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斯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第、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他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係(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雇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斯。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斯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徵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紮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佈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雇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遊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列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佈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鬥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占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遊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第)。遊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徵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鬥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鬥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第,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雇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雇傭軍。這支雇傭軍效忠于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雇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