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法之戰——馮子才與鎮南關大捷

中法之戰——馮子才與鎮南關大捷

  清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後期清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的重要戰役。
  光緒十一年正月初九(1885年2月23日),法軍攻佔中越邊境上的重鎮--鎮南關(廣西友誼關),戰火燒到中國境內。廣西龍州乃清軍全軍後路,商民驚徙,遊勇肆掠,逃軍難民蔽江而下,廣西全省大震,形勢十分嚴重。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為挽回不利形勢,除任命潘鼎新總統廣西關外軍事外,起用了退職老將馮子材(1818~1903,字南幹,號萃亭,一作翠亭,行伍出身)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馮子材雖年近七旬,但因久任廣西提督,三次出關,威惠素著,頗得桂、越人心,被新任廣西巡撫李秉衡等前敵將領推為前敵主帥。馮子材在中越人民高昂鬥志的鼓舞下,團結各軍將士,大力整頓潰軍,迅速穩定後方,廣泛聯絡邊民,加緊修築工事,積極準備反擊侵略軍,收復鎮南關。法國侵略軍懾於中國軍民的強大聲勢十一年正月十一日,炸毀鎮南關,退出關外30裏地的文淵城,伺機反撲。
  法軍退出鎮南關後,馮子材移駐關內8裏處關前隘。他和各軍將領到前線反復勘察,選定形勢險要的關前隘(隘南口)附近的有利地形構築防禦陣地,作為同法軍進行決戰的地點。關前隘在鎮南關內約8華里處,東西兩面高山夾峙,中間為寬約2華里的隘口。東面的大青山高800餘米,向南傾斜與小青山相連,再南為馬鞍山,一直延伸到鎮南關的東面。西面的鳳尾山高600余米,同樣向南傾斜,直至龍門關(一東西向峽口,有小路可通扣坡),然後經一座大石山延伸到鎮南關的西面。關前隘南面的谷地寬2華里多,谷地南端有幾座小石山,往南直至鎮南關都是起伏不平的山丘,統稱橫坡嶺。馮子材命令部隊在關前隘兩旁的東西嶺上趕修炮臺多座,在隘口前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嶺的土石長牆(長3華里多,高約9尺,寬約4尺)。牆外挖掘4尺寬的深塹,以利堅守。從而構成一座較完整的山地防禦陣地體系。在兵力部署上,馮子材親率所部18營萃軍(因馮子材號萃亭,故時稱其所率軍隊為“萃軍”)扼守關前隘的長牆和兩面高山險要,擔任最主要的前沿陣地正面防禦;王孝祺部8營勤軍屯於萃軍後面半華里處,作為正面防禦的第二梯隊;蘇元春(約1845~1907)及陳嘉(?─1885)所部桂軍18營屯于關前隘後5華里的幕府村,作為總預備隊;魏綱所部鄂軍8營屯于平而關,控制由艽葑(七溪)至龍州的水道;蔣字漢所部10營廣武軍、方友升(?─1906)所部4營撫標親兵屯於憑祥,作為第三梯隊,防止敵人暗襲;王德榜(1837─1893)所部10營定邊軍,屯于鎮南關東南15裏的油隘,為左路軍,準備抄襲來犯敵人後路。潘鼎新率淮軍5營屯於海村,以鎮後路。加上駐龍州、新街等處部隊,東線清軍總兵力約達80餘營。
  馮子材周密佈防後,便先發制人,於二月初六主動出擊法軍佔據的文淵城,打亂法軍侵略部署,提高了將士的戰鬥情緒。初七,尼格裏為爭取主動,率法軍第二旅2000餘人分三路發起攻擊,進入鎮南關,企圖佔領關前隘清軍陣地。馮子材指揮蘇元春、王孝祺等部迎擊,戰鬥甚為激烈。當地壯、瑤、白、彝、漢等族人民也前來助戰。越南人民聞訊,亦建立忠義軍五個大團共2萬餘人在關外配合作戰。經過一場激烈的白刃戰,終於將法軍逼離長牆,壓下山谷。初八,法軍分三路再次發起衝擊。其主力猛撲關前,馮子材身先士卒,率部英勇殺敵。接著,發起聲勢浩大的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法軍勇猛衝殺過去,進行圍攻。經過兩天的激戰,中國軍隊取得大勝,法軍全線崩潰,狼狽逃出鎮南關,退到文淵。前線中國將士群情振奮,乘勝追擊逃敵,於二月初十攻克文淵城。十二日攻克驅驢(亦作騎驢),重傷法軍總司令尼格裏(1839─?)。十三日收復諒山。十五日收復屯梅、觀音橋。十七日收復穀松。法軍猶驚弓之鳥,一口氣逃到郎甲、船頭一帶。鎮南關、諒山一役,共殺傷法軍近1千人,取得巨大勝利,威震中外,法國茹費理(1832~1893)內閣為此倒臺。中國的勝利扭轉了整個戰局。馮子材決定於二月底三月初親率東線全軍進攻北寧、河內。但就在此刻,清廷下詔停戰撤兵,徹底破壞了前線軍民乘勝進軍的作戰計畫。

TOP

發新話題