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的中醫治療
消化性潰瘍是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粘膜,因胃酸及胃蛋白酵素的作用,造成粘膜損傷或深入組織的潰瘍,常見的有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是攻擊因素與保護因素失去平衡所導致,攻擊因素包括:胃酸、胃蛋白脢、膽汁、刺激性食物、煙酒、胃幽門螺旋桿菌或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保護因素包括:胃黏液分泌、胃黏膜血液循環、細胞再生能力。
胃潰瘍的疼痛大部份發生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疼痛持續三分鐘以上,在胸部下方到上腹部之間會有灼痛、刺痛感。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是發生在飯後 3 ~ 5 小時,即所謂之『餓疼』,與胃潰瘍的『飽疼』是最大不同點。疼痛主要在腹部上方一小部份,制酸劑、一杯牛奶或幾片餅乾,通常都可以解除疼痛。
消化性潰瘍在中醫認為與情志失調、飲食勞倦、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治療的原則是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分泌、減輕潰瘍的疼痛、促進潰瘍瘡面復原、預防潰瘍復發、提昇免疫力、防止癌變,並緩解情緒壓力,恢復腸胃正常功能。
治療消化性潰瘍中藥有「助胃散」--調節胃酸分泌;「烏貝散」--制酸作用;「大薊、地榆、側柏葉、藕節、白芨」--止血作用;「五靈脂、三七」--止血又止痛;「乳香、三七、珍珠粉」--活血化瘀;「黃連、黃芩、大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抗幽門桿菌。
任何疾病都是預防重於治療,所以消化性潰瘍應避免藥物濫用,改變飲食習慣、禁煙酒、不過量的咖啡和茶,並學習控制情緒壓力,則可有效預防消化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