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匈奴失蹤之謎

匈奴失蹤之謎

匈奴哪裡去了?馳騁10個世紀,又消失10多個世紀.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統萬城,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隨著它在沉睡千年之後浮出沙海,中國文物部門已經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恢復性修繕工作。
在這個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不禁會問:這沙漫牆頭的古城難道就是匈奴的遺響,在中國北方馳騁了10個世紀又消失10多個世紀的匈奴哪裡去了?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歷史上一度十分強盛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爭戰、遷居、再爭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西元6世紀後基本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肌體之中,或者說其所經地區其他民族或多少都帶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約西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併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已。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複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影響了世界歷史。

  著名民族史專家、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偉洲教授說:「歷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隸制帝國之時,中原則建立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制帝國。隨著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以及匈奴跟其他遊牧民族間關係的發展,匈奴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了三四百年。終在內外交困等諸多因素之下,許多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近則中亞遠至歐洲),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吞併、臣服、遷居等形式最後漸漸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為匈奴後裔之一的統萬城建造人——赫連勃勃,其部名鐵弗匈奴,就是匈奴人與鮮卑族通婚的後代。

  都成了鮮卑人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謂「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幹說:「西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西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黎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匈奴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一樣

  寫有10餘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幹認為,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裡那斯,其後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他說:「西遷的匈奴人在西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

  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奴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遊」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後裔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西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係。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