,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君王更是難上加難。歷史上有多少位馬上皇帝當他還沒有取得皇位的時候,是多麼的英明睿智,是多麼禮賢下士,是多麼卑躬謙虛。一旦大權在握,就像野獸一樣的狂妄、暴虐、不可一世。一生都沒有錯誤的人沒有,如果有那將是神或其他什麼東西,犯了錯誤能夠勇敢的承認、面對、正視並勇於改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漢文大帝大就大在他把作人同作帝王一樣作到了極至,同漢武大帝的輪台悔過一樣,將永遠受到後來的眾多歷史愛好者的尊敬!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重。同現代人一樣他也立下遺囑,遺囑中說道:「人,有生就有死,死是自然的道理。像我這樣道德不高,才能淺薄,靠著上天的恩賜,祖宗的洪福,天下諸侯王的愛戴,做了二十多年皇帝,四方還算太平,沒有大的戰爭,我就這麼死去已經夠造化的啦,何必悲傷呢?我死後天下的官吏和百姓只准服喪三天,帶孝從三年改為三十六天,孝布只要三寸就夠了。在服喪期間不要禁止結婚、祭祀、喝酒、吃肉。把我葬在霸陵,不要起大墳。除了夫人以外,其他後宮的女人一律送回自己的家裡去。別的事情我不能一一囑咐,只要以此類推就是了。」一代明君漢文大帝就這樣離開了這個曾經令他魂牽夢繞,然而卻無怨無悔的世界,享年四十六歲。他在位二十三年,宮殿、花園不增加一點,車馬、服飾一切節儉。但他造就的寬鬆的社會環境,和諧的政治氣氛和那古樸的物質、精神文明的世界卻被永世傳誦。
漢文帝在他執政的二十三年裡,始終奉行的是以民為本,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其中以民為本是基礎,是衡量歷朝歷代統治者施政水平(好壞)的試金石。無為而治則是施政手段,就是遵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順其自然,實事求是。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的亂干一氣,而是高屋建瓴的施政目標和為此而進行的有效督導。漢文帝恰倒好處的運用了這一規律,使國家富強,四鄰賓服,人民安居樂業。漢文帝的最大貢獻就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造就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從而結束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戰亂期間和戰亂之後的生產關係和勞動秩序的混亂局面,他有效的運用了無為而治這一科學方法,使社會政治、生活秩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平衡,造就了古樸的男耕女織、盛世太平的景象。這是對漢文帝評價的主流。
漢文帝一生中也犯過一些錯誤。除了本文講到的相信方士,製造祥瑞之外,為了聚集糧食,採取以糧買官,以糧抵罪,從而開創了賣官鬻爵的先例;他還允許私人鑄錢,曾一度引起物價飛漲;還有寵信男寵等。這些缺點和錯誤,有些在他生前就已經發覺並改正,有些是完成大目標過程中必然會帶來的副面影響,有些則是當時的一種時尚。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看待或評價2200多年以前的古人,儘管他是皇帝。總結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他十分清醒的懂得,如果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心中裝著的永遠是老百姓,站在這個基點上看待漢文帝,他所犯的錯誤和他的豐功偉績相比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