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對付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有5種療法

對付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有5種療法


潰瘍性結腸炎是種大腸、直腸粘膜發炎或潰瘍的疾病,真正病因還不完全瞭解,一般認為與免疫,遺傳、感染、精神及過敏因素等有關,常見於青壯年人,由於患者會有血便現象,所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痔瘡而做了錯誤的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是現代醫學病名,相當於中醫的泄瀉、痢疾、便血等病範疇。患者除了腹痛、腹瀉、大便不順暢,便中夾有黏液,血便外,嚴重者還可能合併發熱、消瘦、面色萎黃、倦怠無力、電解質紊亂、癌變等症狀。

 就中醫而論,認為這是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精神刺激及感受外邪(濕熱毒邪),致使腸胃運化,傳導功能失常而引發此病。治療以清熱利濕、健脾養胃、涼血止血、消食導滯、理氣解鬱的方向進行診治,使腸粘膜病變得以改善。

 通常,中醫療法可分為5種症型:

 1.腸道濕熱型—腹痛腹瀉反覆發作,大便帶有黏液、膿血、大便不順暢、肛門灼熱、腹脹、噁心、口臭、口苦、小便短赤,治療宜清利腸道濕熱。

 2.腸道瘀滯型—腹痛忌按,痛有定處、腹脹腸鳴、大便不順暢,舌頭呈現暗紫色,治療宜行氣化瘀。

 3.脾虛濕困型—腹部脹悶、食慾不振、大便較軟、帶有黏液、噁心、嘔吐,治療宜健脾利濕。

 4.肝郁脾虛型—腹脹痛、腹瀉、便中帶有黏液、心情不好、疲勞無力、胸肋脹悶,治療宜疏肝健脾。

 5.脾腎陽虛型—久瀉不癒、腹痛、腸鳴、大便偏軟、帶有黏液或膿血、怕冷、手腳冰涼、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腰膝痠軟,治療宜溫補脾胃。

 臨床上,中醫治療本病常以「腸炎湯」為主方,再依患者情形加減治療。如大便帶有白色黏液加白朮;帶有黃色黏液加黃連;帶血,加側柏葉、槐花、腹痛較甚加木香;如大便次數多,無腹脹、大便不順暢的情形,可去「腸炎湯」其中的蓁皮和木香,並加入肉荳蔻、訶子等,以加強固澀止瀉療效。

 從門診中發現,這類健脾補氣、調和腸胃的中藥,有調整機體免疫、抗炎、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微循環、修護損傷組織的作用,所以對本病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根據臨床上的瞭解,大部分病患的預後良好,但年高體弱而病久者,較不易治癒,且部分病例會惡化演變為腸癌,最好定期做大腸癌追蹤檢查。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