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洋歷史 三十年戰爭

西洋歷史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地點:
始於波西米亞,擴大至神聖羅馬帝國,最後席捲全歐。

起因:
路得教徒與天主教教徒之間的問題。自從1555年簽訂奧格斯堡合約後,路得教派與天主教派就沒發生過戰爭了。自從簽訂以來,德國北部大多數的主教漸漸的由天主教轉到路德教派手中,這讓天主教徒非常不安。由於這個事實也成為走極端的天主教運動中的一個重要藉口。此一運動由耶穌會合信奉天主教的德國諸侯,特別以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為首。而喀爾文教派的傳教,又為新教與舊教之間帶來新的衝突(因為喀爾文教派被排除於奧格斯堡合約之外)。

相較於馬克西米連的保守勢力,一個名為帕拉丁內特的小邦的統治者腓特列五世於1608年成立新教聯盟。為了回應新教聯盟,馬克西米連在1609年成立了天主教聯盟。雙方再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形成了兩股對立的非法軍事同盟。

波西米亞內亂
1617年,斯泰利亞的斐迪南(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當選為波西米亞國王。斐迪南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因此斐迪南意圖使整個波西米亞成為天主教國家。這種舉動,激怒了由新教徒為大多數代表的議會,因此雙方於1618年爆發內戰。波西米亞議會組織一支軍隊,罷黜斐迪南,並推舉腓特列五世(新教聯盟)為新國王。

另一方面,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天主教聯盟)則支持斐迪南。1619年,斐迪南被推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此一場由地方性的內亂很快就擴大成全國性戰爭。

1620年,波西米亞國內的戰爭結束,天主教聯盟大獲全勝,腓特列五世逃跑。波西米亞在耶穌會的改造下,在十年內又重新變成天主教國家。但此一行動也毀壞了國家的繁榮。新教受到壓制或被迫轉入地下,因此捷克人的民族主義就被壓制長達兩個世紀之久。

丹麥的干預
(波西米亞的陷落使得日耳曼的新教徒惶恐不安。儘管新教徒面臨到這共通的危險,卻不能團結一致。原因出在路德教派害怕喀爾文教派壯大。)
1625年,丹麥的新教徒國王出面干預,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拯救那些跟他有著相同信仰的教徒,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奪取德國北部的某些領土。但是不到一年,就被沃倫斯坦率領的軍隊給打敗。從這時期開始,戰爭逐漸成為爭奪歐洲霸權的鬥爭,戰爭宗教的意義也隨之減退。


瑞典的干預
1631,瑞典國王格斯道佛二世加入鬥爭的行列,身為路得教徒的他,顯然的想要在德國北部建立一個新教國家的聯邦。1631年5月,哈布斯堡皇帝的軍隊包圍馬德里,格斯道佛二世的軍隊前往解圍,但太遲了。同年秋天,格斯道佛二世的軍隊在布雷菲爾德戰勝了哈布斯堡皇帝的軍隊。1632年,又打敗了沃倫斯坦,但是不久之後,格斯道佛二世也戰死了。他的軍隊在1634年被優勢的兵力給擊垮。戰爭到此告一段落。

法國的干預
法王黎希留自1624年上台以來,一直密切的關注戰爭的過程。他主要的目的是要粉碎奧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因此他會和任何與哈布斯堡王朝有仇的勢力結為同盟(不管新教舊教)。先是與荷蘭同盟以對抗西班牙,之後又在1631年資助瑞典入侵德國。而法國終於在1635年派遣部隊赴布魯塞爾,向西班牙宣戰。

由於葡萄牙與加泰隆尼亞的叛變,使得西班牙的勢力遭到消弱。1643年,法國在尼德蘭的洛克羅伊打敗了西班牙,這是西班牙一百五十年來第一次遭受的失敗。於是同盟國紛紛背棄了哈布斯堡王朝。1648年,瑞典人進一步威脅並攻擊了布拉格。皇帝斐迪南(於1637年去世)的天主教國家夢和由哈布斯堡王朝控制整個帝國這兩個夢想都破滅了。


威斯特法利亞和約
1643~1648年,在威斯特法利亞舉行了和平談判會議,會議最後產生了一項和約。這是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和平會議和國際集會。

威斯特法利亞會議所通過的法案幾乎都強調主權國家的重要性。例如,每一個德國公國有全自己決定要與誰同盟、向誰宣戰。

在宗教方面,和約重申新舊教派地位平等的原則。教會地產的所有權則依1624年的辦法解決,即德國北部繼續由新教佔有,德國南部則由天主教所擁有。

而法國跟西班牙的戰爭則是持續到1659年,西班牙戰敗,簽訂庇里牛斯山和約為止。法國取得了一些土地,同時也取代西班牙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