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與王安石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宋神宗趙頊也算是一個名人。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搞過不成功的改革。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宋史.本紀》是這樣記載的:「斷然廢逐元老,擯棄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惜哉。」這一改革,不但未能奏效一時,反而導致黨爭分裂,互訐不止,北宋從此益發衰弱,最後引發靖康之難,趙構南渡。
清人趙翼在《王安石之得君》一文中,這樣描述趙頊與王安石:「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張法令,馴至靖康之難,人皆咎安石為禍首。而不知實根柢於神宗之雄心也。」這個趙頊,是個雄心勃勃的年輕皇帝,意在用武開邊,復中國舊地,以成蓋世之功。抱負很大,可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支持他。他的母親曹太后說得更白:「苟可取,則太祖太宗己取之,何待今日?」
並非所有和趙頊唱反調者,都是貪生怕死之輩,都是因循守舊之徒,都是心甘情願花大筆銀子和絲綢向遼人買和平的草包。旦凡頭腦清醒的人士都知道,面對冗官、冗員、冗兵、冗費的不可收拾,大宋王朝如同一艘超載的舊船,不馬上進行自我修繕完備,己經不能再承受任何風浪了。焉能再進行興兵討伐,恢復疆土的戰爭。
到處碰到的都是搖頭派,都是滅火器,弄得趙頊灰頭土腦,很是鬱悶。一日,他身著戎裝,頭戴金盔,來到後宮。想讓太后瞧瞧他的英武模樣。誰知兩位老太太看得直皺眉頭,趙頊大大地討了個沒趣。所以,王安石一出,讓這位皇帝一下子找到了知音。安石一出,悉斥為流俗。別思創建非常,突過前代。於是,帝遂適如所願,不覺如魚得水,如膠投漆,則傾心納之。就這樣,王安石將其多年積累下來的改革主張,順理成章地推行到宋朝的政治生活中。
宋神宗是要打仗的。不打仗,如何收復失地?不收復失地,如何建立不世之功勳?清人趙翼總結道:「欲用兵,必先聚財,於是青苗免役之法行欲聚財,必先用人,於是呂惠卿、章淳之徒進。雖舉朝爭之,甚至內而慈聖光獻太后,外而韓琦、富弼老臣,俱以安石不可用。而帝持之愈力,護之愈堅,故當時有謂帝與介甫如出一人者。」
說到底,理想主義的美麗言詞,最能打動的是熱血沸騰的青年。王安石和宋神宗的合拍,就是那近乎神話的光明前景。長於深宮,不諳世事的神宗,偏又有好大喜功之資,正好,安石出而遇之,宜其流毒不能止。
王安石的新法,也就是他的改革思路,早在宋仁宗時期,就曾小試鋒芒,但仁宗不是神宗,未予賞識,寢其言不用,淹蹇而歸。若干年後,神宗對他寵信有加,他也以聖人自居,要用他的新法,對大宋王朝作起死回生的挽救。而這位要打仗的年輕皇帝,在王韶取得熙河之勝後,一心求戰,厥後兵不敢用於北,而稍試於西,靈武之役,喪師覆將,塗炭百萬。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隨著戰爭的失利,元豐八年(1085)三月,三十八歲的趙頊駕崩於宮中。按照謚法「民無能名曰神」。下有一小注「不名一善」,故趙頊死後,謚為神宗。
神宗死後次年,元佑元年(1086)四月,王安石也離開人世。變法終歸於止,王安石的改革以失敗而告終,擁王派也作鳥獸散。
南宋的朱熹說:「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遭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而安石乃汲汲於取熙、河、洮、岷以恢疆宇,遂以財利兵革為先,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宣之際,而禍滋極矣!」
這也許是對這位「拗相公」作的比較準確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