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現代高技術登上戰爭舞台-海灣戰爭

現代高技術登上戰爭舞台-海灣戰爭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併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準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鬥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什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沙特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衝突長期化、複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準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繫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3個師,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時30分,布什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月17日凌晨,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劃四個作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劃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闢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美軍統計,至地面進攻開始時,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為了實施地面進攻作戰,美中央總部陸軍也制定了具體戰役計劃,這就是“沙漠軍刀”計劃。該計劃事實上是「沙漠風暴」計劃的組成部分。計劃決定,由5個軍隊集團執行地面作戰任務。美第十八空降軍在整個戰線西部實施進攻,負責切斷科戰區伊軍同後方的聯繫;美第七軍在戰線中段擔負主攻任務,重點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第七軍右翼,依次是北線聯合部隊、美軍中央總部海軍陸戰隊和東線聯合部隊,他們將包圍科威特後方及科威特市內的伊軍部隊,牽制伊軍戰術和戰役部隊,其中北線和東線聯合部隊的阿拉伯部隊將負責解放科威特市。計劃制定以後,多國部隊從1月17日空襲之日開始至2月24日進行了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兩個軍數十萬人分別從原駐地向新的進攻出發地隱蔽機動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多國部隊向伊軍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攻,將海灣戰爭推向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首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以吸引伊軍統帥部注意力。隨後,東西兩端開始行動,以造成西端「關門」,東端「驅趕」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擔負主攻的美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先向北,隨後向東,殲擊伊軍主力部隊。伊軍在多國部隊進攻面前進行了頑強抵抗,後逐漸向北和西方向撤退,並點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隊控制,多國部隊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務。鑒此,布什總統下達了當日當地時間8時暫時停火的命令。
  暫時停火以後,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和願意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歷次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贊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參戰的43個師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4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鬥方式。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