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諸葛亮兵伐中原,司馬懿不戰而勝

諸葛亮兵伐中原,司馬懿不戰而勝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大勇若怯的統帥,他就是司馬懿。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即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最後一次兵伐中原,他兵出斜谷(在陜西終南山。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亦稱褒斜谷),於五丈原(今陜西眉縣斜谷口西側)紮下大寨。司馬懿作為統帥帶著魏軍渡過渭水背水紮營,雙方相遇。
  五丈原前臨渭水,背靠秦嶺,三面壁立,難攻易守。司馬懿到來後並不進攻,只是堅守在東邊。因為司馬懿料定,諸葛亮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困難,利在速戰,只要和他拖下去,勝利的天平就會向自己傾斜,所以司馬懿能戰卻就是不戰。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什麼叫「大勇若怯」?看看司馬懿就知道了。守而不戰,向對方示弱,這是司馬懿「大勇若怯」的第一步。
  但是,一個「拖」字,說著簡單,實行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敵人在千方百計挑戰你忍耐的底線,「大勇若怯」有個堅持忍耐、接受時間考驗的問題。諸葛亮派將士天天挑戰罵陣,咋難聽咋罵,司馬懿雖然捂上自己的耳朵,裝作沒聽見,但他捂不了數萬將士的耳朵。將士們都氣炸了肺,紛紛埋怨主帥窩囊,並到主帥大帳請戰。沒辦法司馬懿也裝作氣憤不過的樣子,假惺惺地上表皇帝請求與蜀軍決戰。魏明帝對司馬懿的把戲心知肚明,即派遣大臣辛毗帶著天子符節以軍師身份控制魏軍不許出戰。看,諸葛亮又來挑戰了,司馬懿將甲冑穿戴起來,提槍上馬,裝作堅決要與諸葛亮一決高下的樣子,但是辛毗持節立於軍門,不令出戰。一個要戰,往營門闖;一個要禁,以聖旨喝停,如此者三。二人的雙簧演得惟妙惟肖,把魏軍將士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全軍急躁憤怒的情緒得以緩解。這是司馬懿「大勇若怯」的第二步。
  時間一天天過去,蜀軍眼看糧草將盡,諸葛亮急得嗓子眼冒火。怎麼辦?這時候還管他什麼君子不君子,只好當一回小人了。出於無奈,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和首飾,罵司馬懿是女人,企圖以嘲笑和侮辱來激怒司馬懿,誘他出戰。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司馬懿並沒有生氣。他微笑著收下女衣和首飾,連聲道:「替我謝謝諸葛丞相,勞丞相破費了!」然後司馬懿拉住使者的手走進大營,親熱得就像一家人一樣。「來呀,酒席擺上,奏樂!」溫馨的氣氛讓諸葛亮的使者未酒先醉,很快就飄飄然起來。設宴招待諸葛亮的使者,這是司馬懿「大勇若怯」的第三步,其大智大勇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他知道,當敵人侮辱自己的人格時,說明敵人已經技窮了。
  在宴席上,司馬懿親自給諸葛亮的使者夾菜勸酒。他像狡猾的狐貍一樣向蠢如烏鴉的使者唱起了讚歌。他不動聲色地探詢諸葛亮起居及事之繁簡。使者告訴他,諸葛亮每頓只吃一小碗米飯;士兵打二十軍棍的處罰,都是諸葛亮親自審批。呵呵,食簡事煩!由此司馬懿判斷諸葛亮的健康每況愈下,生命已經進入到了倒計時,便更加堅定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針,坐等諸葛亮「交糧本」。果不其然,諸葛亮不久便氣病而死,司馬懿不戰而勝。
  司馬懿他比諸葛亮更懂謀略,更懂心機,諸葛亮可以猜測司馬懿的內心,而司馬懿則能猜透諸葛亮的內心,猜測與猜透是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此大勇若怯的大智大勇之人,在中國歷史上真的不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