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
管理員
東大寺,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雜司町,是華嚴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余年的歷史。1998年作為「古奈良的歷史遺跡」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佛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立的。東大寺是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另外有西大寺。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盧舍那佛。東大寺院內還有南大門、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南大門有很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二月堂能夠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東大寺之起源較大佛的鑄造稍早,8世紀上半葉大佛殿以東,若草山麓建立起了寺院的前身。據『東大寺要錄』記載,天平5年(733年)若草山麓創建的金鐘寺是東大寺的起源。另有一說,據正史《續日本記》載,神亀5年(728年),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皇子菩提早逝,為此在若草山麓設山房,常住有僧侶9人,此為金鐘寺之前身。據載金鐘寺在8世紀中葉設有羂索堂、千手堂等,據推測羂索堂應為現在的法華堂(又稱三月堂、本尊為不空羂索觀音)。天平13年(741年)國分寺建立之詔發布,翌天平14年(742年),金鐘寺被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寺名為金光明寺。大佛的鑄造始於天平19年(747年),「東大寺」之寺號應該是始於此時。另外,監管東大寺建設的「造東大寺司」的可考最初史料記載為天平20年(748年)。聖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是在天平15年(743年)。當時,都城為恭仁京(今京都),天皇行宮是位於恭仁京東北的紫香樂宮(今滋賀縣甲賀市),大佛鑄造也在當地開始。此後聖武天皇短期間內屢次遷都,2年後的天平17年(745年),定都平城京的同時在現在的東大寺所在地開始了大佛的鑄造。這是一項艱難浩大的工程,大佛鑄成以後,天平勝寶4年(752年)天竺(印度)出身的僧人菩提僊那主持了大佛開眼會。大佛鑄造完成後大佛殿的建設工事又接著開始、天平寶字2年(758年)竣工。歷史上,東大寺曾多次毀於火災及地震,現存遺址於1709年建造。奈良時代的東大寺奈良時代的東大寺的伽藍南北方向上南大門、中門、金堂(大佛殿)、講堂直線排列,講堂的北側的東,北,西三方向為僧房,僧房以東是食堂,南大門和中門之間左右東西有兩座七重塔,推斷高約100米。周圍圍有迴廊。天平17年(745年)起工到伽藍全部完成花費了幾近40年。奈良時代有南都六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成實宗、俱舍宗),當時的六宗「宗派」劃分不比現在嚴格,將之理解為「學派」或許更為貼切,當時寺院通常兼學多宗的經論。東大寺在近代以後雖被歸為華嚴宗,在奈良時代是六宗兼學之寺,大佛殿內有收納各宗經論的「六宗廚子」。平安時代空海在寺內設立真言院,加上真言宗、天台宗成為八宗兼學之寺。東大寺大佛殿(金堂)盧舍那大佛多聞天像(金堂東北隅)廣目天像(金堂西北隅)東大寺境內地圖大佛殿南大門鐘樓法華堂二月堂中門戒壇院基本資訊 原名 東大寺 平假名 とうだいじ 羅馬拼音 Tōdai Ji 所在地 奈良県奈良市雑司町406-1 宗派 華嚴宗大本山 本尊 盧舍那佛(國寶) 創建年份 8世紀前半 開基者 聖武天皇 別稱 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 禮所等 南都七大寺1番(大佛殿) 文化財 國寶:金堂(大佛殿)、南大門、盧舍那佛(大佛)等重要文化財:中門、石造獅子 等
東大寺位置
查看詳細資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