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旅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呂、侶)。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國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期,先後有五位君主稱霸,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關於楚莊王的出生以及莊王登基之前的記載十分有限,一般歷史文獻對其記載多從“一鳴驚人”開始。楚莊王於公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聲色,荒於政事,並下令拒絕一切勸諫,違者殺無赦。大臣伍舉冒以隱言進諫,稱楚國高地有一大鳥,棲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什麼鳥,當時莊王即位已經第三年,莊王知道伍舉在以大鳥諷喻自己,於是回答說,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然而此後數月,莊王依然如故,仍舊以淫樂為好,大夫蘇從冒死再次進諫,莊王終於聽從勸告,奮起圖治,誅殺小人,任用賢良,使得楚國國力日益強盛。
隨後莊王奮起圖強,先後任用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整頓內政,厲行法制,百姓安居樂業,兵力日益強盛,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為莊王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由於莊王日後取得豐碩業績,確應驗其所言三年不鳴,鳴必驚人,後世稱為一鳴驚人。但是事實上楚莊王剛登基時受到權臣制肘,不得已而為之的韜光養晦之策,而且後來誅殺權臣也不是所說的簡簡單單,過程非常艱難,引發了內亂且在內戰中險些喪命。一鳴驚人之說多認為是演義的描述。比如在公元前605年,楚國令尹(相當於相國)斗越椒,因為楚莊王分了他的權,便起兵謀反篡位。而此時,楚莊王正在外地率領大軍攻打著陸渾人。斗越椒的人一度佔領了楚國的郢都,但終為所敗。
自莊王三年(前611年),楚國先後伐庸、麇、宋、舒、陳、鄭等國,均取得勝利。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於周疆,在周都雒邑陳兵示威。此舉無疑令周天子大吃一驚,周王馬上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移鼎於楚。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傲然地對王孫滿說:「你不要阻止鑄鼎之事,我們楚國只要把折斷的鉤(一種銅兵器)尖收集起來,就足夠鑄造九鼎了。」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態度強硬的嚴詞斥責。楚莊王雖然口出狂言侮辱周室,但也意識到稱霸中原時機未成熟,只好退出周疆。
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戰中一舉擊敗當時楚國以外最強的諸侯晉國,自此楚國強盛一時,不再有敵手。據《左傳》,邲之戰剛結束,潘黨對楚莊王說:「君王何不建築起軍營顯示武功,收集晉國人的屍首建立一個大墳堆?下臣聽說戰勝了敵人一定要有紀念物給子孫看,表示不忘記武功。」楚莊王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說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來是個武字。武王戰勝商朝,作《周頌》:「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成就王業而保有天下。」《周頌》的第三章說:「先王的美德而加以發揚,我前去征討只是為了求得安定。」第六章說:「安定萬邦,常有豐年。」武功,是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大眾、豐富財物的,現在我讓晉楚兩國士兵暴露屍骨,炫耀武力以使諸侯畏懼,不消滅戰爭,哪裡能夠保持強大?百姓如何能夠安定?沒有德行而勉強和諸侯相爭,用什麼調和大眾?乘別人之危作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亂作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豐富財物?武功具有七種美德,我對晉國用兵卻沒有一項美德,用什麼來昭示子孫後代?還是為楚國的先君修建宗廟,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罷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業。古代聖明的君王征伐對上不恭敬的國家,抓住它的罪魁禍首殺掉埋葬以懲戒罪惡。現在並不能明確指出晉國的罪惡在哪裡,士卒都盡忠為執行國君的命令而死,又難道能建造京觀來懲戒嗎?於是在黃河邊上祭祀了河神,修建了先君的神廟,報告戰爭勝利,然後回國。
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審即位,是為楚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