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童謠之父-施福珍的傳奇故事
1964年的一天下午,施福珍正在睡午覺,忽然聽到窗外傳來學生因為玩瀝青被黏到腳的抱怨聲:「點仔膠黏到腳。」此時,他的創作靈感湧現,當下寫了〈點仔膠〉這首童歌……
今日天氣正好,彰化縣縣長室內喜氣洋洋,來賓個個笑逐顏開,等待參加閩南語兒童歌謠詞曲作家施福珍的贈書儀式。
準備捐贈包括歌謠、唐詩、唸謠以及唱謠等10本創作共220套予彰化縣國中小學校的施福珍,想到能夠回饋故鄉的學子,不覺喜上眉梢……
歌謠傳唱半世紀,喚起兒時記憶
傳唱近半世紀的台語囝仔歌〈點仔膠〉、〈大箍呆〉和〈羞羞羞〉,從小你我就能琅琅上口,至今不曾或忘。每每聽到這些童歌,總會喚起大家的兒時記憶。
這些台語囝仔歌的作者施福珍,對於創作的每一首歌曲的典故,如數家珍。高齡75歲的他,生長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歷經日治時期也走過了戒嚴。在那個禁止台語的年代,依然可以創作出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施福珍似乎是上天安排來要創作屬於台灣人的歌謠。
啟蒙於張為民老師,師承許常惠教授,施福珍是老師眼中的音樂奇葩。他對台語囝仔歌的詮釋有其獨特的風格和台灣的味道,也因此他的作品能夠歷久彌新。
給二舅當養子,成就音樂人生
施福珍出生於彰化縣花壇鄉,在十個兄弟中排行第七,4歲那年和母親回員林鎮而被外婆留下來給二舅當養子。這個轉變改寫了他的人生。
施福珍回憶他對音樂的接觸,應該就是從他成為二舅養子開始──二舅家有二個姊姊,對於這個弟弟特別愛護,一到假日,總是帶著他到教會參加主日學唱聖歌,也會教他當時的流行歌曲。
施福珍就讀小學二年級時碰到戰亂,停課一年。那段時間,每天晚上跟著村裡的大人、小孩,圍坐在村莊裡的廣場唱兒歌,在他幼小的心靈默默播下了音樂種子,成為他日後創作台語囝仔歌的源泉。
1949年就讀彰化中學二年級時,由於對音感和音色的優異表現,被當時的音樂老師張為民看中,開始教他彈鋼琴;初三時加入學校的高中合唱團練唱,打下了良好的音樂基礎。
初中畢業後,由於家人反對他繼續升學,於是他選擇了公費的師範學校就讀。畢業後分發進入國小服務五年,並連續考取初中和高中的音樂老師,在和聲學和作曲部分拿到高分,以榜首之姿,開啟了他的音樂創作之路。
首創〈點仔膠〉,一炮而紅
1964年的一天下午,當時任教於員林家商的施福珍正在睡午覺,忽然聽到窗外傳來學生因為玩點仔膠(瀝青)被黏到腳的抱怨聲:「點仔膠黏到腳。」此時,他的創作靈感湧現,當下寫了〈點仔膠〉這首童歌。
在那個戒嚴時期,校園禁說方言。暑假過後,開學的第一天,施福珍在課堂上教唱他所寫的兒歌,包括〈點仔膠〉、〈羞羞羞〉等,結果馬上被校長召見。
然而,天助人助,就在施福珍寫〈點仔膠〉的前二個月,他應員林地區一些醫師太太們的邀請,組織了一個兒童合唱團,這個合唱團正好可以來唱他的創作童歌。
許常惠教授慧眼識英雄
施福珍生長於農村,深受本土文化的薰陶,早期作品都是憑著他對音樂的感受和經驗寫曲,鄉土風格濃厚。學然後知不足,隨著創作的曲子越多,施福珍越覺得需要再進修充電,於是他拜師許常惠開始學作曲。
許常惠發現他的天分,要他專注於台語童謠的創作。
已逝的許常惠曾在〈施福珍的台灣囝仔歌〉文中提到:「在作曲班上,施福珍第一次給我看他的童謠作品,或者說是民謠風的兒童歌曲。這些作品,歌詞有的是傳統兒童唸謠的詞,有的是仿童謠的新作歌詞,但都是閩南方言──河洛話。至於所填的曲調,雖然沒有伴奏,卻是語言旋律與音樂旋律的結合。河洛話的字音與聲韻,如此忠實而親切地再現在歌曲的旋律與節奏中,使我不得不驚服。」
1967年,在許常惠師生作品發表會上,施福珍的童歌被童子軍的教練群挑中。雖然是戒嚴時期,但是因為童子軍具有可以唱世界各國任何語言的歌曲優勢,一年內他的〈點仔膠〉和〈羞羞羞〉等五首曲子獨樹一格,傳唱了整個台灣。
筆名「方子文」的施福珍,在〈羞羞羞〉、〈點仔膠〉、秀才等歌曲透過童子軍傳唱走紅之後,〈大箍呆〉、〈捉毛蟹〉、〈董事長〉、〈一天過了又一天〉、〈鹹酥的土豆莢〉、〈頭大面四方〉等作品相繼出籠。
最難忘的作品:〈澎恰恰的大鼻孔〉
施福珍曾經向許常惠抱怨,光寫兒歌不會有甚麼前途,但許常惠還是堅持要他專寫兒歌就好,甚麼都不要想。他說:「你必需把兒歌建立一個權威。」果然,他沒有讓老師失望,從1964年開始兒歌創作至今,四百餘首的產量,占台灣兒歌的百分之七十。
問他創作靈感從何而來?施福珍說:「很多曲子都是即興寫的,但都有典故。」他的初期作品描寫的大多是台灣較早期的生活,包括來自生活中的人事物,像是叫賣的小販、風俗習慣、天氣、諺語、故事、生活經驗、動物等等,取材相當廣泛。
施福珍最滿意的作品是〈澎恰恰的大鼻孔〉。這首歌是他看到澎恰恰主持電視節目時,自我調侃有個大鼻孔,於是就即興寫下這首〈澎恰恰的大鼻孔〉,希望藉此教育學童清潔衛生的重要,不要隨便挖鼻孔,否則就會像澎恰恰這樣有個大鼻孔。
〈澎恰恰的大鼻孔〉這首童歌,被選為國小兒童歌唱比賽指定曲,打動了全國的兒童。歌曲紅到了電視節目上,這件事還在網路上引起了正反兩派的熱議。施福珍表示,這是一首富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後來還成為手機來電答鈴的熱選曲子。
寓教於樂,編寫鄉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