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覆亡真相如何?
隋朝(581~618),中國歷史上重要而又短命的朝代。歷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隋恭帝楊侑三世,共38年。隋朝的重要在於它結束了魏晉南北朝30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也為大唐帝國的輝煌盛世奠定了基礎。而隋朝又如此的短命,有人將隋與秦相比較,認為這兩個朝代有諸多相似之處。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歷史貢獻,是繼往開來的朝代又是具有深刻歷史教訓的朝代。那麼,歷史真的存在周期律嗎?隋朝滅亡的真相到底如何?讓我們回到波瀾起伏的歷史長河中去尋找答案吧!
隋朝建立於公元581年,建立者是北周外戚楊堅。楊堅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北周時的軍事將領,是西魏的十二大將軍之一,曾被賜鮮卑姓普六茹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楊忠死后,子楊堅襲爵。說楊堅是外戚,是因為楊堅的女兒嫁給了周宣帝宇文為皇后,周宣帝在位一年就傳位給太子宇文闡,即周靜帝。他自己稱天元皇帝,仍舊執掌朝政。楊堅就成了太上皇的岳父、皇帝的外公。580年,天元皇帝駕崩,鄭譯、劉等大臣密謀,假傳遺詔,命楊堅入朝,讓他掌握軍政大權。楊堅掌權後,革除周宣帝所行暴政,用法較為疏闊。又令漢人各復本姓,廢棄宇文泰所給鮮卑姓,這都是符合漢族士人願望的。他殘酷地打擊北周宗室,將北周皇室中能夠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全部除掉。北周大臣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起兵叛亂,很快被消滅。在當時,楊堅已是眾望所歸的人物,遂於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就是隋文帝。
隋朝建立之時,面臨的形勢是北面的突厥頻頻南下,虎視眈眈;南方的陳朝,偏安東南,負隅頑抗;東部舊齊勢力蠢蠢欲動,伺機反扑;東北的高句麗,積極備戰,覬覦中土;西域之地,政權眾多,各自為政。隋文帝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一方面,採取長孫晟“離強扶弱”的政策分化突厥各部,使各部之間頻起戰火;另一方面,打擊以高保寧為代表的舊齊勢力,並使其在逃奔契丹的途中被部將所殺。解決了北部、東部的威脅之后,楊堅就積極蓄積力量,准備消滅南方的陳朝。而此時的陳政權正處於“亡國之君”后主陳叔寶的統治之下,玉樹后庭花的曲聲籠罩著整個陳朝。開皇八年(588),隋文帝正式下詔伐陳。次年正月,隋軍渡長江,攻陷陳都建康(今南京),陳朝滅亡。而就在隋軍陳兵江邊之時,陳后主還對屬下講:“南京是王氣所在,北齊三次來犯,北周兩次南侵,沒有一次成功的,隋軍此來又能如何!”在隋軍渡江進逼南京城下之際,陳叔寶仍然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又熟睡到天黑,絲毫沒有亡國的擔憂與恐懼。這樣的君主豈有不亡國的道理!隋滅陳,完成了當時意義上的全國統一。為後,地位顯赫。宣帝死後,楊堅自為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楊堅當政引起部分朝廷貴族不滿,群起叛亂,但很快就為楊堅所平。接著他又誅殺周室諸王,率兵平定尉遲迥、王謙和司馬消難的叛亂,逐步為自己登帝位而鋪路。公元581年,楊堅以「受禪」為名,廢靜帝而自立,是為隋文帝,改元「開皇」。
為鞏固統一,隋朝在文帝時期和煬帝前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立並發展了諸多意義深遠的制度。
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開皇元年(581),隋文帝下令廢除西魏、北周時期的“六官制”,開始實行以尚書、內史、門下三省為行政中樞的制度,內史省負責皇帝詔敕的起草,門下省負責詔敕的審批,而尚書省是皇帝詔敕的執行機構,這樣分工,使中央各部門的職能更具體,運轉更順暢。這一制度到唐代得到繼承和發展。地方上,改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為二級制。隋朝初年,由於戰亂頻仍,人民流離失所,加之各政權地方機構的工作不力,導致地方機構設置混亂。當時的情況是,在不足100裡的土地上幾個縣同時存在,人口不滿一千戶的地方卻有兩個郡來分領。更可笑的是,有的郡、縣隻有名稱,根本沒有自己的轄地。然而,州郡縣所轄的土地和人口雖少,官員的數量卻很多。國家要給官員開俸祿,卻又拿不出錢,隻好把這筆費用攤到老百姓頭上,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隋朝建立之初,便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大業年間為郡、縣兩級)。此舉大大加強了上傳下達的速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減少了官員的數量,降低了百姓負擔,便利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繼續推行均田制,減免賦役。均田制始於北魏。它是在國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農民向國家交納賦稅的一種制度。由於戰亂,隋初有大量的土地無人耕種,百姓勞動的熱情也非常高,鑒於此,隋朝推行均田制。根據均田令,百姓基本都能獲得一份土地。同時,在文帝和煬帝前期,還大力減免百姓所承擔的國家賦役。如,文帝開皇三年,將承擔賦役的年齡由18歲提高到21歲;到煬帝大業前期,男子的成丁年齡又提高到22歲。而且,隋煬帝還經常實行臨時性的減免賦稅。隋前期實行的與民休息政策,大大提高了百姓的勞動積極性,同時也給中央王朝帶來了巨大的收益。至文帝末年,國家的糧食儲備已相當充足,可以保証五六十年的供應。
開科舉。魏晉南北朝的各個政權都以門第為標准進行選官,隻有高門大族才能做官,而且在選官時還要調查先輩有無做官的資歷。其結果是,一人為官,世代為官,不以人的才能,專以家世門第為選官的依據。隨著時代的發展,士族門第觀念從體制到觀念等各個方面已不適應王朝統治的需要,因此,楊堅採取了新的選官措施,即開科舉。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任何人都可以來參加科舉考試,而以考試成績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隋朝的科舉包括秀才、明經、進士等科,各科考試的內容不同,選拔官吏的類型也不同,這給政府與考生個人都有了選擇的機會,同時也避免了士族門第觀念選官給王朝統治帶來的消極影響。
楊氏立國,實屬不易,為國祚長久做出了許多努力。每個王朝的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江山永固,特別是開國君主,楊堅即是如此。隋文帝對大隋江山的經營可謂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同秦始皇的夢想一樣,楊堅想做楊氏帝國的始祖,他的楊氏基業能傳至萬代。而歷史就是這樣具有諷刺性,隋朝僅僅38年就亡國了。一直以來,傳統觀點認為隋朝滅亡隋煬帝要承擔全部責任,因為他荒淫無度、殘暴不仁,與桀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從歷史典籍中,我們發現隋朝的短命與文帝也有密切關系,楊堅並不是一塊毫無瑕疵的碧玉,隋朝的滅亡從他執政時就有了征兆。
隋文帝楊堅(541~604),西魏大統七年(541)生於馮翊般若寺。據說他出生時,寺中一位尼姑說:「這孩子很有來歷,不能放在一般的房子裡。」並把楊堅放在一間密室中撫養,還說:「這孩子,有朝一日必得天下!」這則傳說當是封建史家的附會之語。但楊堅篤信佛教卻是事實。他生活節儉、勤於政務,可以認為與其受到的佛教教化有關。但楊堅作為皇帝信徒,他的修煉程度遠不及梁武帝蕭衍,盡管他的謚號為“文”,而蕭衍的謚號為“武”。因為文帝沒有完全被佛教教義感化,並在佛教允許的范圍內治理國家,這主要是由楊堅的性格決定的。特別是晚年的文帝,他性格中的弱點開始發揮作用,甚至到了誤國害民的地步,也導致了自身悲劇的發生。
隋文帝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聲譽是比較好的,主要是由於他生活節儉、勤於政務、不沉湎於酒色。他勵精圖治,為大隋江山的鞏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取得豐碩的成果。從輔政開始,隋文帝便提倡節儉生活,積久成為習慣。因而對民眾的剝削大為減輕,《隋書》說他“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 ,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宴如也。”史家之筆,難免有溢羨之處,但離事實也不會太遠。他編修大隋律,廢除前朝酷刑,民眾有冤屈,本縣官不受理,可以越級上告。他刪削刑條,務求簡要,為減少冤獄,他下詔:死罪要經過三次奏請才能行刑。隋文帝對官員往往小罪重罰,甚至在朝廷上杖殺官員,而對民眾犯罪,用心極是平恕。
齊州有個小官王伽,送囚人李參等70餘人去京城,行至滎陽,王伽對李參等人說,你們犯國法,受罪是該當的,你們看護送你們的民夫,多麼辛苦,你們於心何安?李參等人謝罪。王伽遣散民夫,釋放李參等人,並與之約定,某日到京城報到。王伽說,至期不到,我只有代你們受死。結果無一人失約。隋文帝聽了很驚異,召見王伽,大為嘆賞,又免李參等人無罪。又下了一道詔書強調只要官有愛民之心,民眾並非難教,要求官吏像王伽一樣,以至誠待民。史書又記載他非常關心民間疾苦,有一次關中飢荒,他見百姓食豆粉拌糠,流涕責備自己無德,從此不食酒肉。並親率飢民到洛陽就食,重罰驅趕民人的兵士。遇到扶老攜幼的人群,自己引馬避路;遇道路狹窄處,則親自扶助挑擔的人。他知道政權的基礎是民眾,因此首先必須取得民眾對自己的信任。
隋文帝厲行仁政,只是最高權力所有者維護統治的美好理想罷了,實行起來並非易事。官吏積習成弊,貪求多財,在他約束不到的地方,往往有不法之舉,因此,嚴刑峻法又是他經常使用的手段之一。隋文帝幼年時,相面人趙昭曾秘密告訴他說,你將來該做皇帝,必須大誅殺,才得穩定。因而他實行寬嚴兩法,使官吏不敢過分做惡。他經常派人偵察京內外百官,發現罪狀便給以重罪。他甚至派人秘密給官員送賄賂,一受賄賂,立即處死。他的兒子秦王楊俊,因生活奢侈,多造宮室,勒令歸第。太子楊勇,奢侈好色,便廢黜楊勇。 為了政權的長治久安,楊堅在其統治過程中不斷地補增律令,甚至流於嚴酷。開皇十五年(595),楊堅下詔規定凡是偷盜邊糧一升以上者,處斬,家人沒入官府。之後,又命令凡盜一文錢以上者,斬首;四人共盜一桶、三人共偷一瓜,都要問斬。楊堅對苛律的執行也是不折不扣的。某日早朝,一名武官衣劍佩戴不夠整齊,而御史沒有及時彈劾糾正,就將御史處死。一日,蕃客館的庭中有馬屎,還有幾名仆人在地毯上游戲,文帝得知后,將主管官員和游戲者全部處死。朝堂是君臣商議國家大事的場所,可楊堅把它也當成了刑場。文帝在朝堂上,設置木杖,哪位大臣觸犯龍顏,即被處以杖刑,很多大臣被活活打死。若有大臣勸阻,也難逃殺身之禍。一天,文帝又於大殿殺人,兵部侍郎馮基進諫,亦被處死。隋文帝迷信嚴刑峻法,給他帶來的不會是百姓的信服與社會的穩定,而只會使百姓恐懼這個政權,厭惡這個朝廷,王朝的統治基礎會隨之逐漸發生動搖。 作為一名最高統治者,能挑選到忠心耿耿而又有治國之才的大臣輔佐,對於政權的穩固是非常重要的。而隋文帝在識人、用人上,卻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楊素具有文韜武略。“才”與“德”在評價人的搭配上是這樣的德才兼備、有德無才、有才無德、無才無德。前兩種人能夠得到社會認可,受人尊重,而後兩種人則是社會唾棄、詬罵的對象。楊素屬“有才無德”一類。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楊素的祖輩都是西魏、北周顯貴。他本人也因平齊之功,而被周武帝封為縣公。楊堅掌權後,楊素便投靠到他的門下。隋朝建立後,先後拜御史大夫、納言、內史令、尚書右仆射,被封為越國公,出任平陳主帥。隋煬帝大業年間,任尚書令,拜太子太師、司徒,改封楚國公。大業二年,病卒。從楊素的經歷來看,他乃出將入相之才,很有才干。而且楊素深諳為臣之道,在頗好猜忌的楊堅父子身邊,竟能得以善終,實屬不易,可謂“政壇不倒翁”。
楊素得以被文帝賞識也是由於他的才能。楊素多次參加戰爭,屢任主帥,幾乎每戰必克。此外,楊素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博覽群書,擅寫文章。為人聰明,善於察言觀色,辦事穩妥。楊素的種種優點使得文帝對他頗為滿意,言聽計從,深信不疑。但此人精於政治投機,打擊異己勢力,瞞天過海,不擇手段,又是文帝不曾知曉的。文帝憑個人權術,察察為明,用法嚴酷,朝中舊臣,罪小罰重,多已殺盡,最後只剩下狡猾的楊素,文帝對他信任有加,而此人恰恰是幫助楊廣弒君的奸臣。
楊素的政治投機有兩次:一是廢立太子,二是謀弒文帝。當文帝與獨孤皇后起了廢立太子之念的時候,楊素已經察覺出來,並通過弟弟楊約與晉王楊廣秘密接觸,籌劃廢立之事。楊素借助與文帝頻繁接觸的機會,向文帝進讒言,誣告太子勇有自立之心,並力薦晉王楊廣仁孝節儉,頗類文帝,對於楊堅做出廢勇立廣的決定,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利用文帝的信任,進行政治投機,向新主子表忠心,完全出於自己日後的仕途考慮,毫無公心可言。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的暴卒,亦與楊素有關。當時文帝病重臥床,住在仁壽宮。尚書左仆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等在身旁侍駕,太子楊廣也奉詔從長安趕來。楊廣估計文帝時間不多了,就與楊素商量文帝的後事,不巧的是,楊素給太子的回信被錯誤的送到了文帝手中,文帝大怒。這時文帝的寵妃陳夫人,哭著跑到文帝床前,說太子要非禮她。老皇帝聽到這裡,捶胸頓足,大罵道:「這個畜生,我怎麼能將江山交給他啊?都是獨孤害我呀!」並急忙對柳述、元岩說:「快叫我兒來!」二人以為是叫楊廣,文帝喊道:「是楊勇!」柳述和元岩就急忙出去擬詔。等在門外的楊素,通過柳述、元岩二人得知,情況緊急,楊廣很有可能將被廢掉,那麼自己又將會什麼樣的結果呢?想到這,楊素心中頓生邪念,他認為只有將文帝除掉,讓楊廣立刻即位,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與地位。楊素馬上假傳聖旨,將知內情的柳述、元岩逮捕入獄,將皇宮宿衛全部換為楊廣的親信,宮門也由楊廣的心腹把守,將照顧文帝的宮女全部趕到別處。這時,楊素派自己的人進去探望文帝,不久文帝駕崩。
對於文帝是被毒死,還是被扯拉致死,尚不得而知。但清楚的是,楊素直接指揮了這場弒殺文帝的宮廷政變,他用這種慘無人道的手段將信任自己的隋文帝楊堅送上了黃泉路,又迫不及待的跪在新主子楊廣面前三呼萬歲。隋文帝始終信任楊素,臨死都不知道就是這位忠臣將他置於死地的,這難道不是楊堅的悲劇嗎? 行廢立,毀家國。隋文帝一生最大的錯誤莫過於廢立太子一事。楊堅行廢立的主觀動機是好的,是想把江山傳給一位有治國之才的君主。事實卻恰恰相反,繼承者隋煬帝楊廣成了後世帝王引以為戒的反面典型,成了百姓心目中十足的昏君形象。這是楊堅始料不及的,但卻是他一手造成的。
隋朝建立,楊堅即下詔立皇子楊勇為太子。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父子相處融洽,文帝將許多朝政委給太子處置。但隨著楊堅執政日久,太子也不斷成熟,父子之間的關系便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被別人發現並利用,就導致了隋文帝廢立太子事件的發生。開皇六年,便有人上書要求楊堅傳位太子。後來某年冬至,百官向太子朝賀,太子也舉行氣勢宏大的儀式受賀,這就遭到了文帝的譴責,並勒令停止此類活動。之後,文帝對太子的恩寵就大不如前了。而太子楊勇生性率直,不擅掩飾,依舊按部就班,做自己喜歡之事。這更加引起文帝和獨孤皇后的不滿。而當時的晉王,即后來的煬帝楊廣,可是極盡表演的天賦。文帝尚節儉,楊廣就將琴弦弄斷,布滿灰塵,顯示其不喜聲色。獨孤后不喜歡男子納妾,楊廣就只與妻子蕭妃同處,以展示其高尚的風格。這樣,楊廣漸漸討得文帝與獨孤后的歡心,而楊勇的表現越發使他的父母不滿意。廢立太子的聲音,開始傳入文帝的耳中,並最終成為了現實。
隋文帝一直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直到臨死的時候他才知道這個新太子的本來面目,但為時已晚,他只能含恨撒手西去了。他死後,他的家族和整個國家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難,卻是他沒有想到的。楊堅一死,楊廣就假傳遺詔,令廢太子楊勇自盡,並誅殺楊勇諸子及楊勇親信的大臣,又令漢王楊諒入朝,楊諒識破了楊廣的騙局,舉兵反叛,楊廣遂發兵數十萬鎮壓楊諒,諒兵敗,被幽禁而死。蜀王楊秀,亦被楊廣囚禁,最後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害。楊廣兄弟五人,只有秦王楊俊因早死,而未受到楊廣的殘害。楊廣為了權力,毀了自己的家族,骨肉相殘,多麼慘烈的人間悲劇啊!而更為慘烈的人間悲劇在楊廣執政的14年裡,還在不斷上演。而這一幕幕悲劇,都是隋文帝導演並親自挑選主角的結果。他的嚴刑峻法、苛刻猜忌、不辨忠奸、偏信讒言,給國家帶來這個骨肉相殘、人人自危的悲劇,而文帝所最不願意看到的隋朝滅亡的悲劇,正是他導演的所有悲劇的最後一幕。
隋煬帝楊廣(569~618),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他通過各種手段,博得文帝信任,被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文帝駕崩,楊廣即位,開始了他的施政時期。他憑借文帝積累的巨大民力和財富,得以無休止地行施暴政。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標准的暴君。歷來都把楊廣當政的十四年稱作是黑暗年代,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揮霍無度,是對他施政的概括。但他又曾經為隋朝的建立出生入死,為抵御突厥而揮師北上,為便利交通修筑大運河,為國家安定巡視邊疆。楊廣~~一個一直在做大國夢的皇帝!從當政的十幾年裡,他時時刻刻都在為實現大國夢不懈努力,而他的失敗就在於他是一個脫離實際國情的理想主義者。他缺乏了做晉王和當太子時的謀劃,他雖是個強勢皇帝,但他不擇手段的惡毒與不計代價的好大喜功讓他在歷史的舞台上過早的謝幕了。
隋煬帝的大國夢有四個組成部分:大外交、大工程、大排場、大戰爭。讓我們分別來看這四個部分。
大外交。中國古代社會的外交形式主要是中央政權對周邊民族及其政權進行冊封、賞賜,前者是后者的宗主國,后者要承認歸附前者,並承擔納貢、出兵幫助宗主國平叛等義務。而當時交通不便,又處於民族的整合時期,所以周邊民族及其政權叛附不定,使得中央王朝非常頭疼。隋煬帝的大外交戰略,主要是通過他巡視邊疆,向各個周邊民族政權表明中原王朝對他們的關心,使得這些政權不反叛,最終實現安定邊疆的目的。隋煬帝進行過三次北巡和一次西巡,巡視的重點分別是突厥地區與西域地區。除煬帝末期大業十一年(615)的第三次北巡,由於突厥的叛亂沒有成功外,其余的巡視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北部突厥未南下犯邊,而西域諸國紛紛歸附隋朝。
但在外交活動中,隋煬帝不切實際地向外邦炫耀財富,造成了國力的大量損耗。大業六年(610)正月十五,隋煬帝在東都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向隨他西巡入京的諸國使節、商人,展示大隋帝國的強盛與富足。東都皇城外的定鼎門大街被開辟成戲場,5萬名樂工在這裡通宵達旦表演各種節目,持續了半個月。煬帝又將東都的市場整飭一新,供各國商人參觀。各個店鋪都重新進行裝潢,連賣菜的小商販都要在店鋪裡鋪上地毯。各國客商路過酒店,都會被邀請進去喝幾杯,分文不收,還騙他們說:「我中原富足,老百姓到酒店吃飯都是不要錢的。」煬帝還命令用絲綢將路旁的樹木纏起來,而胡商的反應卻非常具有諷刺意味,他們說:「你們這裡有人連衣服都穿不起,還不如把這些裹在樹上的絲綢拿去給他們做衣服呢?」真是弄巧成拙啊!隋煬帝要是能為老百姓考慮一些,何至於成為亡國之君呢?
大工程。隋煬帝時期興建大工程的舉措主要有:建東都、修運河、筑長城。楊廣初即位,就立刻下令擴建東都洛陽。因為長安的交通不夠便利,且農業規模也遠不及中原地區。擴建後的洛陽城氣勢恢宏、道路寬敞,極具大國的氣派。修建運河,也是煬帝即位之初便提出的,可見煬帝對這些大工程早有打算。運河的修筑分為幾個階段:大業元年(605)下詔開鑿通濟渠、邗溝;大業四年(608)修永濟渠;大業六年(610)開江南河。這樣,南北貫通的大運河修筑完成了。修筑長城共兩次,一次在大業三年(607),另一次在大業四年(608)。大工程都如期完成了,楊廣對於這些作品都非常滿意,但他絲毫沒有顧及到修筑這些工程所耗費的人力,所付出的代價。營建東都,共耗時10個月,每月役使男丁200萬;開通濟渠征男丁百萬,鑿永濟渠共征發河北地區男女百餘萬人,連女人都被征調開渠,可見勞役的繁重;兩次修長城,也耗民力達百萬以上。在以農為本的社會,短短的十幾年裡,國家征發如此多的人力修筑公共工程,給國家的生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老百姓在繁重的勞役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百姓心中的怒火已經點燃了隋朝這座將傾的大廈,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隋煬帝還沉浸在他的大國迷夢中,根本沒有感受到這股熊熊烈火已向自己扑面而來。
大排場。隋煬帝認為,作為大國的君主,做任何事都要有大國的氣派。他三游江都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楊廣在做晉王之時,就以揚州總管的身份在江都生活了十年,對江都頗有感情。即位後,他分別於大業元年(605)、大業六年(610)、大業十年(614)三次游江都,第三次之後,就常住江都,並最後死在那裡。隋煬帝三游江都,每一次都是擺足了帝王的氣勢與排場。大業元年(605)八月,煬帝開始了登基以來的一次南下江都。他所乘坐的船叫龍舟。龍舟分為四層,有六層樓高,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可以舉行朝會;中間兩層有100餘間房子,供煬帝休息、娛樂之用;下層是宦官、宮女等近侍的住處。船上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與宮殿沒有兩樣。皇后、后宮、王侯、大臣、僧尼、道士等等,分乘不同船隻,還有其它不同用途的大小船隻數千艘隨行,最後還有兵船數千艘護駕。陸地上,幾萬名纖夫、騎兵一路相隨。船隊前後綿延二百餘里,水陸共有二十幾萬人同行。所過州縣,都要為船隊獻食。這樣的排場,一去一回,反復三次,隋煬帝可謂風光無限,掙足了面子。可他只知興奮、滿足,忘記了樂極生悲的典故。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最終斷送了國家的前程和自己的性命。
大戰爭。戰爭可以顯示一個國家的實力與尊嚴,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隋煬帝認為,大隋王朝國力空前,其它國家隻能對隋朝馬首是瞻、唯命是從,絕對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挑舋與背叛。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就是出於維護大國威儀的目的。高句麗,是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政權,趁北朝末年、隋朝初年,中原戰亂不斷,北方突厥頻頻入塞侵擾的形勢,多次派兵侵入遼東地區,掠奪土地、人口。隋文帝就曾因此欲發兵討伐,後高句麗上表謝罪,文帝方才罷休。
充滿大國情結的煬帝決不能坐視無禮的高句麗再囂張下去,決定御駕親征,一定要讓高句麗王跪在自己的腳下謝罪稱臣。為了討伐高句麗,煬帝做了精心部署。大業四年,開通永濟渠便利運輸。六年,又下令全國為出征做好戰馬、武器的准備。七年,命令幽州總管造海船三百艘。之後,調動江淮、河南、河北等地的民夫運送糧草到遼西。最后是征調全國的軍隊。一切准備就緒。隋煬帝遂於大業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出兵討伐高句麗。之所以有三次征討,是因為第一次隋軍經驗不足、指揮不利,導致兵敗;第二次因為楊玄感叛亂而中途終止。第三次討伐,由於高句麗國力耗盡,隋軍又取得平壤戰役的勝利,所以高句麗王遣使請降,隋煬帝才心滿意足地班師凱旋。
煬帝征遼,維護了大國的尊嚴,但付出的代價相當沉重。在戰前准備階段,為造海船,就有三到四成民夫死亡,運輸糧草而累死、餓死、病死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第一次征高麗,隋軍兵士死傷大半,4萬海軍在平壤中埋伏,生還者僅幾千人;高句麗將詐降,大將宇文述被其所騙,30萬將士,僅有2700人得以生還。煬帝如此大規模用兵,導致國家財力枯竭、人民勞役繁重,土地無人耕種,青壯年勞力大量損失。這種戰爭勝了又有何意義?只是隋煬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他的大國夢想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 隋煬帝的大國夢,毀掉了大隋江山。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楊廣的主觀意圖是什麼?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使得他喪盡了民心。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揭竿而起了!
隋煬帝的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中原各地都燃起了起義的烽火。在短短的幾年間,北至山西、河北,東到山東、江浙,南抵嶺南,西達河西走廊,大大小小的義軍就有數百支。但這些起義軍,沒有統一的口號,力量相差懸殊,彼此之間又缺乏溝通、聯合。這些不足給了隋朝的腐朽統治以苟延殘喘的時間與可能。但與此同時統治集團內部也已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常說: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隋朝這個堡壘正是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幾個“炸彈”而摧毀的。這幾個“炸彈”是:楊玄感、李密、李淵和宇文兄弟。他們舉起了反對隋煬帝的旗幟,並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楊玄感是奸相楊素之子,楊素死後,他襲爵楚國公,官至禮部尚書。玄感善文學,好結交賓客,領導瓦崗軍的李密就是他家的常客。楊素晚年已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恰在此時楊素病逝,躲過了一劫。而作為楊素後人的楊玄感,已經感到了處境的危險,他害怕煬帝翻楊素弒文帝、害忠良的舊案,致他楊氏一門於死地,為此他遂生殺煬帝之心。大業五年(609),玄感隨煬帝西征吐谷渾。其間,他就試圖趁警備鬆懈、侍衛疲憊之時,刺殺煬帝。其叔父楊慎認為時機不成熟,玄感才未施行。大業九年(613),煬帝二次東征高句麗,命玄感在後方督運糧草,當時百姓苦於連年征戰、勞役繁重,怨聲載道,人心思變。玄感認為舉兵討伐煬帝的時機成熟了,遂與所督民夫講:「當今皇帝無道,不顧百姓死活,玄感願與諸位起兵殺無道昏君,救億萬黎民,如何?」聽者無不踴躍相從。這時,李密來到玄感大營,玄感問他下一步該去向哪裡?李密為其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入河北,阻斷煬帝歸路;中策是取關中,據險而守;下策是向東都,率軍攻佔,但拖延不得。楊玄感選擇了攻佔東都。
由於東都守備嚴密,又有長安發兵救東都,煬帝又從前線調集部隊回救東都,楊玄感兩面受敵,力不能支,遂戰敗自殺。楊玄感雖然戰敗,但他吹響了討伐隋煬帝的號角,也使得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裂。大批達官子弟投到楊玄感的旗下,參加討伐煬帝的戰爭,隋煬帝不得人心,可見一斑。大業九年(613),楊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曾做過玄感的幕僚,為其獻三策,玄感兵敗之後,李密被捕又設計逃脫。大業十二年(616)與瓦崗軍首領翟讓相識,二人戳力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後來,翟讓讓位於李密,李密開始領導瓦崗軍。李密的瓦崗軍對隋朝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煬帝連年派兵企圖剿滅瓦崗軍,可是直到隋亡,李密的瓦崗軍仍然活躍在河北、河南等地。李密一個達官之後,竟毅然辭官,後又與草莽英雄結伙,公開站在統治階級的對立面上,說明他已對隋朝失去了信心,他不再用自己的才智改造隋朝,而是用於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他的想法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官僚知識分子的心聲。
李淵,隋朝宗室,其母與隋朝獨孤皇后是姐妹,所以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隋末,李淵任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的目的就是稱帝建國,毫無吊民伐罪的意思,可以說,李淵是趁火打劫。從李淵建國的步驟也可明顯看出他起兵的動機。李淵宣布起義后,就直入關中,攻佔了隋朝國都所在地長安,爭取政治上的合法化。然后他擁立尚未成年的代王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自己獨掌大權。李淵擁立代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煬帝受困江都,四面楚歌,這實質上已經宣布了隋朝的滅亡。待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恭帝楊侑退位,自己黃袍加身,建立了唐朝。
而另一滅隋的關鍵人物是宇文兄弟,宇文兄弟指宇文述的三個兒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宇文述是隋朝開國功臣,是隋煬帝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曾違反煬帝禁令而獲罪。大業十二年(616),宇文述死後,煬帝方才赦免兩人。當時,宇文兄弟也隨煬帝來到江都。大業十四年(618),大量跟隨煬帝來到江都的北方兵士,不願久留南方,想設計逃回北方。那時的江都,已人心不穩。一部分下級軍官得知了這個情況,想借助這些兵士的力量,也逃回北方去。但這兩股勢力都不曾有謀反、弒君的打算。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宇文兄弟正好利用了這兩股力量,實現了弒君、兵變的目的。三月十日,江都兵變發生,次日,煬帝被宇文兄弟縊死,隋朝滅亡。末年的煬帝,滿足於他大國夢想的“實現”,只知吃喝享樂,既無治國之心,又無興國之力,可能他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窮途末路了。有一天,煬帝自己照著鏡子,摸著自己的頭,自言自語道:「這麼好的頭,不知誰來砍它!」面對如此頹廢的煬帝,宇文兄弟遂決定弒煬帝。
隋朝滅亡了,煬帝做夢也不會想到是自己的大臣、宗親、親信會舉起反旗,伴著農民起義的洶涌澎湃的形勢,借機奪取自己的性命、推翻大隋的江山。隋朝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朝代,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但隋朝又太短命,僅僅38年。它因何而亡呢?它亡於隋文帝的嚴刑峻法、不辨忠奸、聽信讒言、擅行廢立;它亡於隋煬帝的驕奢淫逸、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民心喪盡。而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出的反隋力量,伴隨農民起義的烽火,最終滅亡了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