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日本皇軍二戰主戰車-九七式中戰車

日本皇軍二戰主戰車-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是日本八九式中戰車的後繼車,分別是裝載57毫米口徑九七式戰車炮的基本型九七式和47毫米口徑一式炮的九七式改

性能
安裝九七式57公釐短砲管,主要是用於支援步兵,反戰車能力很弱。1939年它首次在諾門罕戰役中亮相,在當時在對德軍的一號坦克、二號坦克、蘇軍的BT-7、T-70等時並不落後,而且甚至還是諾門罕戰場上雙方最大的坦克。但隨坦克技術的發展後來為對抗盟軍新型坦克換了新型的砲塔,砲塔安裝一式47公釐口徑長砲管,此謂九七式改,後來的一式中戰車也是採用同樣的武裝。但是由於47公釐口徑砲彈的重量太輕,導致動能流失的快,隨著距離一遠砲彈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

97式生產量
1938: 110
1939: 202
1940: 315
1941: 507
1942: 28
總計: 1,162

97改 (47 mm炮):
1942: 503
1943: 427
總計: 930

戰歷
九七式首先用於1939年的蘇日諾門罕戰役。之後大規模用於中國戰場和南太平洋戰場,九七式中戰車的裝甲太過薄弱,最厚處不過30公釐厚,美製37公釐反戰車砲能輕易貫穿。當九七式中戰車在面對美軍M4中戰車時顯得相當脆弱,M4中戰車能在1000公尺處擊破九七式中戰車,而九七式中戰車要在200公尺處才能貫穿M4中戰車的正面裝甲,因此處於一面倒的慘況。1945年7月美軍組織了一次對97式的射擊試驗,結果發現M3式37MM反坦克炮在一百碼距離上從正面對車到夾角45度都能擊穿任何部位,在350碼上正面對車也能擊穿。在1944年末到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期間,日軍裝甲兵甚至只能以在車前裝置炸藥衝撞對方的方式攻擊美軍坦克;1945年1月17日在菲律賓烏達內塔,第7戰車聯隊第3中隊的和田小十郎小隊長用三輛97改埋伏,全部損失後擊毀三輛M4坦克,是該型坦克最成功的對坦克戰例。


基本規格

總重
15.8噸
全長
5.50米
寬度
2.34米
全高
2.38米
操作人數
4

裝甲厚度、類型
正面25mm表面硬化鋼,側面20-25mm,後部20,頂部10,底部8MM,炮盾50MM[2]
主要武器
57mm九七式炮
次要武器
兩挺九七式車載重機槍
發動機
V-12 21.7 l
輸出功率
170 hp (130 kW)
推重比
11 hp/公噸
懸掛系統
雙臂曲柄
最大行程
210公里
最大速度
38 km/h 23.6 mph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