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第一次瓜分
教皇子午線是1493年5月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線。規定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線為分界線,並把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劃歸西班牙,以東的一切土地歸葡萄牙。1494年,西葡兩國又締結托德西拉斯條約,把這條線向西移動270里格。當時西班牙人認為自己在這個條約中佔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實際上這條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繞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據點。
地理大發現時哥倫布和達·伽馬的地理發現提出了關於新發現地區的主權歸屬問題。當時流行兩種觀念:第一,基督教國家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主權歸屬。早在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就頒布一道敕書,把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發現的領土送給葡萄牙人。
當哥倫布在第一次探險中發現美洲後回到西班牙時(當時他相信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西班牙宮廷害怕葡萄牙和它爭奪這個新發現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土地的主權。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後,西、葡兩國為爭奪殖民地、市場和掠奪財富,長期進行戰爭。為緩和兩國日益尖銳的矛盾,由教皇亞歷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調解,並於1493年5月4日作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league,1里格合3海里,約為5.5千米)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劃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線西屬於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線東則屬於葡萄牙人的勢力範圍。根據這條分界線,大體上美洲及太平洋各島屬西半部,歸西班牙;而亞洲、非洲則屬東半部 ,歸葡萄牙。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1481~1495在位)對此表示不滿,要求重劃。1494年6月7日西、葡兩國簽訂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將分界線再向西移270里格,巴西即根據這個條約被劃入葡萄牙的勢力範圍。這條由教皇作保規定的西、葡兩國同意的分界線,開近代殖民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範圍之先河。
當麥哲倫的船隊航抵摩鹿加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以後,西、葡兩國對該群島的歸屬問題又發生了爭執。1529年雙方又簽訂《薩拉戈薩條約》,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處再劃出一條線,作為兩國在東半球的分界線,線西和線東分別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勢力範圍。西、葡兩國首次瓜分了整個地球,瘋狂進行殖民掠奪。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的國王、諸侯、貴族們聯合起來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在近兩百年時間內,不但給敘利亞、巴基斯坦、拜占庭各族人民帶去了可怕的災難,而且使西歐人民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再加上統治階級的有意挑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情緒極為嚴重。1415年,葡萄牙王若望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毛裡塔尼亞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亨利,於1445年航海到達赤道。亨利熱衷於反伊斯蘭教,而且還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雖然這一切還只是「紙上談兵」的幻想,可是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教皇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說:「凡尚未被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於是,葡萄牙殖民者便更加肆無忌憚地把魔爪伸向非洲。從15世紀中葉開始,葡繼強佔撒哈拉、岡比亞、達荷美之後,又於1462年侵佔佛得角群島和塞拉里昂,1471年侵佔幾內亞和加納,並將加納改為黃金海岸,1472年侵佔尼日利亞,1475年占科特迪瓦將它改為象牙海岸,1482年占安哥拉。葡萄牙殖民者在這些地方建立據點後,就搜掠象牙和香料,強迫黑人為他們採掘黃金,後來甚至把黑人販往美洲當奴隸。
可正當葡萄牙殖民者興高采烈、春風得意之際,由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所資助的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美洲。這對於打算獨吞全世界的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來說,無異是對葡萄牙利益的嚴重侵犯,可這時在位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又公開發出宣告曉諭說:「我已將哥倫布已經尋獲及正在探尋之新地,全托付給了西班牙管理。」西班牙殖民者聽了當然喜出望外,可對本已窩了一肚子火的葡萄牙殖民者來講,這正如火上澆油。在這以前葡萄牙原本一直是把征服新屬地、進行帝國的大擴張和「傳揚天主教」這兩件事,看作自己獨家的專利的;而亞歷山大六世的宣告,等於取消了葡萄牙的特權和專利。因此葡王除惱羞成怒地向教皇極力抗爭外,同鄰國西班牙的關係也一下子緊張了起來,雙方為此劍拔弩張,大有大動干戈之勢。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見此情景,只好出面調停。1493年5月4日,教皇作出決斷:「雙方以子午線為界,線西歸屬西班牙,線東歸屬葡萄牙。」同時又加授西、葡兩國一項新的「保護傳教」特權,即:兩國在各自歸屬範圍內,有宣傳天主教的「權利」,包括任命主教和劃分教區的「權利」。這也就成了後來葡萄牙頑固堅持他在東方(包括中國和日本)掌有「保教權」的由來和所謂依據。經過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這次調停,西、葡兩國總算坐了下來,雙方通過一輪又一輪的談判,終於在1504年簽訂了「陶爾代西裡雅斯條約」並經由繼任教皇猶利阿斯二世於1506年給予批准。但同時也在相當限度內,將前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決定略加了修改。即:將西葡兩國的勢力範圍分界線,定到了從佛得角群島以西370里加(1里加=5。92公里)外起。因此南美的巴西便歸屬了葡萄牙,這就是西方國家歷史課本中所謂的「教皇子午線」這一稱謂的由來。
這條「教皇子午線」僅在確定後的30多年裡,就受到了兩次較大的挑戰。首先是1500年突破了西經46度經線佔領了南美洲的巴西;緊接著,1522年,麥哲倫和他的同伴完成了環球航行還闖入了屬於葡萄牙拓殖範圍的菲律賓並佔領了它,「教皇子午線」沒有確定其在東半球邊界的弊端顯現了出來。
面對這種類情況,西、葡兩國在1529年又不得不對「教皇子午線」做出調整,調整後的「教皇子午線」使西班牙獲得了獨佔美洲的權利,葡萄牙對巴西的佔領也獲得了承認。今天拉丁美洲的範圍,很大程度上是由這條「教皇子午線」決定的,並由此形成了拉丁美洲的西語區和葡語區。而拉丁美洲的獨立浪潮,正是從西屬拉美地區爆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