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F/A-18

F/A-18

前幾個星期 有一則新聞是:加拿大在阿爾伯他航空展預演時意外墜機,幸好飛行員及時跳傘逃生 而那架飛機正是F-18 注意:其實美國海軍用的版本正確全名是F/A-18(因為它同時擁有制空與對地攻擊的能力,是雙用機),如果單純只說F-18的話,反而是指澳洲或加拿大空軍使用,只有制空能力但沒有地攻射控系統的純戰鬥機版喔!感覺F-18很適合台灣喔




F/A-18的發展史,最早可以回溯到1972年時,美國空軍發展的輕型戰機(Lightweight Fighter,LWF)計畫。當時在參選的諸多團隊中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與諾斯洛普(Northrop)獲得最後決選權,分別發展了YF-16與YF-17兩種原型機進行測試,在這計畫中YF-16中選發展成日後大家熟悉的F-16「戰隼式」(Fighting Falcon)戰鬥機,但YF-17「眼鏡蛇式」(Cobra)戰機卻不幸落選。然而在1974年秋天,當美國海軍的空戰戰機(Air Combat Fighter,ACF)計畫開跑時,由於美國國會要求海軍必須自空軍的這兩架競爭者中挑選,兩大集團又再次對壘,不同的是,由於雙方都未曾有承包製造航空母艦艦載機的經驗,諾斯洛普與製造海軍飛機經驗豐富的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合作,以YF-17為藍本開發出海軍版的原型機,並且由該團隊打敗對手所提案-衍生自單引擎的F-16戰機之艦載機版本。雖然在一開始時,該團隊打算開發出戰鬥機版的F-18與攻擊機版的A-18,來分別取代海軍陸戰隊的F-4與海軍和陸戰隊使用的A-7與A-4攻擊機(1976年,當麥道團隊勝利得到製造授權時,他們其實是授命量產空戰用的F-18A),但是海軍稍後認為這兩種能力的確能夠存在於同一架飛機上面,因此最後的結果是二合一變成一機雙用的F/A-18,同時海軍將使用F/A-18的部隊編號改為「VFA」(戰鬥攻擊中隊)來執行空優與對地攻擊兼顧的雙重任務型態。除了航空母艦起降用的艦載機版本外,諾斯洛普也另外設計減輕重量的陸基版F/A-18L,根據兩家公司的協議,麥道公司負責艦載機版的開發、製造與銷售,諾斯洛普則負責的陸基版的促銷業務。然而尷尬的是,艦載機版F/A-18的外銷市場由於美國軍方採用而大開,反而讓陸基版本毫無商機可言,兩家合作廠商曾一度因此對簿公堂,還好在官方斡旋下解決紛爭,由麥道作為主導廠商執行此計畫,諾斯洛普只負責協助。
雖然在外觀上,F/A-18大致保留了F-17的基本構型,像是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與大部分的機身架構,但事實上F/A-18無論是在機體結構、航電系統或是動力系統方面,都是徹頭徹尾重新開發的。YF-17原本使用的YJ101渦輪扇葉發動機在提升輸出推力成為F404渦輪扇發動機。為了能夠讓飛行員自己一個人就能順利執行對空與對地的各種任務,導入了先進的數位化概念與玻璃座艙,以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螢幕取代傳統戰鬥機所使用的複雜指針儀表,採用線傳飛控(Fly-by-Wire)進一步提升飛機的控制性。在設計上也著重飛機的維修性和降低需要的人工,這些革命性的概念對於日後F/A-18大受好評的多功能、好操作之特性,有著關鍵性的幫助。




                                                              F/A-18A

為了加速新機種的開發,軍方訂購了11架F/A-18原型機,其中有9架為單座型,也就是日後的F/A-18A。雖然偶爾有人會稱呼這批飛機為YF/A-18A,但事實上根據官方的定義,這批飛機應該是作為預產機而非可以懸掛「Y」字代號的原型機身份。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預產型F/A-18A順利升空,戰機在為期一年多的測試後,正式進入量產。根據記錄總共有371架F/A-18A被製造出來,並且於1980年3月開始部署,初期當然是以美國海軍的操作測試與評估單位開始接收新飛機。不過令人有點意外的是,第一個真正正式配置F/A-18A的單位,其實是海軍陸戰隊第314「黑騎士」戰鬥攻擊中隊(VMFA-314 "Black Knights"),於1983年1月7日正式換裝完成開始運作。而第一個正式配置F/A-18A的海軍單位,則是海軍第113戰鬥攻擊中隊(VFA-113),於1983年8月換裝完成。VFA-113與後來換裝完成的VFA-25,被配屬在第14航艦航空大隊(CVW-14),因此搭載該大隊的星座號航空母艦(USS Constellation CV-64)成為第一艘正式配置F/A-18作為戰鬥武力的航空母艦。
當F/A-18A正式開始服役後,海軍的高級將領們馬上感受到這型多功能戰鬥機真正厲害的地方:它比原本對地攻擊專用的A-7載彈量更大,攻擊精確度更高,但又有不輸給海軍當家空優戰機F-14的運動能力,因此他們給了F/A-18A「搖擺戰機」(Swing Fighter)的渾名,意指這架飛機能在戰鬥機與攻擊機兩種原本壁壘分明的角色中,輕易的切換。相較於過去必須更換航電才有可能有效擔任某一類型任務、或是起飛前就就必須先設定電子裝備的「多用途」戰機來說,F/A-18 真正實現空中切換多任務機種的設計。
1986年4月,配屬在珊瑚海號航空母艦(USS Coral Sea CVB-43)上的兩中隊海軍航空隊與兩中隊海軍陸戰隊航空隊的F/A-18參加轟炸利比亞的「黃金峽谷任務」(Operation El Dorado Canyon)。在該行動中主要擔對地任務,尤其是壓制利比亞的防空系統與雷達。這場任務成為F/A-18與AGM-88A「HARM」高速反輻射飛彈的首次實戰登場,擊毀諸多利比亞的雷達與防空飛彈設施,包括蘇聯極少出口的SA-5長程防空飛彈,替其他進行主要攻擊的友軍開路。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則是第一次由F/A-18擔綱出場的作戰任務,該次戰役中美軍一共投入了9個配備F/A-18的海軍和7個海軍陸戰隊中隊,雖然在這場作戰中F/A-18主要是擔任對地攻擊的角色,但是也常常會越界執行一下空中巡邏任務。開戰當天兩架滿載炸彈的F/A-18在路程上先是擊落了兩架伊拉克空軍的殲-7型戰機,隨後繼續飛往目標點執行轟炸任務,再次印證它真正的多功能威力。




                                                                F/A-18B


雙座型的F/A-18B之出現,是打從F/A-18一開始在開發時就同時進行的。在F/A-18最早的11架原型機中,有兩架雙座型版本,代號TF-18A(T是美軍對於教練機的稱呼代號),但在量產後更改為F/A-18B。F/A-18B多出的一個座位是犧牲了約6%容量的油箱空間來達成,但除此之外雙座版的戰機在功能上與單座版的幾乎相同,表現也一致。根據資料F/A-18B一共只量產了40架,除了少數幾架交由測試單位運用外,幾乎都是配置在前線單位而非原本預期的純教練機用途。



                                                          F/A-18C/D
在麥道/諾斯洛普成功生產了400架的F/A-18A/B之後,針對航電設備作為主要改良項目的新型F/A-18在1990年代中期取代了原本的A/B版本,其單座型稱為F/A-18C,雙座型則為F/A-18D,第一架F/A-18C(機身編號163427)是在1987年9月3日進行處女航,並且在1987年9月開始量產。1989年VFA-25與VFA-113首先進行換裝。新版本的戰機主要改良包括更換新的任務電腦,加裝與1553B和1760軍用標準相容的資料匯流排,新款的彈射椅與飛行事件及監測裝置,這套裝置會紀錄飛機的各項與維修相關的資料。在武器與系統上能夠配備新登場的AIM-120「AMRAAM」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與採用紅外線影像尋標頭的AGM-65「小牛」式(Maverick)對地飛彈。除此之外,根據原本的設計F/A-18C能更換RF-18A(最初編號F/A-18(R))偵察機的可交換式偵查機鼻(Interchangeable Recce Nose)來進行偵查任務,因此也設計保留了相關的電子接線與防電磁外洩屏避,但最後計畫還是終止而沒有實際使用到。由於F/A-18C與之前的A版本幾乎只有航電系統方面的改變,因此兩個機型在外觀上很難分辨,只能從F/A-18C較A在機身上多了一些突起的天線上看出端倪。
F/A-18C在開始生產了兩年、137架之後,自1989年以後出廠的飛機開始具備夜間攻擊能力。改良的部分包括可以使用AN/AAR-50導航前視紅外線(Forward Looking InfraRed,FLIR)或者是AAS-38夜鷹(NITE Hawk)導航與紅外線目標標定前視紅外線莢艙,紅外線影像能夠直接傳送到抬頭顯示器(HUD)上。與夜視鏡相容的座艙儀錶板,飛行員能夠使用AN/AVS-9貓眼(Cat Eye)夜視鏡,彩色多功能顯示幕以及電子移動地圖顯示器。第一架配備這套系統的F/A-18C(編號163985)在1989年11月1日交機,又有「夜攻黃蜂」(Night Attack Hornet)的綽號。1992年之後,F/A-18可以攜帶加裝雷射目標指示器的AAS-38莢艙,為雷射導引炸彈提供照明。
F/A-18C已於1999年停產。
                                                         F/A-18E/F超級大黃蜂



F/A-18家族中的最新機型是單座的F/A-18E和雙座的F/A-18F,綽號「超級大黃蜂」。獲得這個綽號的是因為這兩款機型雖然延續了最初F/A-18的設計概念,但是這兩款機型被完全重新設計過,整個機身擴大了約30%,並換裝新型的F414發動機,目前有一個中隊F/A-18E和一個中隊的F/A-18F被部署在尼公尺茲號航空母艦上。
F/A-18E/F最大的進步在於其雷達反射面積減少約10%。雖然不能像新一代的F-22等匿蹤戰機般,能完全在傳統雷達前匿蹤,但已 夠讓敵機鎖定的有效距離減少,且就算被鎖定也比較容易逃脫,使得被擊毀的機率大幅的降低。除此之外,其武器掛載點的數量也較以往增加,並且可外掛多達五個副油箱,除了可大幅延長作戰半徑外,甚至還能執行簡易的空中加油任務2007年澳洲空軍初步訂購了30架上下的E/F型取代老舊的F-111中隊。

以上資料來源為維基百科

最後來幾張F/A-18美照吧








                                                     最後是儀表板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