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怎麼過「七夕節」
中國古代女子怎麼過「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銀河的日子。故時人亦稱其是中國的「情人節」,而中國古代則稱為「女兒節」或「乞巧節」,並留下許多別緻有趣的風俗。
七夕這天,江南一帶的女子都要以槿樹(做菜園或家院籬笆的矮樹木)葉洗頭髮。
相傳,這天晚上織女會在銀河洗髮去會牛郎。織女對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淚,都灑落在那槿樹葉上,開出淡紫、粉紅或潔白的花兒。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會挎著竹籃子去採摘槿樹葉,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頭。
在七夕夜深人靜之際,少女們還會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樹籬笆旁,相傳可以偷聽到織女相思的哭泣聲。有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另如雨。
元朝京城一帶在這天要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娘家過「七夕節」。「宮廷、宰輔、士庶之家,鹹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占卜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析津志》)
相傳牛郎織女又合稱「靈匹」。唐代詩人李嶠《奉和七夕應制》詩曰:「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因此,古代民間又將七夕稱為「乞巧節」,女子們便在這天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巧」:
一曰卜巧。「卜巧」即卜問女孩子將來是否心靈手巧、巧到何程度?《開元遺事》有載:唐玄宗與諸妃每至七夕晚上,便會聚集清華宮就宴,讓宮女們將蜘蛛放進一個小錦盒裡,察看蛛絲的細密,用以卜問巧的程度如何。《夢梁錄》則說,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膽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
二曰賽巧。民間女子們比賽穿針引線,誰穿得快,誰便得巧。《荊楚歲時記》說:「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則以麵粉和糖,製成各種形狀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陳於庭中,佐以蓮蓬、白藕、紅菱之類。對目穿針,祈織女賜以巧技。有詩曰: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將余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三曰乞巧。七夕前一天,女孩子們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陽下曝曬半天。中午時分,每人將繡花針(或用新掃帚梢頭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後觀察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被認為是「巧得巧」。如果針影或粗或細或直,毫無花樣者,便認為是「乞得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