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骨盆骨折死亡高 微創固定降風險

骨盆骨折死亡高 微創固定降風險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報導

急診重症中,骨盆骨折有很高的死亡風險,千萬不可小覷。醫師指出,骨盆骨折致死率高達5成,不僅術後行動恢復力緩慢,更容易合併失血性休克,不過,目前可利用微創骨盆骨折固定後,可允許立即使用助行器下床活動,能降低死亡與感染風險,對患者無疑是一大福音。


急診重症中,骨盆骨折有很高的死亡風險,千萬不可小覷。

成大醫院骨科醫師吳柏廷指出,骨盆骨折多來自高能量撞擊,在台灣常見於車禍意外或高處墜落,伴隨其他器官或軟組織損傷的機率也高;患者多見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女性骨盆骨折約為男性的2至2.5倍。

骨盆骨折重外傷 死亡風險高

一般來說,骨盆骨折大部分是一種嚴重外傷,約佔所有骨折的l%至3%。文獻統計,約1/4骨盆骨折病人有多重外傷,即使醫療技術進步,骨盆骨折致死率依舊有10%至50%,其中7%是直接死於骨盆骨折或失血性休克。

成大醫院外傷團隊在2014年醫治了58位骨盆骨折病人,其中49位病人已成功治療出院,4位因到院前無生命跡象,或其他併發症死亡(死亡率約6.9%),其餘患者在初步治療及生命跡象穩定後,應病情需求或其他個人因素轉診至其他醫院後續治療。


醫師吳柏廷(如圖)指出,骨盆骨折多來自高能量撞擊,在台灣常見於車禍意外或高處墜落。

傷口小出血量少 治療新趨勢

吳柏廷醫師強調,骨盆骨折常見於多重外傷的病人,據統計,有63%骨盆骨折的病人同時有胸腔的傷害、40%有腦部或腹部的出血、50%合併其他四肢骨折、25%則合併有脊椎骨;除此之外,還必須立即處理骨盆骨折可能引起的骨盆腔內靜脈,或動脈的大量出血。

而微創骨折固定手術已是目前骨折固定的趨勢。由於骨盆處因骨頭位在深處,或周邊環繞骨盆重要的神經和血管,大大增加骨折復位及固定困難度,治療方式從傳統的保守治療(臥床、牽引)、骨外固定到體內骨板、骨釘固定都有。

微創固定 下半身恢復行動力 

一般而言,穩定的骨盆骨折可採臥床休息保守治療,而穩定性骨盆骨折,及開放性骨折,多半需要手術治療,以及術後的復健配合,才有好的結果;由於近年因骨材(內固定骨板)研發的進步,造成微創骨折固定技術的成熟,讓不穩定性骨盆骨折的病人更是多了一種治療選擇。

特別是對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微創骨盆固定手術可提供年輕,且需早日恢復行動能力的患者,另一個治療選擇,同時此類患者在適當固定後,可允許立即使用助行器下床活動,且約在8至12週後,可允許不使用助行器完全負重行走,增加復健成功機會。

【醫師提醒】:

微創並非一味追求傷口小,微創的目的在於減少患處周遭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減少出血、加快復原、避免破壞骨折部位組織血液供應,以及加速骨痂生成及間接骨癒合。而1個24小時待命且多科整合、全方位的外傷團隊,是提高骨盆骨折病人存活率的重要關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