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中東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進行的戰爭。這個地區自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來,戰火頻繁,40年來共爆發5次較大規模戰爭。這些戰爭,是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之間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前蘇聯與美國爭奪加劇、阿拉伯各國人民反對新老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鬥爭尖銳化的表現。
地處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在早期歷史上是猶太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混居的地方。猶太人在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入侵後,被大批屠殺和逐出,流散到世界各地。由於中世紀末期以後,歐洲排猶運動的掀起,猶太人為尋找出路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不斷組織猶太人返遷巴勒斯坦。1917年英國入侵巴勒斯坦,扶植和利用猶太復國主義,使巴境內阿以民族矛盾不斷加劇。但英國在1947年2月宣佈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聯合國通過了分別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來分治巴勒斯坦的決議。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並趁英軍撤出之機,搶佔劃給阿拉伯人的地區。阿拉伯人反對不公正的決議,阿拉伯國沒有成立。由此,巴勒斯坦的分治決議引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15日,6個阿拉伯國家在英國支持下向以色列宣戰。戰爭初期,阿軍連戰告捷,以軍極為被動。美國操縱安理會安排了為期4周的停火。以色列乘機加緊擴充實力和調整部署。
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很快就發生了有利於以色列的變化。停火期限一到,以軍首先在中部沿海平原,接著又在北部,向阿軍發動反攻。阿拉伯國家各懷異志,缺乏統一的作戰指揮。
僅10天時間,阿方就喪失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色列雖然有所得逞,但急需補充兵力和物資。於是,美國又操縱安理會,在7月15日通過了無限期停火方案。10月15日,以色列破壞停火,又大舉進攻。戰爭直到1949年3月,阿拉伯國家先後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為止。以色列通過這次戰爭佔有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
1956年7月,埃及宣佈將受英法資本控制的而在戰略和經濟上都具有十分重要價值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為了奪回對運河的控制權,夥同以色列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10月29日晚,以軍分4路入侵埃及西奈半島。埃及在西奈半島只有6個營的兵力,以軍在法國海、空軍掩護下與埃軍展開激戰,佔領了一些設防較薄弱的地方。10月31日下午,英法空軍出動大批轟炸機猛烈轟炸埃及的城市和機場。11月6日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埃及塞得港登陸,但遭到埃及軍民的抗擊。戰爭期間,世界人民掀起了反對英、法、以侵略,支持埃及鬥爭的浪潮,侵略戰爭也使英法的財政經濟狀況惡化。在埃及人民的抗擊下,英法被迫於6日午夜停火,而以色列5日就已宣佈停火。英法和以色列軍隊在12月和次年3月,先後撤出埃及。這次戰爭宣告了英法在中東殖民統治的崩潰。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對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又一次蓄謀已久的戰爭,即第三次中東戰爭。戰前,以色列為了隱蔽對阿方發動全面進攻且首先對埃軍空軍實施突然襲擊的戰略企圖,對阿方成功地實施了一連串戰略欺騙,麻痺了對方。5日晨,以色列經過周密細緻的準備,首先出動空軍在不到3小時的時間裡突襲了埃空軍14個機場,另外還擊毀了許多地對空導彈基地和雷達站,埃空軍遭到覆滅性打擊。隨後,以軍又突襲了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一些機場,以空軍順利地奪得制空權。以色列地面軍隊在首次空襲進行半小時後,在空軍掩護下佔領了加沙地帶,然後兵分兩路。西線以軍朝蘇伊士運河地區進發,於8日全殲西奈半島埃軍5個師,佔領了運河東岸的全部土地。在西線以軍向埃及進攻不久,北線以軍即對約旦發動進攻,經過3天戰鬥,以軍殲滅約軍4個旅,繼而佔領了整個約旦河西岸地區。9日以軍將大量兵力轉移集結到敘以戰線,兵分三路向敘利亞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戈蘭高地進攻。在付出極大代價後,佔領了戈蘭高地大片地區。埃、約、敘分別於8日到11日同意與以停火。
這次戰爭雖然只經過了6天,但以軍以閃電戰使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佔領的土地是它戰前的4倍。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敘為收復失地,進行了長達6年的軍事準備。蘇、美為控制中東國家,都竭力維持阿以之間「不戰不和」的局面。埃、敘軍民對此十分不滿。埃、敘領導集團為解脫內外困境,並看到戰爭條件已經成熟,決定向以色列開戰,從而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敘兩軍乘以軍過贖罪節,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軍發動突然襲擊。西線埃軍先頭部隊在地面炮火和空軍支援下,強渡運河成功。隨後埃軍8萬人通過運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線,繼而收復西奈第二大城市坎塔臘。埃軍擊退了以軍裝甲部隊的3次反撲,控制了運河以東10至15公里的地區。北線敘軍以3個師的兵力於埃軍發動進攻的同一時刻,在空軍掩護下,在戈蘭高地分3路向以軍陣地發動全面攻擊並突破以軍防線,包圍了戈蘭高地重鎮庫奈塔臘,最遠處向前推進了35公里。以軍為了改變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決定先穩往敘以戰線,解除對以色列本土的威脅,然後集中力量對付埃及。10日西線埃軍停止進攻。以軍抓住這一戰機,在北線集中約10萬人的兵力對敘軍實施猛烈反突擊,突破敘軍陣地,敘軍被迫退出戈蘭高地。隨即以軍越過1967年停火線,進犯到離敘首都約30公里地區,並沉重打擊了援敘的伊拉克和約旦的裝甲部隊,掌握了北線戰場主動權。13日埃軍又發起進攻後,以軍增援西線,雙方在運河東岸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坦克交戰,埃軍作戰失利。15日,以軍發現西岸埃軍兩個軍團的結合部防衛薄弱且後方空虛,立即派出一支裝甲特遣隊偷渡到運河西岸,摧毀了埃軍的地空導彈陣地和高炮陣地,後續過河部隊沿運河向南發展進攻。埃軍西岸兵力不足,東岸部隊不敢調回,處境十分被動。24日以軍完成了對蘇伊士城、埃軍第三軍團的包圍。阿拉伯國家在戰局不利的形勢下,與以色列達成停火。
第四次中東戰爭在政治上是一次衝擊,打破了阿以關係的僵局。戰後雙方開始就用土地換和平的可能性舉行了談判。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趁阿拉伯國家之間關係處於分裂不和之機,在美國的支持下,以摧毀巴解武裝力量為戰略目標,發動了對黎巴嫩大規模入侵的第五次中東戰爭,先後出動兵力達12萬人。戰爭頭二天,以軍連續空襲黎境內南部多處巴解組織目標和貝魯特機場,第三天以軍大批地面部隊入侵黎巴嫩,在長達53公里的戰線上的多處巴解部隊據點被以軍攻佔。不久以軍推至距貝魯特24公里處。駐黎敘軍與以軍很快也發生交火,並在貝魯特上空進行了空戰。9日,90架以軍飛機空襲貝卡谷地,敘軍的地空導彈基地連被摧毀。經一系列戰鬥後,敘軍被迫撤至距以色列北部邊界炮火射程之外的地區,敘以雙方宣佈停火,但巴解仍在戰鬥。12日在貝魯特遭到猛烈轟炸一天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同意開始停火。
可是以軍與敘軍和巴解游擊隊仍發生大規模戰鬥。自7月24日以後,以軍除在被圍的貝魯特以外地區與敘軍發生個別戰鬥外,開始了對貝魯特西區巴解組織進行大規模重點進攻,巴解總部遭到空襲,巴解部隊雖然進行了頑強抗擊,但是遭受了重大損失。雙方再次同意停火後,8月21日,在聯合國部隊監護下,巴解部隊從貝魯特分散撤往8個阿拉伯國家。這次戰爭急劇惡化了中東地區局勢,同時也加速了以高技術武器為核心的軍備競賽。
通過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幾乎佔有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領土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部分領土,卻無力使其阿拉伯鄰國承認它在中東的永久合法地位。世界各國人民都希望阿以衝突早日和平解決。冷戰結束以來,阿以關係趨向緩和,和平進程已出現不可阻擋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