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
「王醫師,我要跟你坦承,後半年我只吃了一半的藥,因為大家都說吃西藥傷身,不知道怎麼沒吃藥會變成這麼嚴重…」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躺在病床上的劉小姐(化名),虛弱的道出治療團隊一直以來的疑慮。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為疲累、體重減輕、腹脹、發燒等,易讓人無感,有超過一半的病人不知罹病。
50歲的劉小姐在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後,剛開始服標靶藥物時,療效不錯,體內白血病致癌基因含量在第六個月即下降至0.1%以下,順利達到理想反應-主要分子學反應MMR。「我原本預期她會控制的不錯,沒想到第十二個月再次檢驗,體內白血病致癌基因含量竟回升至最初確診的狀態,而且出現抗藥性,結果病情急轉直下,沒多久就走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銘崇不捨的說。
王銘崇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因血液或骨髓內不正常的白血球過度增生,進而影響骨髓造血功能的惡性疾病。由於CML症狀為疲累、體重減輕、腹脹、發燒等,易讓人無感,有超過一半的病人不知罹病,大多透過健檢得知白血球過高、脾臟腫大,而做進一步檢查。病情嚴重度共分為三階段: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9成患者是屬於慢性期。治療的部分,慢性期以口服標靶藥物為主,而加速期及急性期患者,若病情難以控制,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甚至骨髓移植。
根據2013年最新歐洲CML治療建議,觀察治療3個月後,患者體內白血病致癌(BCR-ABL)基因含量是否降至國際標準值10%以下或達到部分染色體緩解(PCyR),依此可預期病人能否有較好的疾病制率和存活率。在治療6個月後,體內癌症基因含量應降到國際標準值1%以下或達到完全染色體緩解(CCyR),12個月後要降至國際標準值0.1%以下或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目前最理想的治療反應,則是降至國際標準值0.0032%以下,也就是幾乎測不到癌症基因,達到「MR4.5」使疾病控制穩定。
王銘崇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因血液或骨髓內不正常的白血球過度增生。
王銘崇說,目前使用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的10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問世6年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有兩種,治療效果更勝第一代,存活率預計會更高。雖然國外臨床研究,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好的4成患者可以停藥,但有6成患者在停藥後又得重新吃藥,所以現階段患者仍須持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不可任意停藥,待新的臨床試驗結果發表後,才可進一步評估未來停藥的可能性。
最後,王銘崇特別提醒,若出現惱人副作用,也千萬勿自行調整藥量、甚至停藥,易增加復發和治療失敗的風險,建議與醫師溝通並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