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以說是總體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課題。在九十一年的學測中,也出現了這樣的題目。(91學測社會科第69題)由於這是比較屬於經濟學專業領域的問題,不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或公民的教材中,大多數的高中課本也就沒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為了各位同學以後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社會上的經濟問題,本書在此將這兩種政策作一個比較清楚的說明。

1. 財政政策︰所謂的財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以財政手段,也就是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去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一般來說,所得低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也就是所謂景氣不好的時候,可以利用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手段來刺激產出,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相反的,在景氣過熱,國民所得高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可以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賦,以降低總需求,並抑制物價膨脹,稱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

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因斯的理論,根據凱因斯的理論,由於工資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例如工會),因此沒有向下調降的可能。如果要解決失業問題,只有從提高總需求著手。總需求是由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淨額構成的,政府能作的,就是直接增加政府消費,或是透過減稅的手段來提升民間消費和投資。在提高總需求的同時,免不了要付一些物價上漲的代價,但是這是值得的。

大多數的政府都是凱因斯學派的信徒,日本在對付近十餘年來不景氣的時候,提出了許多次的振興景氣方案。而日本在過去的經濟成長,也確實是由出口所帶動的。至於我國,在行政院張俊雄院長任內提出八一○○行動方案,也就是根據這一套理論。

(2)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就是指透過調整利率和控制貨幣供給量等手段來影響經濟景氣的做法。財政政策的主導權在行政院,貨幣政策的主導權則在中央銀行。在介紹貨幣政策之前,要先把利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利率其實就是貨幣的價格,是由貨幣的供給量和需求量決定的。當貨幣市場上貨幣的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利率就會下降。當貨幣市場上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利率就會上升。例如台灣目前大家的投資和消費意願很低,不太願意花錢,也不太願意借錢,那就表示對貨幣的需求很低。同樣的,既然大家不願意花錢,就會把錢存在金融機構,於是就造成貨幣供給額增加。在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底的時候,由於美元大幅貶值,國際市場的資金湧向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其中有部份流入台灣,中央銀行為了避免台幣大幅升值,於是用新台幣購入大批美金,這些由中央銀行釋放出來的台幣,也會造成台幣的供給量增加。於是新台幣的供給量大過需求量,便造成了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底的一波降息風。

理論上,利率降低將可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因為大家會覺得錢放在銀行也沒什麼用,就會把它拿出來花掉。企業界會覺得借錢來作生意的時候,資金成本降低了,所以就願意作更多的投資。因此,在景氣不好的時候,中央銀行會擴大貨幣供給額和降低利率;在景氣好的時候,中央銀行會降低貨幣供給額和提高利率。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




(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爭議︰凱因斯學派興起於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裡頭的失業問題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早期的凱因斯學派較重視財政政策,晚期的凱因斯學派則重視貨幣政策。但是以傅利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12~ )為首的重貨幣學派,卻反對凱因斯學派的講法。貨幣學派認為,凱因斯學派主張政府介入市場機能,會導致經濟景氣的過度波動。除了所得分配、公共財和外部性等議題外,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機能的干涉。中央銀行要做的,是讓貨幣供給額保持一個穩定的成長,用法則來代替權衡。

到了1970年代,出現了兩次的石油危機,造成所謂停滯性膨脹(stagflation),也就是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同時上升的現象,形成了對凱因斯學派新的挑戰。因為根據凱因斯學派的理論,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有一個反向的關係︰失業率高的時候,表示經濟不景氣,物價上漲率會低;失業率低的時候,表示經濟繁榮,但是同時也會付出物價上漲率高的代價。這樣的事實,同時也已經被經濟學家菲力普(A. W. Phillips, 1914~1975 ) 在1958年發表的論文所證實。根據原始的菲力普曲線,失業率和工資上漲率呈現反向的關係,失業率高,則工資上漲率低。藉此,經濟學家發展出常用的菲力普曲線,用來解釋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的關係。在石油危機發生之前,菲力普曲線是非常好用的工具。

但是石油危機發生了,於是出現了另一批經濟學家,稱為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以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 1937~) 為首。他們認為,中央銀行任何被社會大眾預期到的貨幣政策,都無法達到效果。只有在社會大眾預期以外的政策,才會生效。




(4)我國目前的狀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我國財經當局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就實際的效果而言,是相當有限的。拿財政政策來說,由於政府的效率確實比較低落,因此同樣的一塊錢,政府用起來的效果就比民間差很多。同時,政府的支出,往往也著眼於收買選票,而不是振興經濟。至於政府所採取的減稅措施,像是減收銀行營業稅、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等,一般都認為是劫貧濟富的減稅法,對刺激景氣的效果有限。但是政府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已經使得我國政府在民國九十一年年中所累積的未償債務餘額達到新台幣二兆九千億元以上。另外再看看鄰近的日本,日本政府所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也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至於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雖然努力地調降利率,但是往往卻只有存款利率下降,放款利率卻文風不動。因此,靠利息過活的民眾因為存款利息減少而縮衣節食,需要借錢的民眾卻也沒有因為放款利率減少而得到什麼好處。

至於台灣的不動產市場,政府想辦法補助民眾借錢買房子,卻不願意讓房價掉下來,於是有的民眾賺了利息,卻賠了房價。多數的人,則是在旁邊看熱鬧。更嚴重的是,因為台灣地區的失業率持續上升,連工作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買房子。因此,貨幣政策的效果相當有限。再看看日本,日本的存款利率已經接近○%,日本的經濟還是不景氣。日本的表現,可以說是狠狠地羞辱了主張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也許該認真想想,經濟問題可能不是數學所可以解決的。多讀點哲學、歷史和政治學,也許才能真正解決經濟問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