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波音B-47轟炸機

波音B-47轟炸機

波音B-47同溫層轟炸機是擁有六具噴射發動機的長程中型轟炸機。它的設計目的是以高亞音速的速度自高空穿透蘇聯的防線,以核彈攻擊蘇聯本土。在現代大型噴射客機上所見到幾個重要特徵,包括大型後掠翼跟安置於機翼下的發動機夾艙設計,都已經出現在B-47上。

B-47轟炸機於1951年正式進入美國空軍服役。雖然它在服役期間從未參加過任何一場戰爭,但它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承擔了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戰略轟炸主力的重任。在將此重擔移交給B-52之後,B-47仍持續擔任戰略轟炸機一直到1965年。除戰略轟炸任務之外,部分B-47進行改裝以擔當其他任務;其中包括了空中偵照,電子偵查跟氣象觀測等不同任務。B-47擔任偵查機至1969年,並擔任實驗機到1977年為止。

B-47的設計源自於波音針對美國陸軍航空軍於1943年所提出的一項轟炸、偵查兩用噴射機的需求草案。一開始,波音公司提出了一型基本上為縮小版B-29再加上四顆噴射發動機的設計 。1944年,美國政府對這型飛機的需求逐漸具體化,要求新設計的轟炸機要能夠達到最大飛行速度800 km/h,巡航速度725 km/h;並且同時要擁有3,500哩作戰半徑,及45,000呎的作戰飛行高度。

針對這項新的要求,1944年12月北美航空,康維爾,波音與格倫馬丁相繼送出了新型長程轟炸機的計畫案。由於風洞測試結果顯示波音原本的設計發動機位子過大的阻力,波音為此而重新修改設計,將四具發動機埋入前機身之中。經過計畫審查,美國陸軍航空軍決定通過了全部四家公司的計畫,並要求北美公司與康維爾公司專注於四發動機的設計(日後成為B-45與XB-46),波音與馬丁公司則研究六發動機的設計(B-47與XB-48)。於此同時,新型轟炸機所使用的發動機亦決定為通用公司所發展的TG-180噴射發動機。

1945年德國投降之後,美國陸軍航空軍組成科學委員會對德國的航空實驗室做了近兩個月的調查,以了解有哪些科技將可為美方所用。其中一位波音公司的工程師,George S. Schairer在翻閱德國人對後掠翼接近音速時所做的研究時,頓時了解到該項研究對波音新型轟炸機設計所存在的潛在巨大意義。於此之故,他立刻通知在美國本土的波音公司,建議立刻停止發展平直翼型的轟炸機,轉而發展後掠翼型的機種。 在波音工程師 Vic Ganzer 的分析之後,他認為最佳的後掠角應該是35度左右。因此波音的航空工程部門立刻修改了原本的 Model 432 設計,在1945年9月向美國陸軍航空軍遞交採用大角度後掠主翼與尾翼的 Model 448設計。然而,Model 448型的發動機配置方式並不為美國陸軍航空軍所青睞,因此,波音再度修改了機身的設計,將原本半埋在機身前後段的發動機改以吊艙的方式懸掛於主翼之下。此設計終為美國陸航所接受,因此波音便基於此型設計繼續發展此型轟炸機。由於轟炸機的機翼過薄,沒有空間收納機輪,因此最後波音採用了腳踏車式的起降機輪配置。同時由於這種機輪的配置使飛機在地面時無法前後傾仰,因此機輪特別經過設計,以讓B-47起飛時不必經過傾仰即可位於適當的起飛角度。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