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也可以算命?
你應該知道有這兩種人,一種是一大早迫不及待跳下床,且精神奕奕,活力飽滿。另一種卻很難在清晨順利起床,有些甚至要過了中午才會逐漸甦醒,到了晚上卻生龍活虎,愈夜愈美麗。
前者常被稱為雲雀或晨型族,後者則被視為貓頭鷹或夜行族。
雲雀族常受到讚賞,因為他們早睡早起,有紀律又有精神,是勤快一族。相反的,貓頭鷹容易被視為懶散、沒有自制力,因為日夜顛倒,生活好像總是亂糟糟。
實際上,是驅使他們睡醒的內在生理時鐘不同,不見得是偷懶或特別有毅力。但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如果影響到正常的社會生活和活動,又如何調整改變?
雲雀和貓頭鷹大不同
政大心理系睡眠實驗中心助理教授楊建銘表示,有愈來愈多的睡眠研究證實,雲雀和貓頭鷹打從內在的生理特徵就不太一樣。
像中樞體溫起伏的時間就不同。一般來說,人的體溫會在睡醒逐漸上升,意識也會慢慢清醒,體溫達到最高點後會再慢慢下降,人也會有睡意。研究發現,雲雀的體溫會在下午3點半達到最高峰,而貓頭鷹則是晚上8點,因此想上床睡覺的時間自然不同。
再如壓力荷爾蒙可體松,雲雀在一大早就會多泌很多,濃度比貓頭鷹高出許多。而雲雀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也比貓頭鷹早,一般來說,人體在睡前一個小時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體內有較多的褪黑激素會較有睡意。
更有趣的是,雲雀和貓頭鷹的心理特質也不太一樣。雲雀比較內向、誠實、光明正大、有強烈的驅動力。貓頭鷹則比較外向、衝動,智商測驗分數較高,但也比較容易憂鬱。
出生季節竟然也會影響內在的生理時鐘。研究發現,在秋冬出生的寶寶,比較容易成為早起的雲雀,而春天和夏天的寶寶則容易成為貓頭鷹。
年紀也是另一個變數。剛退休的台大精神科醫師李宇宙在《睡眠醫學》書中解釋,十幾歲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多少有夜貓子的傾向。而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鐘很容易往前移,早於一般人的作息,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年齡漸長的演變結果。
儘管生理時鐘有個別差異,但部份也受到後天生活習慣的影響,楊建銘提醒。像有夜貓子傾向的年輕人,如果喜歡沒日沒夜的上網或貪戀夜生活,放任自己晚睡,很容易成為不折不扣的夜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