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寧 [回娘家]
歸寧 [回娘家]
歸寧,古時流傳下來的禮俗,又可稱為做客、返外家(閩南語、粵語用法),俗稱回娘家,指已建立家庭的夫婦(如有子女者,則大部分會攜子女一同前去)回娘家。
新婚夫婦的歸寧
相傳歸寧是先秦已有的習俗。
歸寧亦可稱為回門,是指新婚夫妻在結婚的第三日,攜禮前往女方家裡省親、探訪,女方家人此時亦須準備宴客(通常於中午,稱做歸寧宴或請女婿),結束後,媒人的工作才算告了一個段落,男方須送禮給媒人表示謝意。
一般在日落前就要回到男方家裡(一說是如此比較容易生男孩),如有不得已之原因得留宿的話,夫妻需分房睡,以免對娘家的人造成衝撞。
春節回娘家
傳統上夫婦會攜同子女於農曆春節的正月初二返回娘家,多數人在回娘家時也會攜帶禮物前去。
回娘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繫彼此之間的情感,但有時在此日,已嫁的女兒返回娘家後,自己的部分家人(如母親等)也返回娘家了。
傳說正月初一回娘家,會使娘家變窮。
但現代人有不少已經沒有這樣的禁忌了。
但也有民間說法認為,這只是婆家「恐嚇」媳婦新年時要留下來幫忙家務,而編造的藉口。
回娘家
現代的人,知道正月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也稱為「迎婿日」。
其實過去的社會,娘家的父兄子姪,必須年初一去帶已出嫁的女兒,姑媽,姊妹,...甚至姑婆回娘家,稱為「帶路」。
按照過去傳統習俗,一早娘家要派人前往夫家迎接女兒,女婿及外孫兒女回門,稱為「請子婿」。
如果娘家的人年初一沒有來帶路,那也就不好回娘家囉。
而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年,並且要在日落前回去。
回娘家時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禮物,稱為「伴手」或「等路」。 而「伴手禮」就是台語"丹祿"-代表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繫。
台灣俗語說「囝仔悻伴手,姑仔愛丹祿」。
通常年初二回娘家要準備一些禮物「丹祿」,並且要準備 紅包分送給娘家裡的小孩子。
女兒帶回的外孫,由娘家贈送雞腿...外婆通常會以紅繩繫紅包(過去的社會繫古錢),掛在外孫脖子上,稱為「結衫帶」,不過這 些古俗也早被紅包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