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常見藝陣(二)

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常見藝陣(二)

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常見藝陣(二)   
  
【宗教性陣頭】

進香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宗教活動,所謂進香是指信徒迎請神明前往外地廟宇拜會,是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誼活動。這種宗教活動基本上是信徒自發性的行為,其動機大多是為了還願、贖罪或祈求平安,而藉由進香長途跋涉、勞累身心以答謝神恩、祈福消災或洗滌罪業。

進香陣頭即一般所謂的「香陣」。香陣組織是以信徒為主體,而非由演員所組成,香陣組成的目的在「宗教儀式」,不以表演為目的。香陣屬性是神聖性、宗教性,但在廟會遊行過程中,卻也兼具了藝術性與世俗性。

台灣的香陣種類繁多,包括:家將、神偶(神將)、十二婆祖、蜈蚣陣、小法陣、中軍陣、執士隊、神轎班…等多種;由於香陣具有宗教信仰特質,因此香陣的禁忌、規矩也比一般表演性藝陣繁多。

1 、報馬仔

報馬仔,原稱為「探馬仔」,是由古代軍隊中的「探子」轉化而來。報馬仔本是軍隊裡的偵探,負責偵測與探察敵情並通風報信,基於安全因素,其身份、行動不能公開;轉變成進香的角色後,「報馬仔」身分行蹤不再是秘密,其任務大致是探察前方路況是否安全,隨時回報進香隊伍。報馬仔行進時沿途敲鑼,讓信眾知道進香隊伍即將抵達,亦順便提醒民眾,應擺設香案,迎接媽祖的到來。

報馬仔的造型是身穿破舊或補丁的衣服,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隊伍中,報馬仔的裝扮最為怪異而滑稽。留八字鬍、戴老花眼鏡;頭戴斗笠留辮子,身穿清朝服飾、披羊毛襖;肩挑紙傘,手提銅鑼,紙傘上掛豬蹄、韭菜,繫酒壺,拿煙斗;右足生瘡且赤腳,左腳捲起褲管並穿草鞋,通常走在隊伍最前端,這就是報馬仔奇特的造型。

報馬仔一身奇特的裝扮,都有代表的特殊意義。留八字鬍、戴老花眼鏡,且眼鏡有框無鏡,褲管捲起一長一短,這是傳統戲劇中丑角的造型,目的在凸顯其滑稽性。頭戴斗笠是為了遮陽,肩挑油紙傘則是為遮雨。豬蹄、韭菜,分別象徵長生肉、長生菜,掛豬腳目的在防止白虎煞,如途中遭遇白虎,則讓白虎刁走豬蹄,避免傷到「報馬仔」,這種習俗與民間結婚時以青竹枝吊掛生豬肉防凶神白虎之用意相同。韭菜台語稱為「久」菜,有長命百歲之意。早期因食宿不便,報馬仔需自備糧食,紙傘上原本掛的是乾糧,後來才改為現在所看到的東西。一腳穿草鞋,另一打赤腳是因匆忙奔走時掉落,以表示其辛勞;腳上貼著膏藥是因長途跋涉被蚊蟲咬傷而貼敷膏藥。

在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經常有民眾向報馬仔求紅絲線祈求姻緣。其實紅絲線原本並無特殊意義,只是報馬仔用來綁東西的線,為何會演變成民眾爭相求取之物,起因據說是由於某年有婦人向報馬仔求取紅絲線為女兒祈求姻緣結果應驗,導致後來愈來愈多的民眾祈求紅絲線,因此報馬仔也需準備許多紅絲線以供未婚男女索取。

在進香過程中,報馬仔忌諱女性觸摸他的身體及裝備,這項禁忌與台灣民間重要民俗活動(如:建醮、搶孤、過火)忌諱女性參與性質相同。

大甲媽祖在前往北港進香時期報馬仔都是由北港人擔任,引導進香隊伍前往北港;一九八八年之後改到新港,報馬仔則改由外埔鄉的李富盛先生自願義務擔任。

2 、頭旗、頭燈、三仙旗

頭旗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 等多種造型,是代表主神的旗幟,有時兼掃路驅邪的作用。頭旗必定走在隊伍的最前方引導隊伍的行進路線;台灣俗語有:「不識路又要夯頭旗」,意謂一個人不認識路又要當領隊,導致大家走錯路,引申為本身能力不足卻擔任領導者,以致誤導大眾之意。

大甲媽祖進香隊伍的頭旗是黃色方旗,頭旗頂端鑲葫蘆頭,代表鎮瀾宮主神天上聖母,葫蘆則象徵「福祿」,旗上繡有「大甲天上聖母」、「頭旗」、「遶境進香」等字,是整個進香隊伍的前導。頭旗由於是代表主神旗幟,因此在豎旗、駐駕時都必須豎立在廟宇左邊龍柱,即所謂龍邊、大邊,且旗面祇能朝外不可朝內。

頭燈,又稱「托燈」,是燈籠造型,底部有木桿可方便托拿。頭燈有紙糊、木製、塑膠…等材質,頭燈原本是為照明之用。燈籠上書寫天上聖母名號。夜間將燈籠點亮替進香隊伍照明。頭旗是進香隊伍白天的引導,頭燈則是夜間的領航,故有「晝旗夜燈」之說。

三仙旗即由三面方旗所組成,中間為黃旗,代表天上聖母;兩側是藍旗,則代表天上聖母的護駕。進香過程中,三仙旗不得超越頭旗以示尊重,且黃色三仙旗必位於中央代表尊位。三面旗幡皆繡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名號及龍鳳圖的絨布,週邊綴有流蘇。除了宗教功能之外,三仙旗也是精緻的刺繡藝術。

頭旗、頭燈、三仙旗是香陣的前鋒隊,在大甲媽祖進香陣頭中屬於同一班,走在隊伍的最前方引導、帶隊並通知信眾進香隊伍將至。

在行進途中,如遇到迎駕隊伍需相互拜禮,入廟前頭旗需先行禮,以示尊敬,其拜禮方式為向前涉一拜,向左右各一拜,再帶頭燈與三仙旗連續行三拜禮。如果遇到廟宇或前來迎接的陣頭晉見,由頭旗負責引導到神轎前行禮、或代表主神接禮,且為不使隊伍因之失序,身為副手的三仙旗則負起領隊之責任,領導整個進香隊伍繼續前進。

3 、開路鼓

開路鼓是大甲媽祖進香隊伍的開路樂隊,是最簡便的音樂性陣頭,樂器包括有鼓、鑼、鈸,及二支嗩吶,演奏時以鼓為中心,其他樂器則配合鼓的節奏。

在為期八天的進香過程中,開路鼓的成員必需忍受長途跋涉、餐風露宿,且要一邊行走,一邊演奏。沿途以輕快悅耳且具節奏感的樂聲,讓民眾得知進香隊伍即將通過,不僅有開路通知,更有帶動熱鬧氣氛的效果。開路鼓走在進香隊的前面,如果沒有開路鼓帶隊,整個進香隊伍就會失去節奏感。

開路鼓所演奏的樂曲多為九甲戲曲牌,音樂風格熱鬧喧囂,符合廟會活動的熱鬧需求,開路鼓全台皆有分佈,因其扮演前導的角色,因此常見於民間廟會遶境、進香隊伍中。

為了增加排場和可看性,開路鼓通常會掛上所屬寺廟的燈飾或旗幡,一來為了裝飾,二來也可達到宣傳的目的,使其更具有美感。

4 、繡旗隊

繡旗,即在布旗上刺繡之意,旗上繡有主神、宮廟或藝陣名號及吉祥圖案。民間在廟會遶境遊行時,經常可見到繡旗以人力扛舉或吊掛車上參與遊行,一則藉以壯大聲勢,一則展現繡工之美。

大甲媽祖的繡旗隊專由女性香客所組成的進香隊伍,屬於非固定性組織,成員亦不固定,參與者每年都不同,年齡差距也很大,平均年齡都在五、六十歲之間,她們都是虔誠為媽祖服務的女信徒。第一次參加者必須先以「擲筊」(搏杯)方式徵求媽祖同意(允筊)後始得加入。這些婦女幾乎都是為了家人而自願來拿繡旗,她們或許是為丈夫的身體、孩子的事業或孫女的考試,而自願為媽祖舉繡旗,跟隨大甲媽祖行走八天,藉由苦行的方式,祈求媽祖庇祐她們的家人。

繡旗隊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任務只作排場,不作任何表演,目的是為了增添進香陣頭的熱鬧氣氛,並壯大媽祖的聲勢和陣容,有時亦可協助維持秩序。

繡旗隊成員都身著大甲媽祖進香制服,頭戴斗笠,斗笠上貼有符令,揹背包,手拿三角繡旗。最前頭是代表繡旗隊頭旗的四方形彩牌及龍鳳旗,其後均為三角繡旗。除了最前頭的彩牌及龍鳳旗旗幟是由男性持拿外,其餘拿三角繡旗的人員皆為女性。行進時成兩路縱隊,依序而行,遇廟或是陣頭必須行禮,左側者左腳在前,右側者右腳在前,兩人一組行禮。

由中老年婦女組成一個非固定成員的組織,竟能如此有規律,基於對媽祖的信仰,繡旗隊成員以接力方式跟隨媽祖前往新港,在進香過程中許多婦女腳板起水泡、小腿抽筋酸痛難行,但她們依然堅持陪伴媽祖走完全程。隊員間彼此照顧,互相照料,甚至是主動替隊員進行推拿按摩的服務,充分表現出團隊的互助精神。這群台灣媽媽所組成的繡旗隊,是進香團中最令人敬佩的一支隊伍。

傳統婦女是台灣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她們為人妻、為人母,關愛著丈夫、孩子,卻沒有獨立的經濟,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學識、權利,當她們有痛苦、焦慮時,不會去找「張老師」、「生命線」尋求心理輔導或諮商,她們祇能透過這種「苦行」的方式來表示誠心,希望媽祖賜福給她們所摯愛的家人。

5 、福德彌勒團

福德彌勒團的成員有土地公、彌勒佛、達摩祖師、古佛,及玉女等五尊神偶。其中,方臉大耳、笑容開懷的彌勒佛,代表「福」;濃眉黑臉的達摩祖師,代表「祿」;留著花白鬍鬚的古佛則代表「壽」。三尊神偶均為光頭造型,且頭部寬大與身體不成比例以表現其趣味性。他們右手持拂扇,左手拿酒壺,以醉步方式前進。

土地公是最基層的神明,其職位相當於人間的村里長。土地公信仰原本是人對土地的崇拜,屬於自然崇拜,爾後轉化為人格神。土地公雖官小位卑,卻是業務最繁忙的基層神明,舉凡守護鄉里、庇佑鄉民、照顧田園、牲畜、守護山林、橋樑、道路、堤防、水閘門,連看守墳墓都是祂的職責,可見其業務量之繁重。由於土地公是最基層的神明,因此凡是地方宗教信仰、婚喪喜慶活動,都會迎請當地土地公參與。舉凡廟會繞境遊行都是由土地公擔任前導開路,建醮、廟會、喪葬、做法事、牽亡時土地公要「列席」,民眾入厝、娶新婦、做彌月也不會忘記請土地公參加。

台灣民間土地公的造型大概都是身材肥胖短小、銀髮白鬍,手執拐杖,滿面笑容的造型,不像一般神明威嚴、肅穆。土地公神像通常頭戴圓型布帽,但如果經皇帝冊封或地方子弟考取功名,當地土地公則改戴官帽。地方子弟有成就時,連境內土地公都能得到庇蔭,可見土地公與百姓的關係是何等親近。

大甲福德彌勒團的土地公是右手執柺仗,左手拿大元寶,象徵賜福添財。行進時,玉女是以小孩子輕盈的走跳步伐行進,代表年輕有活力;土地公則慢步前進,代表祂年事已高且平易近人。拜廟時,先由土地公和玉女一起敬禮;接著由彌勒、達摩、古佛依八卦步各據一角,以喝酒表示行禮,再各變換位置行禮,共走三次,此即該團獨特的「八卦步」。

6 、彌勒團

彌勒團,原為福德彌勒團成員另組之團隊。

依據佛教說法,彌勒佛名為阿逸多,是釋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乃三世佛之未來佛,於修練成道後,超脫世俗三界的生死輪迴,升入西方極樂世界。佛教中的彌勒佛手掐串珠,笑口常開、喜眉悅目,其樣子袒胸露肚,箕踞而坐,大肚圓滾突出,極為醒目。

耳大臉圓的彌勒佛,常被認為是福氣與歡樂的象徵。彌勒團內三位主角:「彌勒祖師」、「彌勒古佛」、「彌勒羅漢」,除衣服的顏色(彌勒祖師穿黃色,彌勒古佛穿粉紅色,彌勒羅漢則穿綠色)不同外,其餘如造型、服裝的樣式、手拿的葫蘆及扇子等完全相同,連腳步都大同小異。

三尊神偶行進都是步伐蹣跚,台步一左一右,以「之」字型方式前進;表演過程以鼓聲作為指揮,遇到陣頭迎接或廟宇時則走醉步,並以喝酒來表示行禮。拜廟的方式也是走醉步,以八卦為基準,三尊彌勒呈三角形,面向八卦的中心,以喝酒致敬,以如此方式旋轉二次,將八卦的八個點都踩過,然後再依照彌勒羅漢、彌勒祖師、彌勒古佛的順序,依序個別走向廟前喝酒行禮。

佛教中可分佛、菩薩、羅漢三階層,而彌勒佛、羅漢、達摩祖師、燃燈古佛雖然皆為佛教神祇,但不能將彌勒與羅漢、祖師、古佛混為一談,彌勒羅漢、彌勒祖師、彌勒古佛顯然乃民間所取名稱,佛教中並無此稱謂,按其造型及法器來看,彌勒團神偶應該源自布袋戲中「醉彌勒」的腳色發展而成。

7 、太子團

太子團的成員有「哪吒」及「濟公」兩尊神偶。太子團除護駕的責任外,逗趣的表演也為進香團增添熱鬧的氣氛。太子團中除了太子爺之外,為何也有濟公,據說因信眾認為太子爺是小孩子,頑皮愛玩、活潑好動,必須有長者加以管束,因此才增設濟公來看管太子爺,可見信徒們思慮之周全。

哪吒太子又稱中壇元帥、太子元帥,民間稱為太子爺或三太子。原為佛教護法神,唐代傳說哪吒為毗沙門(四大天王之一)之第三子;明代之後,毗沙門天王逐漸中國化演變為托塔天王,而哪吒也變成托塔天王李靖之子。《西遊記》第四回有「哪吒三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封神演義》第十二至十四回也有哪吒的故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描述哪吒的身世:哪吒原為玉皇駕前大羅仙,因世界魔王眾多乃命其下凡投胎於李靖家中,出生五日於東海沐浴,當時哪吒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怒而與之戰,哪吒殺死九龍,老龍王欲稟告玉帝被哪吒攔截殺死在天門之下。後來哪吒無意間上帝壇持如來佛弓箭射殺諸魔領袖石記娘娘之子,石記興兵來戰,哪吒取降魔杵將之擊斃,李靖怒其招惹諸魔製造禍亂,哪吒遂割肉刻骨還父;世尊以其能降魔乃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使之重生。後哪吒神通更為廣大盡敗諸魔,玉帝乃封為第一總領使命其永鎮天門。至此哪吒已具有佛、道兩教雙重身分,在台灣民間佛寺鮮有供奉哪吒,常見於道教與通俗信仰奉祀之。

民間戲劇中的哪吒傳奇大抵上是根據《三教源流搜大全》,但細節則有所出入,情節也更有「戲劇性」;傳說哪吒乃「靈珠子」轉世出生為大肉球,哪吒七歲時出外遊玩,在海濱沐浴,卻因其身上所披之「混天綾」、「乾坤圈」等寶物法力高強,東海龍宮被他震得遙遙欲墜,龍王派遣太子率魚蝦水卒前來阻止,卻被哪吒所殺,且抽他的龍筋。東海龍王前來討回公道反遭羞辱,導致四海龍王聯合向玉皇大帝申訴,李靖不知如何處理。於是哪吒割肉剔骨奉還父母,以答謝生育之恩,後來經過他的師父太乙真人為其「蓮花化身」之後,成為:手持火尖槍,臂套乾坤圈,腰圍混天綾,腳踏風火輪之形象。

在太子團中,哪吒身穿黃色戰甲,背插五營旗,左手拿鐵製圓環,右手持槍,以踩七星步、之字型方式前進。哪吒神氣活現的大眼睛加上深陷的酒渦,有時吸奶嘴、咬手指頭、玩童玩,流露出孩子特有的天真稚氣,普受民眾青睞,成為最受矚目的陣頭。進香途中,經常看到民眾買新的奶嘴和哪吒交換祈求小孩平安健康好搖飼。

濟公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原名李心遠,在靈隱寺出家後法號「道濟」。由於他不守戒律,喜歡飲酒吃肉,且舉止瘋狂,故又被稱「濟癲」。他見義勇為,專管人間不平之事,是個神通廣大的傳奇人物。平時對人幽默嬉笑,是位濟困扶危而不修邊幅的奇特高僧。百姓以「濟公」、「濟公活佛」等名稱尊稱他。因濟公不遵守紀律,故未排列於佛教歷代高僧中。他的塑像是身穿破僧衣,手拿一把破扇,面部表情塑造十分生動。

濟公在太子團中是慈眉善目,滿嘴鬍鬚,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頭頂僧帽,右手拿破扇,左手則拿葫蘆,葫蘆內裝酒,邊走醉步邊飲酒,將濟公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遇陣頭或廟宇,則以喝酒表示行禮。

8 、神童團

神童團指的是「招財」及「進寶」二尊神偶,象徵為信徒祈求財富招寶進寶。「招財神童」頭綁一束髮髻,身穿綠色衣服,右手拿羽扇,左手執拂塵;而「進寶神童」則是綁二個髮髻,穿粉紅色衣服,右手也是拿羽扇,左手拿令旗。此二尊童心未泯的神童活蹦亂跳在進香隊伍中行進,十分活潑逗趣。

由於神童彷彿是小孩的化身,因此信徒大都是祈求養兒育女之事,諸如祈求小孩「好搖飼」,有的希望能早生貴子,也有祈求小孩能平平安安長大。民眾深信為神童訂做新衣以換取神童身上的舊服,加以修改讓小孩穿上,能保佑孩童平安健康。

神童在拜廟時要一前一後面對面,先前進之後再後退,接著原地轉圈,就如同是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孩,開心地跑跳玩耍。

9 、哨角隊

哨角隊的主要樂器哨角是以黃銅製造,長四尺多,為了方便攜帶,可以兩節伸縮。民間所見到的哨角有兩種類型:一是如嗩吶的直式,吹奏時如同嗩吶般略為舉平;另一種是 L 型,在喇叭口部分向上彎曲,因太重太長,吹奏時必須垂下,與身體約成十五度。兩種哨角擺放角度不同,但吹奏出來的聲音卻都是一樣的低沉。但即使能舉起哨角也未必吹得出聲音,因為吹哨角必須用丹田之力,且吹奏時哨角先平舉,再緩緩上抬後放下,得費盡功夫才能吹出樂聲。一般哨角隊前方有三面旗、兩面鑼,其餘皆為直式哨角及 L 型哨角所組成,且數量必須是雙數。

大甲媽祖進香隊伍的哨角原來祇有兩支,後來因人員逐年增加。為了要指示哨角隊何時應吹奏,並且增加熱鬧氣氛,便再增設銅鑼;哨角隊何時吹奏哨角,都依鑼聲來決定。平常鑼敲打十一下,再連敲兩下,就要吹奏;若聽到急促且快速的亂鑼聲,表示進香隊伍即將接近喪家或墓地,為避免孤魂野鬼攔轎申冤陳情影響隊伍前進,哨角必須趕緊吹號呼喚兵將前來護衛主神並驅離孤魂野鬼。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哨角隊,在每支哨角的下半部,都有一面方形的黃色旗幡,上面書寫著「大甲鎮瀾宮哨角隊」,且隊伍整齊劃一兩邊排開,一眼望去非常壯觀。

哨角聲音十分地低沉,其任務在開路及驅魔。因在進香隊伍中位居主神轎前方,聽到哨角聲,宣示主神即將到來,帶有威嚴之意,並具有開路作用;哨角隊不管在哪裡,那低沉的音階、壯闊的排場,都足以讓妖魔鬼怪聞聲而逃。

10 、莊儀團

莊儀團為媽祖的首席護駕──「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由於是護衛將軍,當然要呈現出莊嚴、威儀的態勢,故命名為「莊儀團」。大甲媽祖廟所配祀的水精將軍(千里眼),黑面綠衣;金精將軍(順風耳),赤面紅衣,二者為媽祖的兩大助手。

民間傳說「千里眼」及「順風耳」原本是一對兄弟。兄名「高明」,弟名「高覺」,原為棋盤山的桃精與柳精幻化成人形,下山投靠了商紂。武王伐紂時兩軍交鋒,高明眼睛能看到千里之物,高覺耳朵能聽到千里外聲響,使得周武王的戰略都被紂王所預知,使周軍大敗。當時武王由名相姜子牙輔佐。他先用「照魔鏡」得知紂王軍中有此二魔。為了混淆敵人視聽,他下命全軍在出戰之時,大鳴金鼓,以混亂順風耳(高覺)之聽覺;大旗幡揮舞,以遮千里眼(高明)之眼。並灑狗血在地面,使二人法力盡失,而喪命於戰亂中。後來,他們的魂魄飄到桃花山上,轉而成為妖精為害人間。最後被媽祖收服成為媽祖的部屬,擔任媽祖駕前將軍。

根據《天妃顯聖錄》之說,千里眼、順風耳原為西北方金精、水精。水精具有火眼,能見千里之外的事物;金精則聽力靈敏,能聽見千里外的聲音,二位精怪經常出沒西北為害民眾,後來經媽祖出面收服二人,乃成為媽祖部將。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隊伍的莊儀團,不僅儀態莊嚴、步伐穩健,手臂揮舞起來極為生動,因其手臂是一段一段相連,與人體類似。途中如果遇到陣頭迎接,則原地搖擺以表示行禮。

千里眼、順風耳本為妖精,故後腦勺繫有一串黃色「高錢」,手上握有一疊黃色「手錢」,民間傳說高錢及手錢具有驅邪、治療疑難雜症…等功效,且二位將軍又是媽祖的首席護駕,身上所掛的高錢就成為民眾爭相搶奪的重點。「高錢」和「手錢」每天都需要更新,而換下的高錢、手錢則分送出去,因是將軍隨身物品傳言具驅邪作用。因此在遊行過程中,每當有高錢抖落,民眾就會「奮不顧身」的上前搶拾。

11 、三十六執士隊

執士隊,或稱「執事隊」,所持之物有「長腳牌」及「執事牌」兩種,長腳牌為一木牌,而執士牌是執行任務用的各式兵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團的三十六執士與繡旗隊皆為非固定性組織;不同的是,繡旗隊由女信徒組成,執士隊則全為男性。有意參與執士隊之信眾可向廟方報名,經過擲筊取得媽祖首肯之後方可加入。

執士隊隊員每人手中皆握有一支長腳彩牌或各式兵器,可說是進香團中最具派頭的隊伍,兵器通常以十八對、三十六支為主,故稱為「三十六執士」。不過民間所見應不只十八對,此僅是一個概括性的稱呼。

進香過程中三十六執士每人各持一種彩牌或兵器,分成兩路縱隊而行。前半部手執長腳彩牌,書寫著「肅靜」(肅靜牌)、「迴避」(迴避牌)、「天上聖母」(主神牌)、「遶境進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共十二面。後半部則手拿各式武器,計有:龍頭(最前方)、日月牌、槍、槊、戟、雙戟、刀、關刀、斧、鉞矛、印架及令旗(殿後) … 等,共三十六支,排成兩排。這些法器平時擺放在廟中兩側,增加廟內莊嚴肅穆的感覺,出巡時則提醒信眾們遵守指示迴避、肅靜。

執士隊相當於皇帝出巡的儀杖隊伍,古代的帝王君侯出巡,必有隨從兵士開路、護駕,執士隊中彩牌具有開路功能,而兵器則具有護駕作用,故三十六執士走在大轎前方,以達到開路及護駕的作用。而在入廟時立於廟的兩側,等待迎接大轎的到來,此時執士隊則擔任維持秩序的工作。

12 、轎前吹

轎前吹是「鼓吹陣」的一種,專為神轎開路之用。樂器包括嗩吶、通鼓、小鈔(鐃鈸)等。平常在行進時沿途吹奏,神轎入廟時則在一旁演奏,等到神轎進入廟後再隨同啟程。

「鼓吹陣」是由鼓吹所組成的陣頭,民間稱作鼓吹,正式名稱則叫「嗩吶」,聲音高亢明亮,是台灣民間各種婚喪喜慶場合經常可見的傳統樂器。不過用在不同場合卻有不同稱呼,用在廟會進香的神轎前叫做「轎前吹」;若是用在出殯場合則稱「棺前吹」,但無論如何,主要的意義都是在「帶路」,以增加熱鬧氣氛。

長筒形的通鼓,上下筒口皆蒙牛皮,發出如「通通」的音響。而鐃鈸為銅製的二種樂器,中心隆起如圓丘,每副兩片,相擊而發聲。隆起部分小為鐃,又稱「小鈔」,音色響亮;隆起部分大為鈸,又稱「大鈔」,音色渾厚。一般鐃鈸為兩片相互撞擊發聲,但大甲媽祖進香團轎前吹的鐃鈸則祇有一面且以鼓錘敲打,這是與眾不同之處。

轎前吹的基本班底共三人,吹奏嗩吶二人及敲鑼鈸一人;嗩吶是主奏,鼓手同時負責小鈔,一手抱鼓,一手拿鼓槌,一面敲鼓、一面擊鈸,依節奏敲擊,達到替嗩吶伴奏或打拍子的作用。

13 、令旗

令旗的造型是一黃色四方形旗幟,中間畫一黑色圓圈並書寫「令」字,是代表媽祖的令旗。令旗共兩支分別位於馬頭鑼之左右兩側,主要有除煞驅邪之作用,遇到任何突發狀況,令旗便率先擋在媽祖神轎之前,以盡到保護的功能。往新港的途中令旗是走在涼傘的前方,回程時則護於轎前。

14 、馬頭鑼

在神轎的前方,經常可看見一對兩人扛的扁平型大銅鑼,此即「馬頭鑼」。馬頭鑼是一對兩面鑼,位於涼傘前左右兩側,與涼傘一樣隨侍於主神轎前。為何會稱作「馬頭鑼」,據說是此兩面鑼具有指揮隊伍的功能,因其為「馬首是瞻」,故命名為馬頭鑼。

馬頭鑼的敲法各地不一,基本上是以單擊十一下,連續兩下的敲十三下循環。若遇到喪家、墓地、過橋、地下道或是入廟時,都必須敲亂鑼(連續敲擊),直到通過後才又再恢復正常。

15 、涼傘

涼傘,古稱「華蓋」,是古代帝王出巡時為其遮陽之用。在民間廟會神明出巡、進香時應於神轎前方,為神轎引路。

涼傘上繡有主神或宮廟名號,及八仙、龍鳳等圖案,並繫有兩條劍帶,下方則綴上流蘇,其造型是一圓筒形。在神明出巡、進香時,由一個人拿著並沿途旋轉不停,遠望猶如一把傘,用來顯示媽祖尊榮的地位。涼傘是用以遮蔽陽光的傘,廟會中立於主神轎前側,並於神明離轎時保護主神免於受穢氣所沾染。

大甲鎮瀾宮涼傘構造分三層,代表天、地、水三界,上層繡「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中層繡有八仙圖案,下層繡「雙龍朝珠」,各層之間則繡上彩鳳紋路以區隔。

進香隊伍行進間,持涼傘者必須不斷地旋轉涼傘,且不急不徐,並以逆時鐘方式旋轉。若是進香途中遇到兩神交會,雙方持涼傘者則以踩七星步互表敬意。

16 、神轎

神轎是神明的交通工具,神轎班是負責神轎的所有事宜,舉凡神轎出發的前置作業,如綁轎,進香期間抬轎與管理的工作,以及供民眾祈求敬茶與爐丹等,都屬於轎班任務。目前負責神轎班事務的有大安海口班及大甲橫圳班,每年由此兩班相互輪流負責。想加入者需擲筊獲得媽祖同意才可加入抬轎的行列。

媽祖神轎是整個進香隊伍中的壓軸。鎮瀾宮的媽祖神轎,外型有如一座小廟,上有頂蓋,由八人扛抬,其功能僅提供神明乘坐,轎內坐有「正爐媽」、「副爐媽」、「湄洲媽」,及赤足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另外還有「大印」,「代天巡狩令」,「令旗」一把,「五營旗」一組,「香爐」、「檀香爐」各一只,而芭蕉扇則緊隨神轎之後。神轎所到之處,信徒皆準備香案迎接,鞭炮聲不絕於耳,想要「鑽轎腳」的民眾更是大排長龍,而且隨時都有人想摸轎子、抬轎子,甚至爭奪用來墊神轎的「轎腳金」(壽金),因此轎班的任務倍感艱辛。

大甲媽祖神轎經過廟宇時拜廟是採「踏大小禮」的方式行禮,這是大甲媽祖獨特的行禮方式。首先面對廟中央,向前直走三步一點,向左三步一點,再向右六步一點,又回到中間一點,且都以左腳起步,此即大小禮。神轎到達廟宇踏大小禮後,則迴轉倒著進入,安置在長板凳上停駕;若要停留住宿,則迴轉倒著入廟駐駕。

媽祖遶境期間,沿途總有不少民眾伏跪於地上成一長排隊伍等待「鑽轎腳」,其目的是為了消除業障並驅除厄運。但孕婦不能鑽轎腳,因神轎上有八卦,怕會傷害到胎神。

其實鑽轎腳原本是信眾為答謝媽祖庇祐,在進香途中跪在中央讓神轎從身上越過,表示自願做為媽祖的「墊腳」,現在則變成祈安解厄的功能。在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估計參與「鑽轎腳」的信徒超過十萬人。

面對遶境進香途中,尤其是請神入轎和駐駕時,人潮蜂擁而至,有的爭先恐後欲抬轎,許多信徒伸手觸摸神轎及神像,有些則在神轎駐駕離開後,紛紛爭搶轎腳金,在彰化地區更流行「搶轎」,信徒種種行為都令神轎班人員十分頭痛,但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方式,無疑也都只希望能多受媽祖的庇祐。

17 、自行車隊

自行車隊是進香隊伍之一,不做表演,只是壯觀場面而已,但龐大的陣容、整齊的裝扮、排場,比起一般陣頭更具可看性。

車隊組織完整,紀律嚴明,且整齊的打扮及裝備,最吸引民眾的目光,隊員一律穿著白長襯衫、繫紅色領帶、戴白色手套、掛黃色臂章、著卡其色長褲、頂白帽,連腳踏車的裝備也同一樣式;車前插著進香旗,車後載鐵皮行李箱,箱上貼著鎮瀾宮符籙,箱內裝盥洗衣物。這種井然有序、紀律嚴明的隊伍,堪稱是進香示範隊伍。

因自行車的速度與進香隊伍無法配合,所以自行車隊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行進,只有在媽祖神轎要進廟或遶境市區時,才會在進香隊伍中看見他們浩浩蕩蕩的陣容。

自行車隊多以兩路縱隊行進,但和其他進香隊伍最大的不同是,自行車隊還有一項重大任務,就是充當大甲媽祖的「鐵衛」。

每當大甲媽祖的神轎要進入彰化天后宮、西螺福興宮、北斗奠安宮和目的地新港奉天宮駐駕時,自行車隊便要在轎後的適當地點切斷所有的隨香客,用腳踏車圍堵成一道車牆,阻止蜂湧而至的香客。由於人潮不斷湧進,造成推擠,所以必須挑選年輕力壯者,每三人合頂一輛腳踏車,以免車牆被人潮壓垮沖斷。如此龐大而整齊的團隊,在廟前左右自動兩列排開,主動維持交通秩序,使自行車隊獲得媽祖「鐵衛」的美譽。

18 、頭香、貳香、參香、贊香

頭香、貳香、參香、贊香指插香的順序,須連續擔任三年,而頭香三年則轉變成贊香,是進香團的重要香客隊伍。

鎮瀾宮在元宵節擲筊決定進香日期時,也會進行搶香儀式。傳統習俗鎮瀾宮會在牆壁上貼三張紅紙,書寫「頭香」、「貳香」、「參香」及「豬羊隨意」、「官音隨意」,欲搶香之團體或個人,亦準備紅紙如上書寫並加上「恭迎天上聖母進香回駕」及個人或團體名稱。搶香時將事先備妥之紅紙貼在原張貼處下方,即完成搶香儀式。現則改為協調方式產生。

搶得頭香、貳香、參香之團體或個人,在進香過程中需準備各項陣頭或劇團及花車遊行,場面上頭香要勝過貳香,貳香亦相同需勝過參香,故搶頭香往往都要耗資數百萬才能拔得頭籌。雖是如此,頭香、貳香、參香也享有優先參拜插香之權利。

大甲媽祖回鑾途中,於永靖至員林間擇地讓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依序向媽祖獻香,神轎內備有小香爐,任何人皆不可插香,唯獨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可依順序至神轎前膜拜祈願並優先插香,信徒深信先插香則將優先獲得媽祖保佑完成祈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