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爲何將開國元勳殺個精光
公元1328年,圖帖睦爾做了大元帝國的第十二任皇帝,史稱元文宗。就在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孤莊村旁的一間破舊的二郎廟裏,朱陳氏又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重八。
朱重八的高祖,朱百六;朱重八的曾祖,朱四九;朱重八的祖父,朱初一;朱重八的父親,朱五四。
——曆數其高、曾、祖、考,不曾有一個正兒八經的名字,可見,他祖祖輩輩,確乎是貧困得無以複加,掙紮在生存線上,浮沈于社會底層,不識溫飽,不沾文墨,更不曾有過序齒列班的非分之想……然而,就是這個娃娃,後來卻成了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一個叫貪官汙吏、功臣勳舊乃至于碩儒巨擘們膽戰心驚、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的殺人魔王。
少小的朱元璋是不幸的。他上面有一群哥哥、姐姐,勉強讀了幾個月的私塾之後,他就開始給人家放牛。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他的父親、母親和大哥在幾天之內相繼去世。僅存的二哥決定外出逃荒,便把這個尚未成年的弟弟交給了皇覺寺,讓他出家做沙彌,這樣,他就可以吃上一碗活命的齋粥。這一年,朱元璋才十六歲。
不過,饑荒和瘟疫並沒有繞過寺廟,五十天之後,皇覺寺也幾近斷炊,僧衆紛紛逃離,住持高彬法師給了他一領袈裟、一只缽盂,對他說:“孩子,寺裏無法養活你了,你也出門化緣去吧。”
化緣,實際上就是乞討。就這樣,這個披著袈裟的小叫花子,南下合肥,西入河南,北上汝州、陳州,東向亳州、颍州,四年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皇覺寺。
對于這段難忘的曆程,他曾有過一段精彩的回顧:
衆各爲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爲,百無所長。……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皇陵碑》)
這時候,反元義兵四起,六根未淨的朱元璋蠢蠢欲動,他在伽藍神前禱告:蔔逃,不利;蔔守,不利;蔔“舉大事”,大吉。于是他脫掉袈裟,直奔割據濠州的紅巾軍郭子興部,當上了一名最低等級的兵頭,官爲“九夫長”。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他作戰勇敢,儀表堂堂,更重要的是他心有機謀,每戰必勝,很快就獲得了郭子興的青睐,郭子興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他一躍而成爲郭子興的嫡系親信,乘龍快婿。
不過,朱元璋並非久居人下之輩,他打著郭子興的旗號另立新軍,創建了自己的人馬和地盤。
1354年,下滁州。1355年,誘斬陳野先,下采石矶、溧水、溧陽、句容、蕪湖。1356年,攻占金陵(元代稱集慶路),把這塊虎踞龍盤之地改名爲“應天府”。這時候,郭子興已死,朱元璋自稱“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
1363年,滅勁敵陳友諒于鄱陽湖,陳友諒中流箭而死。
1367年,滅勁敵張士誠于平江,張士誠被俘自缢身亡。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稱帝,改國號爲“大明”。
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元末災變,群雄四起,劉福通、芝麻李、韓林兒、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還有方國珍、陳友定等等,一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英雄豪傑,虎視眈眈,逐鹿中原。十幾年的南征北戰,終于讓朱元璋這個從貧民窟裏走出來的放牛娃、小沙彌,躍上了權力的頂峰!
時乎?命乎?——人們對朱元璋的成功之道進行了許多有趣的探討。
有人說,他出身貧賤,深知民間疾苦和社會弊端,他的部下攻城略地之後,不妄殺,不擄掠,大得民心。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人說,他從士兵、九夫長做起,直到元帥,深谙行伍之道,既有運籌帷幄的指揮才能,又有堅毅果敢的人格魅力,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審時度勢,量力而爲,所以每戰必勝,每攻必克。
還有人說,成功的英雄後面總有一位堅強的女性,站在他後面的就是在民間廣有盛譽的馬皇後馬大腳。馬皇後有膽有識,深明大義,不只在危難中每見真情,而且在團結將士、調協君臣關系上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如果僅是以上幾點,則仍然是遠遠不夠的。朱元璋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他善于網羅人才,在身邊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他們爲奪取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勳。特別是出生于濠州、鳳陽一帶的朱元璋的同鄉們,更是對他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出生入死,承擔了巨大的苦難和犧牲。
大明王朝建立之後,論功行賞,這些人理所當然得到了高官厚祿。據洪武四年(1371)統計,在朱元璋的家鄉人中,封國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朱元璋除賞賜他們大量土地外,還頒有可以免死幾次的鐵券。其余在府、部、司、院中任要職者不計其數。這些人以李善長、胡惟庸爲中心,形成了一個聲氣相通、姻親相連、威風顯赫的權勢集團,人們稱之爲“淮西幫”。
但是,好景不長,從洪武十三年(1380)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短短的十四年中,朱元璋大開殺戒,把所有的開國元勳、文武耆舊幾乎殺了個精光。“淮西幫”土崩瓦解!
大屠殺,大滅絕,冤毒慘戚,叫後世讀史者拍案驚奇,欷歔不已!人們不禁要問:是殺人者本性邪惡、忘恩負義、自食其言呢,還被殺者惡貫滿盈、罪有應得、咎由自取?
胡惟庸之死
第一個用來開刀的是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投奔朱元璋,從最低的元帥府奏參做起,後曆任主簿、知縣、通判、太常寺少卿。洪武三年(1370),因姻親關系而受到李善長的提攜,官拜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代汪廣洋爲中書省左丞。以後又拜右丞相,繼而爲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術,頗得朱元璋寵信,常常形成一人獨相的局面。
胡惟庸聰明絕頂,但並非安分守己之輩。他利用宰相高位,獨攬政務。臣下的奏章,他先行拆閱,對他不利的隱匿不報;官員的生殺升黜,他也常常不經奏報而獨斷專行。一些趨炎附勢之徒“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明史》)。
這一切,朱元璋看在眼裏,不動聲色。
大將軍徐達對胡惟庸所作所爲深爲不滿,向朱元璋作了彙報。胡惟庸則唆使他的喽啰反告徐達,把事情攪成一團渾水。
這一切,朱元璋也看在眼裏,仍是不動聲色。
有一天,胡惟庸的兒子招搖過市,墜馬,死于過路的馬車輪下,胡惟庸不問青紅皂白,把那個馬車夫殺掉解恨。事後,他心中惴惴不安,于是選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日子,准備了一套又一套的借口和說辭,向朱元璋訴說了他的失子之痛和悔恨之情。朱元璋仍是不動聲色。半晌之後,才冷冷地說出了一句話:“殺人償命。”
胡惟庸想用大量的金帛補償死者以贖罪,得到的答複是“不許”。
胡惟庸冷汗淋漓,這才知道陷入了滅頂之災。據《明史》記載,他糾集了幾個鐵桿哥們,打算铤而走險,但也因勢單力薄而遷延。
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國(今越南中南部)入貢,胡惟庸竟隱匿不報。這件事被朱元璋察覺了,在他的追問之下,中書省把責任推給禮部,禮部則把責任推給中書省。朱元璋大怒,拘押了所有官員,窮追主事者,立貶右丞相汪廣洋于廣南,隨後賜死。胡惟庸的好日子也終于走到了盡頭。
洪武十三年正月,禦史中丞塗節告發胡惟庸與禦史大夫陳甯等人謀反,經廷審,也攀連到了塗節。塗節是首告,本可免死,但群臣認爲:“節本預謀,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可不誅。”(見《明史》)此次朱元璋“從谏如流”。結果,胡、陳、塗三人及其家族被誅,牽連到此案的僚屬、黨羽、親朋共一萬余人也先後被誅。
其中,最爲無辜的是宋濂。宋濂是明初大儒,曾爲太子之師,編修《元史》,其孫宋慎因有“知情不舉”之嫌,便被下令拘捕、下诏獄處死。此時宋濂已年過七旬,隱居浦江,也被錦衣衛抓捕至京,幸有馬皇后極力勸谏,免死,被發配茂州,死于中途的奉節。
順藤摸瓜剿“奸黨”
朱元璋並沒有放下屠刀,“胡惟庸案”也沒有就此了結。
五年之後,“胡惟庸案”又起,有毛響糖者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以及李存義的兒子李佑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如獲至寶,先把此二人流放到崇明島安置。
又五年,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胡惟庸被殺十年之後,李善長的一個親戚丁斌因別的罪名被捕,供出了當年胡惟庸謀反,曾派李存義、李佑向李善長遊說。李善長知情不報,因此也是個“胡黨”。朱元璋早就想挖掉這根“淮西幫”的台柱子,借題發揮,以“(李)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同時問斬。曾被朱元璋譽爲“開國第一功臣”的李善長,也在皇帝恩賜的一條繩索下,結束了他七十七年艱難的行程。
與此同時,吉安侯陸仲亨的家奴也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爺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一場“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而來。受此牽連的還有楊璟、朱亮祖,都是“瓜蔓抄”,被滿門抄斬,直殺得血流成河,遍野血腥。
據統計,因受胡惟庸一案牽連而慘遭屠戮的達三萬多人,絕大多數是出生入死的開國功臣和他們的家屬,其中享有公、侯爵位的近二十人。
兩年之後,還有一位靖甯侯葉昇因“交通胡惟庸”而被補殺。此時距胡惟庸之死已是十多年了。
後世史家每每論及此處,就會反諷:豈有首逆已死,同謀之人十余年始敗露者?
爲了平服人心,朱元璋還特地頒布了一部《昭示奸黨錄》,把這些“奸黨”的罪狀、審訊過程、供詞一一公布,以示他執法公正嚴明。
但是,死去的已經死了,無法辯駁;活著的僥幸逃得一劫,誰敢吭聲?朱元璋想怎麽編造,就可以怎麽編造,後世的人怎能相信這些供詞是真?
斬盡殺絕的藍玉案
不過,朱元璋仍沒有放下屠刀,血腥的屠殺也沒有停止。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獻揭發大將軍藍玉謀反,一場新的大屠殺又拉開了序幕。
藍玉,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之妻弟,最早隸屬常遇春帳下,因作戰勇敢,所向皆捷,積功至武德衛指揮使。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北元蒙古勢力依然雄踞漠北,與明朝對峙。爲了消除隱患,明朝邊將與北元展開了長期的角逐,藍玉便是在幾次北征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洪武十一年(1378),藍玉因參與討平西番而晉升爲永昌侯。
洪武二十一年(1389),藍玉率軍十五萬北征,風餐露宿,進軍千裏,結果大獲全勝,虜獲元軍官屬三千,男女七萬七千人,金銀駝馬不計其數。朱元璋喜不自禁,把他比做漢之衛青、唐之李靖,晉封爲涼國公。
他爲大明王朝建立了赫赫功勳,成爲洪武後期最勇猛的將領。然而功高震主,他也爲自己種下了禍根。
洪武二十五年(1392),正當他躊躇滿志,請征民丁,准備討伐“百夷”之時,朱元璋突然命令他班師回朝。他到京時已是第二年二月,錦衣衛蔣獻的揭發帖也應時而至。
二月初八,藍玉上朝,被當廷收禁。次日,收監于錦衣衛,獄詞雲:“(藍)玉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舻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爲變,將伺帝出耤田舉事。”(《明史》)意思是,藍玉勾結黨羽,准備在皇帝外出視察農牧生産的時候發動政變。
兩日後,即二月初十,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將藍玉處死。由藍玉案蔓引株連的,除獄詞所列侯、伯之外,還有察罕、張溫等,被連坐族誅的達一萬五千多人,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爲了平服人心,朱元璋又特地頒布了一部《逆臣錄》,照例把這些“逆臣”的罪狀、供詞一一公布,昭告天下。
胡、藍兩案,幾乎把所有的開國元勳、功臣宿將一網打盡。而對于那些與胡、藍兩案毫不相幹的重臣貴戚,朱元璋也頻頻出手,毫不留情。
颍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本在河南、山西一帶練兵,與藍玉了無關系,藍玉案發後他們也被召回,既未拘捕,也未審訊。安居一年多後,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一月,傅友德被賜死。三個月後,即二十八年(1395)二月,馮勝也被無緣無故地賜死。
傳說,戰功第一的徐達因爲一向反對胡惟庸,所以無法牽連進“胡黨”;他死時藍玉案還沒有爆發,當然與“藍黨”也無關,但是他也沒能幸免。洪武十八年(1385),他患上了極爲凶險的背疽,按中醫的說法,背疽忌吃蒸鵝。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鵝給他吃。皇上所賜,不敢不吃。徐達明知皇上不希望他繼續活下去了,只好當著來人的面,流著眼淚吃下蒸鵝,沒有幾天就一命嗚呼了。
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預感到主公疑忌功臣,衆醉而獨醒,于洪武三年(1370)就告老還鄉,還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了“免死券”。第二年,朱升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二歲。但他的兒子朱同卻沒有得到“免死券”的庇護,最後還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賜自缢。令人欷歔不已。
這樣,終洪武一朝,在明初開國功臣中,身爲公侯而得以幸存者,僅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