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
1904年8月22日(農曆7月12日),鄧小平出生。鄧小平的祖籍在江西吉安盧陵。其一世祖鄧鶴軒,於明洪武13年(1380年)以兵部員外郎的身份遷入四川,一直定居廣安,距今已有600多年,繁衍約20代。鄧氏家族豪傑滿門,其中有“文行魁蜀”鄧顯,吏部尚書晉大學士鄧士廉,明萬曆進士、南京戶部主事和湖廣接察司副吏鄧吉昌,清乾隆翰林院士、大理寺正卿鄧時敏等。鄧小平出生後,父母按字輩為他取名鄧先聖。“先聖”進私塾發蒙時,私塾先生對此名字十分不滿:孔子乃稱“聖人”你怎麼能“先聖”呢?於是先生便將他名字改為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了20年。直到參加革命後,才由鄧希賢本人將名字改為鄧小平。
鄧小平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但其童年和少年時代又十分平常。鄧小平還不滿6歲時,就到了協興鄉小學讀書,11歲便考入了廣安縣的高小,14歲的時候考入了廣安縣中學。鄧小平自幼資質聰明,在家裏是個受父母疼愛的好兒子,在學校又是個勤奮用功的好學生。進中學不到幾個月,他就被父親送到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讀書。1920年7月,該學校畢業生中,年齡最小的就是鄧希賢。當時,小平同志還不滿16歲。
鄧小平的故鄉在四川省廣安縣協和鎮牌坊村,小村極為普通。
鄧小平的故居是一個普通的小院,即是四川人常見的那種土木結構,白灰粉牆,木欄花窗的瓦房。整個院子呈凹形,即四川人說的撮箕口形。當中是堂屋,兩邊偏房各有數間,中間有小壩子。壩子四周有青翠蔥蘢的芭蕉、筆柏,屋後有茂密的竹林。一條水泥路直通門前,一看便知這條路是專為參觀者而修的。在正屋大門的上房,懸有一個木匾,上面端端正正地寫著“鄧小平舊居”。
室內陳設十分簡單,左邊偏房有鄧小平少年時代睡過的床和一張舊茶几,右邊幾間房有鄧小平父母睡過的床和一尊石磨等。正房陳列的鄧小平的照片比較豐富,有好幾百幅。這些照片,從赴法勤工儉學開始,到紅軍時代、抗日、解放戰爭時期,以及建國後各個時期都有。還有在聯合國大會上慷慨陳詞的偉人英姿;在日本,美國外事活動中的“小平風采”。還有一張照片,是鄧小平家50年代的全家福。這些照片,生動地記錄下了鄧小平60多年光輝卓越的革命生涯。
1950年春,鄧小平主持中共西南局工作時,就曾經派二野司令部警衛團的一個營來廣安協助征糧剿匪和開展民主革命運動。16年後,“文革”惡浪使廣安遭受劫難,廣安農村勞動日一個僅值幾分錢,群眾生活十分窮困。鄧小平得知深感憂慮。一次他接見外賓,談到中國農業落後,農民生活水準低時說:“我的家鄉廣安人平均佔有糧食200多斤,一個農民年平均收入不到50元,我的家鄉就是那個樣子!”鄧小平把家鄉群眾的憂慮時刻記在心上,其關切厚愛之心溢於言表。
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再次複出工作,他忙於政務,支撐大廈,但仍然牽掛著家鄉人民。1978年2月召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年逾古稀的鄧小平接見家鄉人大代表時,深情地說:“我快60年沒有回家了,很想回去耍一耍,家鄉變化很大吧!”。
鄧小平曾經多次打算回家鄉,但都未能成行。然而,他鬢髮已白而鄉音未改,拳拳桑梓情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最令人難忘的是,從1978年至1986年不到十年間,鄧小平兩次接見家鄉的領導。
1978年2月,鄧小平率團訪問緬甸、尼泊爾等國,2月1日,他從緬甸回到成都,準備2月5日赴尼泊爾訪問。在成都,他親切接見了縣委、縣政府的同志,詳細詢問了家鄉糧食產量、農民收入、農田基本建設、抗旱救災等方面的情況,並作了重要指示。
1986年2月,鄧小平到重慶視察,在成都過春節,2月13日(大年初五),鄧小平和王震在住地金牛賓館再次接見了縣委、縣府的負責人,對家鄉建設寄予了無限的希望。他對家鄉的同志說:“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
鄧小平的諄諄教導,使家鄉人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廣安的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廣安城區。鄧小平家鄉變化日新月異,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經開通,廣(安)渝(重慶)高速公路正快速建設、全國規劃容量較大的電力能源工程項目——240萬千瓦的廣安電廠正緊鑼密鼓地籌備開工,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川東北矗立。
鄧小平在日理萬機中在家鄉人民留下的墨寶。1982年12月25日,鄧小平親自為家鄉新建的“萃屏公園”題寫了園名。1984年8月30日,他聞訊家鄉人民劈江截流建電站,便欣然命筆寫了“涼灘電站”站名,也就是在鄧小平的親切關懷和鼓勵下,3000多名建設者大幹快幹,提前180天,於1985年6月在渠江中游建起了一座水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